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为我们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华上下五千年史前文明?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史前文明(国外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史前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中国考古学最重大的研究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为我们讲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华文明只能从商朝算起吗』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衰落了,唯独中华文明延绵不断。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种说法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国外考古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却有着另外一种声音。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那时候我们学历史,说到中华文明是从夏王朝开始的,在此之前是原始社会,直到“禹传子、家天下”,从此开启了中国的文明史。

然而,1987年单位派遣我去日本留学,我惊愕地发现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表述和我们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为都城的时期算起的,因此,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这样算的话,中华文明比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文明要晚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的依据是,文明形成的标志有“三要素”——冶金术的出现、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确实在殷墟时期才符合“三要素”。

那么,我们中华文明到底是有5000年的历史,还是从夏王朝开始算起有4000年的历史,或者像国外学者所说的只有3300年的历史呢?

2004年,中国考古界启动了一项超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个工程试图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来研究中华文明,其联合学科之广、参与阵容之强、手段之丰富史无前例。

归纳起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何时”。中华文明是什么时候起源、形成的?是不是真的有5000年文明史?5000年文明史到底是神话还是历史的真实?

第二个关键词是“如何”。中国文明史是怎样起源、产生、发展的?其中,中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文明起源和演进过程,我们形容这种现象叫“满天星斗”,而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格局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关键词是“为何”。为什么中华文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此外,为什么有些区域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后来衰落了,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除了“何时”“如何”“为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那就是搞清楚中华文明是不是土生土长的。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它和域外的其他文明有过怎样的交流?大约在同一个时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的哈拉巴文明都在产生、发展,文明之间有没有相互影响?通过文明之间的比较,我们希望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

『水稻、粟、黍、大豆都是“中国原产”』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经近20年的研究,今天,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华文明是无比辉煌的,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稻作和粟黍的栽培技术,发明了玉器,发明了陶瓷,发明了丝绸,中华文明确实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农业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基础。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的几大农作物中,至少水稻、粟(小米)、黍(一种黏的黄米)、大豆都是中国原产的。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南方出现了水稻,北方出现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万年前的稻谷遗迹,这是一个大发现。关于水稻的起源一直有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水稻起源于印度,因为印度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稻。而万年水稻发现后,证明了中国水稻产生的年代大大早于印度。

农业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像云南这样的地方,虽然野生稻的种类很多,但是由于气候原因,当地自然采摘的食物非常丰富,因此缺乏栽培农作物的动力;而在长江流域,四季气候分明,通过狩猎或采集的方式不能保证全年都有充足的食物,为了获得更加稳定的食物来源,于是出现了农业。农业出现之后,人们的生活与之前靠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了,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可能。

大约在农业出现的同时,中国和东亚地区出现了陶器。陶器是先用泥土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经过火烧而成。在西亚地区,大约也是在1万年前出现了小麦栽培,但是他们的陶器出现得很晚,而在中国,农业、陶器和磨制石器是同时出现的。

为什么东西方都是在1万年前左右出现这些栽培技术呢?这与气候变化有关。在距今13000年左右,达到了冰河最盛期,冰河时期的人们主要靠狩猎生活。此后,随着气温升高,植物越来越多,采集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人们开始注意到某一种植物的味道比较好,而这种植物又比较容易获取,比如野生稻、粟、黍。古人就为它们的生长创造条件,再加上人工管理、干预,就促成了栽培的出现。

这些食物需要有东西去盛放,于是就有了陶器。为什么在西亚陶器出现得晚呢?如果你到新疆看见烤馕,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西亚人常吃的煎饼、烤馕这一类食物,是不需要容器的。而我们的先民较早发明了用锅来煮食物,所以陶器的发明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国际学界一般认为,粟是中国原产的,但是关于黍的起源有过争议。当时多数人认为黍起源于西亚,因为在西亚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们用DNA技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的黍和西亚地区的黍。结果发现,经过精确的测年,西亚地区号称有6000多年历史的黍,其年代都不早于4500年前,而且它与我们国家有7000年历史甚至万年历史的黍在DNA的遗传上具有一致性。这说明什么?说明粟和黍都是中国原产的,后来向西传播了。大约在5000年前,西亚的小麦经过西北地区传到中原,我们这边的粟和黍则通过同样的路径传到了西亚。所以,在约5000年前,我们和西亚地区的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文明形成的标志究竟是什么』

