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1)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2)

结合全新的3D打印SLS粉末尼龙打印技术,保留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让“洞房花烛夜”在今天依旧能映射进新人的心房。

1

故宫 • 婚庆结婚是我们人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婚礼则是这主题最闪亮的那颗星。过去皇室的婚礼更是颇为讲究,例如帝后大婚礼服上的纹饰是代表至善至美道德的十二纹饰。穿上这件衣服,皇帝是有责任的,不可能像一些影视剧中表现得那样,皇帝穿着这样的衣服还在后宫走动,这样的衣服只能穿在三大殿。清代皇帝大婚也有入洞房的环节,此时要举行坐帐礼,帝后所穿的衣服并非礼服,而是吉服。事实上,婚庆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有更多的讲究。古代中国婚者,多在昏时行礼,故为“昏礼”。昏时为黄昏之时,正为阴阳相交之时。婚礼便是“合二性之好”,是两个人乃至两个家庭、两个族属的结合。中国婚礼繁复而讲究,其间充满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过往的认知是对未来最好的探求。传统的再激活才会让传统更具有意义,由此设计师翻阅大量的故宫文献和网络资料,开始了设计之旅。“宫囍• 龙凤呈祥”作为故宫博物院三个主题性中国文创项目之一,肩负传播故宫文化、传播非遗,表达对家庭、对大众生活和谐美满的祝福的使命。而斯克莱特有幸参与其中,在3D打印和非遗文化结合的路上携手前行,致力于打造新文化的消费浪潮。“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来自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诗句,大意是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烛台是婚礼场景里的一个典型产品,烛光记录了一切的美好,我们的第一个设计就围绕着“烛台”展开。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3)

首先呈现的是“剔红龙凤烛台”。它的造型借鉴了故宫“剔红龙凤纹球式盒”以及“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式 香薰”的瓶型,采用了“三交六椀菱花”的纹样;烛台前后各置“囍”字,象征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顶部采用了铜钱和卷草纹,象征着平等、包容、和谐、祥和。

烛台主要分为“盖”和“底座”两个部分,底座中部设有放置蜡烛的凹槽,用户在使用时可以将盖子提起后替换蜡烛,方便操作。我们在做这款产品时,结合全新的3D打印SLS粉末尼龙打印技术,保留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让“洞房花烛夜”在今天依旧能映射进新人的心房。“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4)

同系列的另一个产品是妆奁。妆奁的造型借鉴了故宫“八棱砚”的外型,顶部镜子采用圆形,盒身采用六棱方形,上圆下方, 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镜子的背面通过3D打印的方式呈现“蝶与茶花”的镂空纹样,象征地久天长,充满美学和传统寓意的复杂立体纹案非常适合3D打印的发挥。在这一刻,现代工艺和传统故事把时间轴拉在了一起,仿佛让我们穿越回了那个静谧的午后。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5)

镜子的背部微微隆起,使妆奁正面的造型像是一个“太阳”—(镜子)从地平线(盒身)中升起,表达了产品的用途—“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妆奁的使用细节完全符合现代人的习惯,盒身中部采用双开门的方式,便于用户去拿盒内物品,盒身底部设置了一个抽屉,可以用于存放结婚证等证件,虽然它是一个婚礼产品,但日常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6)

“千间广厦连云起,一颗明珠入掌新。”早生贵子是我们对新人从古至今的美好祝愿,宫囍3D婴童鞋灵感来源于“宫囍龍鳳呈祥”,采用“左龙右凤”的鞋面设计,整体纹路为龙鳞和凤羽,侧面祥云环绕,龙凤相遇,必 有祥和,囍上加囍,焕发生机,同携到老。

红黄的搭配充满故宫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气息,无论男宝还是女宝都能轻松驾驭。来自3D打印光固化的超强弹性体材料,让鞋底充满弹性,参数化的晶格设计在满足宝宝脚部生长受力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做到透气、防滑,让宝宝走好人生第一步。另外,设计师还发散了一些3D打印拖鞋等产品,以其独有的参数化缓震晶格结构,让鞋子更加舒适的同时搭配囍字鞋面,龙凤环绕, 让婚礼味道十足,让古老祝福焕发新的气息。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7)

另外,设计师还发散了一些3D打印拖鞋等产品,以其独有的参数化缓震晶格结构,让鞋子更加舒适的同时搭配囍字鞋面,龙凤环绕,让婚礼味道十足,让古老祝福焕发新的气息。

2

敦煌 • 浮天小飞仙很小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梦,一个关于自己变成神仙会飞的梦,想象着在万朵云层之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是长大之后,仿佛儿时的梦已变得遥远甚至模糊,直到遇见飞天。古人在小小的洞窟里描绘着人间与仙界、俗世与上天,飞天虽然不是敦煌画面描绘的主角,但却像是天上的云、仙气里的雾,充斥着敦煌的每个角落。有一句话是“敦煌无壁不飞天”,也许正因为飞天只是配角,所以反而承载了人们最朴素的热爱,因为他们看起来是如此千姿百态又自由自在,就像儿时的梦一般,再次变得清晰可见……敦煌飞天,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且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 个奇迹。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8)

斯克莱特与鲸世文化共同打造敦煌主题下的“浮天小飞仙”。将自然语言分析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主打文化新消费,通过自然语言分析将飞天与传统绢人进行知识拓展,赋能文创产品# 浮天小飞仙# 系列,深挖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提升溢价空间。一代小飞仙在敦煌飞天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学升级,后来我们觉得有些太写实了,决定换一种让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于是又开始了快马加鞭的第二代设计。虽然敦煌里的飞天是配角,但在文化新浪潮的推动下,飞仙逐渐成为敦煌的标志性特征,也成为大家最喜爱的形象之一。所以会飞的天神显然不仅仅只有飞天,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因敬畏与向往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飞仙。我们希望现在的你可以做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每一个“你”都是独一无二的“小飞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个神仙梦,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飞起来呢?所以技术上我们采用了“磁悬浮技术”,让我们的小飞仙先飞起来,梦想就实现了一半!再者,我们希望小飞仙能够跟现代人的生活做一个连接,把我们的美好祝福送给大家。最好的祝福就是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把飞天形象超活化,实力出圈,送上#浮天小飞仙之养生#一系列,希望在日益忙碌的节奏中,大家别忘了养生。身心富足健康,就是我们最美好的祝愿!

