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既是许多人的感兴趣的共同追问,也是桂林人长久以来的天问。但目前能查询到的资料显示,这个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谓令人满意的答案,应达到两个要求,①正确合理具有真实性,即符合逻辑理性。②用大众能听懂读懂的语言来论述。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1)

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千万人都在追问的问题

不论书本上还是网络上,都十分容易查找到许许多多的回答。这说明许多人在写这个回答,同时,也说明许多人需要这个回答。但令人遗憾的是,众人的这个共同的期盼至今仍未能得到满足。

我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回答,作了一些收集整理,把其中有代表性的归纳为四个类别。

(忽然觉得有必要在这里集中解释几个名词⑴石头、石山、石灰岩、碳酸盐岩、峰林石山等,它们都是同一种东东,只是外形不同。作为名词它们的使用场合略有区别,但它们实质是一样的。⑵岩溶和喀斯特,这两个词意义相同,用法相同。它们多数时候用作名词,少数情况用作动词。)

第一类,最常见的大众化的答案。多见于网络上,在介绍桂林的图书中也能看到。

桂林地区在好多亿年前是海底,沉积压实成岩形成了巨厚的石灰岩;沧海桑田,海底抬起变成陆地,多次的地质变动在石灰岩上产生了裂纹和节理;周围的地区抬升较快,形成盆地的地形;由于降水丰富和地势较低的盆地对降水的汇集作用,从周围的非喀斯特山上流下来的水流顺着裂纹和节理对石灰岩进行侵蚀,较高的气温更加快了这一过程;如此经过天长日久的侵蚀,就形成了桂林现在的地貌。

第二类,科普式的回答。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0期列举了桂林喀斯特发育所具有的优越条件,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桂林山水形成的原理:

一是桂林盆地沉积了厚达2000米-3000米,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的巨厚而纯净的石灰岩岩层。

二石灰岩岩层经过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节理和裂隙,为之后的溶蚀留下了良好通道。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

四,桂林盆地的东北西三面都是广大非喀斯特山。它们汇集起来大量的地表水全都集中流进桂林盆地,使盆地内的岩石受到强烈的溶蚀。

五桂林地处亚热带带,降水丰沛,高温潮湿、气候炎热。

这些条件都是十分有利于岩溶(喀斯特)作用的,经过天长日久的强烈溶蚀,桂林盆地就形成了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第三类,基于常态(侵蚀)地貌循环理论式的回答。在这个理论模式下,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进程可如下图所示,分为四个阶段: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2)

该理论有一个假设:喀斯特进程开始于一个初始高位的比较平坦完整的岩层平面,其开始阶段只溶蚀形成了一些浅表的溶沟,地表略有起伏,这是它的幼年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降水对岩石的溶蚀、下切逐步加深,岩层面上形成了高耸的石山石峰,但它们的底部还有较厚的岩层是构成(连接词)整体的,这样的石山称为峰丛,这是岩溶进程的第二阶段:青年期。大气降水及流水的进一步深化溶蚀、切割山体,使底部的岩层逐步降低,接近地表平面,石峰愈发陡立,趋向于互相分离,形成峰林,这时就进入喀斯特演化的第三个阶段:壮年期。如果底座的岩层继续降低、消失,石山进一步分离,进一步溶蚀矮化,变成孤峰、残峰,甚至消失,那就进入老年期阶段。至此就完成了一个地貌演化循环。

如果在进入第四阶段的地层重新隆起抬升,那么它 就又获得了新的动能,可以进入下一个地貌循环演化。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3)

第四类,专家(朱学稳教授)的回答。朱学稳教授认为,当喀斯特岩层随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开始喀斯特化进程时,石灰岩岩层面已经有了相对高地起伏的变化(至少桂林岩溶区如此),如A区与B区。在相对的高位(A区)的喀斯特演化模式是只接受大气降水的作用,降水是沿着岩石缝隙往下渗漏,它对岩石的溶蚀、切割是有限的,所以就只能形成峰丛(又叫做作“入渗型喀斯特”)。在相对低洼的地方(B区),则汇集了大量的地表水,喀斯特演化模式就以地表水对石山进行侧向(横向)侵蚀、溶蚀为主,造成山体坡线、坡脚不断平行后退,最后形成石山彼此分离(离立化),而且山体陡峭,形如平地拔起。这就叫作“流水型”喀斯特”。正是它的特殊作用,从而形成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峰林石山。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4)

上述四个答案,应该是目前所能查找到的比较全面的答案了,这对你的“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追问,算是圆满解决了吗?

别人的内心我不能推测。我自己的感觉是明确的:四条答案,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累加在一堆,都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

现在分别对它们逐一简单评论评论一些。第一条回答,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模糊笼统的回答,没有说明问题,因此,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讲一点点意义,也仅仅在于:有回答比没有好点。

第二条,没有正面回答“怎样形成”的问题本身。但它所列举的有利条件,对我们说明和理解桂林山水的形成还是有益的。

第三条,貌似很有科学性,其实谬误不少(此处不展开评论)。

第四条,专家的论证显得很专业。朱学稳教授用这个图形模式建立起来“峰丛峰林同时态共同发育演化”的理论,从而批驳了循环论关于喀斯特演化从“峰丛--峰林--孤峰”按次序发展的观点。这是朱教授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这个关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解说方式,除了过于专业化语言外,也多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暂略)。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5)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6)

桂林山水主要由什么形成(桂林山水是怎么形成的)(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