新华网重庆9月23日电(曹妤)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重庆市奉节县中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境内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8.3%,千百年来,“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是当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古百业兴,交通要先行。2018年,奉节县连续三年开展交通大会战,一场以“组组通”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硬仗”在夔州大地全面打响。一时间,四好农村路网铺呈,如毛细血管延伸至大小村落。如今,凭借一条条坦途,乡村振兴春风吹进深山,给奉节县带来一场奇迹嬗变。
如今的安坪镇绿意盎然,景色如画。新华网发
归乡之路皆坦途
初见邓新民,40多岁的他黝黑的面庞上有一双有神的眼睛,笑起来露出一排雪白的牙,这个土生土长的奉节县安坪镇汉子,在20多年前完成人生三件大事:娶老婆,生孩子,盖房子。
三件大事掏空了家底还让他负债累累,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和嗷嗷待哺的孩子,20年前,他抛下年幼的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亲,跟妻子沿长江顺流而下来到江苏,开了一家重庆火锅店。
“整个安坪镇只有几千人,那时下趟奉节县城,先得步行到老安坪码头,然后乘客船,单边就要3个多小时。村里能走的都走了,留下的都是老幼病残,每年只有过年能回来几天,回家娃儿都认不到。”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邓新民直抹眼泪。
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年6月,安坪镇藕塘整体滑坡避险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群众选择移民到下坝村联户自建房屋安置。在各方支持下,道路场坪、滨江绿化等基础工程迅速完工,街道宽阔整洁,商贸秩序井然,城边小桥流水,郊区农田成片,近看成景,远看成画。
带着多年的积蓄,邓新民踏上了归乡路。邓新民凭借多年的餐饮经营经验,在安置房内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火锅店,精湛的厨艺让邓新民很快扎根,不仅有附近村民来吃,更有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全国各地的游客。
“去县城原先2个小时的路程现在用不到30分钟,有5个班车轮流发车,不仅村民出村方便了,自驾来村里旅游的人也多了。我这个店里能同时容纳一百多人就餐,有17间客房,每到旺季都供不应求。”邓新民得意地说。
山上的人下来了,外边的人回来了,曾经那个人口不过万的小城镇如今常驻人口有三万多人。“儿子女儿孙子都在店里,现在才有家的感觉,我觉得我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邓新民笑着说。
安坪镇三沱村“果园小火车”载满“金果果”。新华网发
车轮载满果橙香
沿着长江重庆奉节段南岸而行,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茂密的脐橙树。“读的脐橙书,吃的脐橙饭,穿的脐橙衣,住的脐橙房,走的脐橙路”,奉节是名副其实脐橙堆起来的城市。
三沱村隶属于重庆奉节县安坪镇,绝大多数村民以种脐橙为生。几年前,因交通闭塞,山路难行,每到冬季,整个安坪镇“橙满为患”。
“那时候,脐橙成熟后都被一次性采摘完,然后堆在家里,橙农们用油布一蒙,眼巴巴坐等商家上门廉价收购。先是将自家的脐橙用农用车运到长江码头,再雇船运到万州、重庆等地,仅运输成本就占了售价的一半,一趟下来顶多挣个辛苦钱,有时候还要赔本。”橙农操和光回忆说。
靠种橙卖橙发财,简直就是做梦。2019年,梦想照进了现实。
这年,7.5米宽的油化路面通到了村里,通到了操和光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大货车开进了村里,操和光别提有多开心了。他掰着手指头细数,只有900户农民的三沱村,竟然有23家快递公司的代理点,乘着“电商”春风,橙农们开起了网店、微店,自家的脐橙再也不担心销路。
脐橙好吃果难摘。橙子越来越好卖,橙农们趁热打铁,在果子采摘上做起了文章。
2021年春天,一条银白色的钢铁轨道似一条长蛇穿梭于果园中,这是双栖轨道田间运输机,橙农们亲切的称为“果园里的小火车”。
以前果子成熟时都会请上十来个工人帮忙采摘、装筐、运送,五万斤脐橙采摘下来得开出一万余元的工钱。现在一辆四轮农用车很轻松的就开进了果园里,采摘、装筐,运输一气呵成,短短一个小时,一亩多地的脐橙就被成功运出。
奔驰的车轮上,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脐橙泛着油亮的光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到2020年底,全县26个乡镇160个村已发展脐橙种植37万亩,总产量37.7万吨,产值32.3亿元,而奉节脐橙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182.8亿元,由一棵树养活30万人向一棵树致富30万人的华丽转型已梦想成真。
条条四好农村路带领平安乡村民通向幸福远方。新华网发
诗歌里看两重天
“有女不嫁平安槽,天天抓到磨儿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样的民谣,奉节县西北角深度贫困乡平安乡村民在以前随口拈来。
奉节县山高坡陡,平安乡是该县“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典型,“从前,把自家的农产品运到县城要走整整两天。”村民张胜昔回忆道。
大山,如同动脉血栓,堵住了以务农为生的村民仅有的出路。
借助重庆市建好“四好农村公路”的春风,平安乡加大投入,实现乡村公路改造提升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条路,打开产业发展大门,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效益也成倍增加,“自己现在种的烟草也从一亩扩大到了20亩,并且都是收购户先联系我,然后我通知收购户取货时间,收购户便自己驾车来取。”张胜昔说。
从吃水靠天、消水靠洞、出门要出县、出村要翻山,到如今的天堑变通途、家家吃上安全水、荒地里种满中药材、半山栽满水果,土瓦房变洋楼。平安乡的“四好农村路”经济效应已逐步显现,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在蔬菜、脆李、豆腐柴、中药材等产业带动下,平安乡村民户均年净增收超3000元。
“昔日路烂不堪言/蜿蜒崎岖又盘山/肩挑背磨大半天/农副产品换油盐/如今脱贫攻坚战/短短几年有巨变/一赞道路户户畅/二赞产业村村旺/政策干部都来帮/奋力向前奔小康”。张胜昔将生活写成了诗,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一部平安乡的蜕变史。
今非昔比的平安乡,借着这条条的美丽乡村路,正将一个个隐于山中的村落“唤醒”,将一个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的美景“挖掘”。
来源: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