此外,我们的飞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绢人制作的掐丝编花、人形彩绘等工艺,结合当代3D打印技术,将浮天小飞仙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传承、传播、发扬中国文化!

除了敦煌飞天,敦煌八怪也是耳熟能详。其中第八怪讲到“罗布麻茶人人爱”。

张骞出使西域时艰难,但他一路却喜欢观察植物和蔬菜。也许他在这方面天生灵异,见楼兰人多将罗布麻泡水喝,便带了一些回去呈敬给汉武帝刘彻。刘彻尝后大喜,下令从西域运大量罗布麻入长安,炒制成茶叶饮用。此后刘彻一直饮用罗布麻茶,活了七十一岁,是中国第一位活过七十岁的皇帝。

敦煌陶瓷马的灵感来源于此。陶瓷马从遥远的西域为我们带来罗布麻茶,整个马蜷握着以跪着的形态展现对人的谦卑和崇敬之情,罗布麻茶放置在马的肚子中间,寓意从遥远的地方驮来,历经千年,经过千辛万苦,把茶叶送到我们手中。茶叶罐可以取出,方便使用,整个马身由3D打印树脂材料成型,陶瓷烧制而成,质感细腻,温润,选择陶瓷材质也体现我们对敦煌文化的追忆和寄托。

3

京派剪纸京派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张晓林和第四代传承人张立君我们对剪纸的更多印象停留在春节的窗花,但其实作为非遗文化,中国剪纸博大精深。细分来说,中国剪纸还可分为城、乡两大派,京派剪纸具有宫廷文化艺术、全国文化中心的先决条件,致使京派剪纸从剪纸题材到剪纸风格、再到剪纸技法上都要有京味文化的剪纸语言。剪纸语言就是集剪纸题材、风格和技法为一身的剪纸作品最终展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这就叫让作品“说话”。京派剪纸从题材上讲,涉及到古今中外、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来源于生活,所有作品均为原创,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构图能力, 内容涉及传统民俗、现代生活、政治形势、人物、动物、植物、风景建筑等各个方面。从风格上讲,以享誉世界的中国红为主,尽显中国文化的底色,象征喜庆祥和,具备了南北、城乡两大派别的韵味,融乡土气息与时代风貌于一体,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立足于皇城根下及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氛围当中。从技法上讲,为纯手工剪刀剪制。在剪纸技法中, 剪刀比刻刀技高一筹。京派剪纸始终传承和追求的宗旨是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不断创新发展。京派剪纸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相对逼真,差一线都走样, 人物、动物传神友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作品似像非像、粗糙、繁琐,不是京派剪纸的风格和技法。

2021 年初,斯克莱特有幸与京派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张立君老师学习京派剪纸文化。了解京派剪纸工艺,为穿梭于三维世界的设计师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惊叹之余,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通过产品设计,完成剪纸文化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

耳环是我们确定的一个设计方向。于是双喜鸟巢、寿桃耳饰—京派剪纸系列文创产品诞生了。

泥塑创新的项目简介(创意世界杂志专访3D造物科技传承非遗之光)(9)

双喜鸟巢耳饰的每一个单体为喜鹊在单“喜”之上, 左右两只耳饰为互补的造型,可以拼合成一对喜鹊和一 个“囍”字,意为“喜上加喜”。

此款耳饰采用了京派剪纸中的“双喜鸟巢”纹样,通过3D打印的方式生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未来科技相结合,将剪纸文化佩戴在身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产品的形式传播。通过3D打印光固化的方式生产的京派剪纸的文创耳饰,曲面和镂空等不规则造型适合通过3D 打印的方式实现,将平面效果的剪纸立体化,材料采用光敏树脂,稳定性好、表面光滑、精度高,表面可喷漆, 硬度较好,一体打印成型。

另外还有寿桃耳饰,两只左右对称、造型简约,适合多种风格;佩戴在身上,寓意“幸福健康、吉祥如意”。附加价值以及文化属性高,适合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和朋友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佩带在身上,将中国文化传播至世界。第二款产品是烛台。设计师以京派剪纸中的“三多图”为主体,将平面图形立体化,三多图中包含“石榴”“佛手”“寿桃”,分别寓为“多子”“多福”“多寿”,烛台内置常规小蜡烛或电子蜡烛,点亮后光线从烛台内部散射,透过镂空的烛台台身,在桌面以及墙面上映射出“三多图”的光影,提升氛围感。

非遗文化和3D打印的结合,已是当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赛道,我们也一直在这个赛道里努力。如今我们富起来、强起来,更需要自信起来。文化自信后面就是文化输出,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和更多非遗传承接力,通过产品创新,用3D造物新科技再次点亮、传承之光,引领新文化消费浪潮。(作者系北京斯克莱特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