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君王称号的由来,“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差别
- 文/猫儿眼,一只喜爱文史,爱谈论古今的小猫儿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每当看历史故事时往往会被皇帝的名称弄得晕头转向,一个皇帝可以有「谥号」、「庙号」和「年号」,且不同时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
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称皇帝的谥号;唐代至明代则以称呼皇帝的庙号为主;明清时期则称皇帝的年号,这样混乱的情况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清代帝系表)
大家在看历史故事或连续剧时难免会遇到「周文王」、「汉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样的称呼。
然而,为什么不同的君主有称「王」、称「帝」、称「宗」、称「祖」的呢?这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以下就带您一起来看看。
(周文王)
谥号的由来与转变「谥号」起源于周朝,是指人死后,后人依据其生前的功绩或品德修养而给予的评价,可进行褒贬,如实地反映逝者生前的事迹。
在战国以前,有「帝是天帝,王是人王」的说法,也就是活着的人只能称「王」,死后有宏伟功绩者才可以被追称为帝,因此商周时期的君王通常被称作「王」如:「商纣王」、「周幽王」等。
(纣王与妲己)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才改变这种说法,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为「始皇帝」。
他也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因此废除谥号制,后世则以二世、三世等直至千秋万世来计,却万万没想到秦朝国祚仅短短至二世而亡。
(秦始皇废除谥号制度)
汉代以后,汉高祖刘邦恢复谥号制度,依然遵循周朝的规矩,根据人在世时的生平事迹进行褒贬,且汉代以孝著称,因此谥号前都会有「孝」字,如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皇帝」,史学家为了书写上的方便,并与其他朝代作区隔,因此通常会省略孝字,并在简称前加上朝代,称为「汉文帝」。
(刘邦恢复谥号)
庙号的由来与应用随着南北朝之后,原本可以进行功过评说的谥号开始变质,成为朝中阿谀奉承的工具,开始对君主只褒不贬,且为了能放入更多赞美之词,因此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如此一来,史学家也不知道该如何简称,为了方便,于是称呼皇帝时开始改称庙号。
(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庙号又是什么呢?庙号起源于商朝,是指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
一开始并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有庙号,按照「祖有功,宗有德」原则,这时期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只有有功于国家社稷,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君王,才会特别追封庙号,而整个西汉也仅有四位皇帝得到庙号。
(西汉皇帝庙号及谥号一览表)
到了唐代之后,庙号制度从原本仅有少数皇帝能获得的称号转变为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外,都能够受后世追封,因此史学家称呼皇帝便从原本的谥号开始改称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如现代点评的好评、中评、差评。
用于太祖、高祖的庙号通常指其开国立业;
太宗发扬光大;
世祖、圣祖、成祖开创新时代;
世宗有守成的美誉;
仁宗、孝宗、睿宗以仁孝著称;
宪宗、圣宗是中兴之主;
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
宣宗、景宗有功有过;
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为人好玄理之道;
文宗重文;
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
熹宗、僖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用于亡国之君等等。
(朱棣,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年号的由来与使用年号是帝王用来计年的名号,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因其狩猎时捉到一只白麟,群臣都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计年,因此定年号为「元狩」。
后来,汉武帝又获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就这样,之后的皇帝往往会因为某一个事件而改年号,称之为「改元」。
(汉武帝首创年号制度)
之前一个皇帝都会有好几个年号,因此不能用来代称该皇帝,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开始采行「一世一元制」,即每个皇帝的一生只用一个年号。
因此,史学家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便由过去的庙号,改为称呼年号,如此一来便不用等到皇帝逝世后才知其庙号,这样更为方便。
如明太祖朱元璋又称为洪武;明神宗朱翊钧又称为万历;以及耳熟能详的清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都是年号。
如今已无帝王,所以这些制度也就留存在历史长河中,看了这篇文章后你就再也不用对帝王称呼感到迷茫啦~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仁义之君背后的帝王心术,汉文帝鲜为人知的铁腕无情
予一人,寡人,孤,朕:古代帝王的自称有哪些含义?
妙玉的茶具之谜:“分瓜 瓟斝、杏犀䀉”这六个字你认识几个?
集文帝、武帝二者之大成,宣帝杂糅的王霸之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