所谓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究竟什么是文明形成的标志呢?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文明是在国家的组织和管理下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国家产生之前,虽然人类也有一些发明创造,但还没有达到文明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明起源的时期正是史前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从社会出现分化开始算起的。所以,在考古发现中,我们非常关注那些标志着社会出现分化的细节,比如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墓葬的大小、居住址的面积大小、居住址的精致程度等等,从中可以发现文明起源的迹象。

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世界上公认的“三要素”是文字、冶金术、城市的出现。但是我们发现,这“三要素”是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中概括出来的,世界上有很多其他的文明并不符合“三要素”。比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令人叹为观止,但他们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也没有发现文字。所以,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适性的原则。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发现,我们概括出了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

第一,手工业专业化。冶金术、琢玉、修漆这些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出现专业化的倾向,盐、铜、玉等重要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业的制作和分配为权贵阶层所控制。

第二,人口显著增加,并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就是都城。

第三,社会显著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事权力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有王就有了都城,王居住的场所出现了大型的宫殿,制作精致。王族的墓葬不仅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而且其中有表明等级身份的礼器以及武器随葬。王权管理的区域性的政体,形成了早期的国家。

简而言之,大的城、大的墓葬、大的宫殿、一整套的礼器的出现,这些就是我们从考古上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志。这些标志,既符合中国的情况,也适用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比如手工业专业化,在西亚表现为冶金,在中国则是琢玉,但这些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无一例外都被王族以及权贵阶层所控制。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据』

我们发现,中国境内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是从夏、商、周才开始的,而是从8000年、7000年前有了玉器制作和以玉为美的观念形成时就开始了。

比如,8000年前的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中出土的玉珏和玉坠组合,与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很多的相似性,我们认为当时两地已经有了交流的可能。

大约在5500年前,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有一个向周围强力扩张、辐射的现象。在距今6000年到5700年的时候,它分布的范围还很小,仅在陕晋豫交界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都受到了它的影响。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向周围扩展的过程。而这个时期,正是黄帝、炎帝的集团兴盛的时期。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文化上的最初的中国。

至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3800年到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又一次以玉礼器、青铜礼器为代表向周围强力辐射。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牙璋是一种有刃的器物,不是武器,也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礼器。考古发现,牙璋在当时中国全境分布广泛,包括中国的东南、西南地区。这种牙璋在三星堆遗址中有发现,在如今的越南北部、中国香港也有发现。牙璋的广泛传播,说明夏王朝创造的这种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强力地辐射,得到了很多地方的吸收和接纳。此外,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盉形象非常接近,显然,二里头遗址以陶器和牙璋为代表,对三星堆的古蜀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尊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尊,无论形体还是纹饰都具有一致性,这类铜器的形制以及冶金技术显然都来自中原商王朝。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也吸收了周围地区一些先进的文化因素。比如,长江下游的一些陶器以及良渚发明的玉琮、玉璧等,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据。

我们可以看到,中原王朝的势力在夏、商、周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扩展的过程,它像一个熔炉,把周围很多原来区域性的文明熔进去,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而雪球的中心是中原地区。

最后,我简单概括一下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

从8000年前开始起步,以农业为基础,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6000年前加速发展,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中心性的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5000多年前,出现大型的都邑型的城址,有了权贵阶层,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从此进入邦国文明或者古国文明的阶段,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安徽凌家滩遗址和良渚文化;经过4300年前到3800年前陶寺遗址、石峁遗址这样的过渡时期,到了距今3800年到3500年,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从邦国文明的阶段发展到了王国文明的阶段,也就是夏王朝、商王朝的阶段。从商到周,封邦建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原王朝对广大地区的控制,王朝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礼制。再后来,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标志,中华文明从王国文明进入帝国文明阶段。

中华文明就是这样,历经上下五千年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独一无二的特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王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