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中午到达南天门,眼见一个比住处热闹得多的景区模样,游客们戴着口罩,有说有笑,把我带回了现实。摸摸口袋,也是备着一个口罩的。

南天门,顾名思义,位于普陀山最南端,它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是整座山位置最低的地方。如果一下子对它没什么印象,就说是三块石头组成的天然石门,也许能想起来。

普陀山盛产摩崖石刻,约有近200多处,以明万历、清康熙、光绪和民国初年的题刻为主。南天门则集中了最多的普陀山石刻。字不一定好看,但要简洁易读,比如“山海大观”“即心即佛”“砥柱南天”,说得和起标题一样。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1)

普陀山1.6米的备战海塘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我则爱“海岸孤绝处”这五个字,虽然曹洞宗禅师的真迹早在明代就已被毁。普陀山常年热闹,但骨子里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和萧瑟藏在午夜梦回、海涛呜咽中。晚上走路回宿舍,不听歌,不打电话,已经不需要靠外力来让时间变快。

摩崖石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自古引得文人墨客前来临摩拜谒,也生怕风吹日晒渐渐消失,便有了拓印这门技术,唐朝开始就有。后来,我经过仙人井对面刻有“南无观世音菩萨”的观音和地藏、震旦第一佛国等石刻,见两个年轻人正在贴了纸的石刻上不停地刷墨。正要上前询问,见到旅游局管文物考古的高同学,我说呢,私人怎么允许光明正大地在公开场合拓印。

现在的旅游,越来越省事了,百度地图早就有了导游功能,比查资料要轻松。只要跟得上,老年人也可以不用导游,而导游们也不用背词儿了。社会其实大可以简化,尤其经此一疫。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2)

南天门的摩崖石刻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3)

码头旁的慈云禅院

因为身上背着午餐便当和一个500ml的保温杯,相较于前几日略有负重。等到南天门大观篷,见一对情侣像模像样用茶壶泡茶喝,只为喝,连照片都不拍,应该不是网红取景。真爱,便不觉繁难。

从南天门另一侧下,便是上次去洛迦山排队登船的等候区域,本应该往前山走,突然很想看看码头的客流。人就是这样,清静久了,就渴望见到人。而猪年头上来岛上求姻缘那次,和5万人共游,简直是我这几年出行的大惨案。

我问岛上的人,什么时候可以清静一点啊?回答是:几乎没有淡季,非要说的话,1月份大概相对冷清些。

后来,我又在国庆节假期去了一次,刚到,普陀山就因台风而停航。我有时候会想,普陀山的计划经济味道其实从里到外都在。计划经济,我的理解就是“有钱也没辙”。停航就是停航,要么你去造一艘船。而之前传闻要造桥通往普陀山在我看来也根本不可以,佛家圣地,怎能不历经一番周折说到就到。也因此,目前岛上只有酒店班车、公交车、职能单位专车,以及自行车,成就了好空气。

去年十月一号,利奇马台风登陆,全岛摇曳。次日,放晴,但依然停航,游客无法入内。我便得以享用了一次一个人的普陀山,并视之为天大的幸运。没想到,这种幸运在现在平常得如同空气。因为疫情,岛上寥寥数人。而听酒店人上报房态,只要突破0,就值得高兴。极大的反差——过去,如果未能满房,都是遗憾,都是工作不到位,每个人都要反思。

然而,佛祖也要休息啊,经不起你们常年去消费。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4)

灯塔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家公号采访我,问我在家都做些什么。我说,休息呀。中国人太累了,需要休息。你看在国外,只有华人超市是每天营业的。普陀山也太累了,每天上万人涌入;普陀山上的人也太累了,日益渐长的营业额成了无形的鞭策,每个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而这里的人,包括僧侣。

说远了。

这么一来,路线就反着来了,经广福禅院、西山新村,到备战海塘,中间在福泉禅林下的白华园吃了个中餐。佛音、鸟叫是背景音,没人从你身边走过,也不要臆想是什么日式美式野餐。如果没有前几年的不吃,就不会觉得每一次进餐都至关重要。而人类什么时候才可以摆脱一日三餐的困扰,同时又拥有健康身体呢?

普陀山的路,四通八达,反正总能到,再不济就翻山。查了下地图说回宿舍的最佳路线是爬到佛顶山再坐索道,果然是省时间,但不省钱。

转走长1.6公里的备战海塘,因为要去看灯塔。灯塔在海军72师里,只能远观,不得近入,网上也难查相关资料。普陀山不大,却有着配备齐全的“海陆空”,“空”在佛顶山,有一个八角形的灯塔“陆”在梵音洞一带,“海”就是这里,旁边的住宅区就叫海防新村。有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结合着浓郁计划经济气息的普陀岛,想起总放不完的《父母爱情》,尤其疫情期间,翻到一个频道就是它,台词都快会背了。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5)

在普陀山,所有快递到了岛上都由这辆“捷运物流”分别投递

生活的涌流里,永远设计好了一种湿漉漉的、欲脱难脱的衣衫,束缚是一种常态,时刻向我们进发。正因如此,正因不可突破的、生活的逼仄构造,我们才对灯塔投注了辽远的怀想,那束孤独的光洞穿此刻的迷茫。

一海之隔就是定海,高楼林立,是一个现代城市的模样。而这也是普陀山最后没有被蒋介石选中的原因——离本岛近,难守易攻。

蒋介石曾几次来普陀山,民国九年(1920年)六月,33岁的他陪其母亲王采玉进岛朝山进香,住在三圣堂。蒋经国后来来普陀山后也记了日记:为父亲民国九年春侍奉先祖慈寄往之地。三圣堂坐落正趣峰下,位于普济寺西南方,大门面临妙庄严路。明万历间,僧大方曾结庵焚修于此,修竹茂林掩映殿堂阁楼,从地理位置来讲,很符合“行宫”的气质。

普陀山美好的回忆(普陀山日记)(6)

普陀山正门

既然已经走到备战海塘,索性往后山回宿舍,顺势体验了一把买菜的最短路线——5.7公里翻山。背光,没有旅游景点,后山显得孤寂。幸好,马上就到白云古洞了,有过一次行走的经历,便不那么迟疑。至此,普陀山环岛已经实现,虽然分了好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