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收到系统推送的互动参与话题,很多关于婚姻离婚率、背叛等等,今天借此话题做一份自己的所闻所阅,所见所历,用你我之问分享生活美好!目的有两个,第一回应我为何取名“闻阅之问”;第二借以大家的智慧简析话题的答案,也是集N多的互动参与而没来得及参与的一次性回答,以示对头条朋友们的感谢。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的离婚率基本一直呈上涨趋势。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814.3万对,离婚433.9万对,离婚占结婚比例高达53.3%。同时,结婚率则逐年下降。婚恋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焦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真的有一定根据吗?
为什么在育儿上,母亲会比父亲更投入?
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节点下,新兴思潮喷涌而来、各种声音争论不断;我们该如何回到人类身体本身,从生物学的视角重新理解人性、爱与婚姻、社会与文明?
人类学视角:到底什么是生物演化?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生物演化,我们先要谈谈演化生物学。演化生物学是专门研究生物演化的学问。根据达尔文的演化论,所有生物都是演化的产物,演化是理解生物奥秘的钥匙。在深入达尔文的物种演化论之前,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弄清楚什么是演化。
演化译自英文“Evolution”一词;它最根本的意思是“变化”,其次是“分化”。
什么是“变化”?
在生物学的视角中,它是指一种生物变成另外一种生物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曾看到过这种变化,例如毛毛虫变成蝴蝶……
“Evolution”这个词的第二层含义是“分化”。分化是指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空间内可能会变成两种不同的生物。所以,“变化”指的是在时间范畴内发生的事情,“分化”指的是在空间范畴内发生的事情。
我们将“变化”与“分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加,又能创造出新的意义,即“生命树”。
那么,什么是“生命树”呢?
“生命树”即共祖说,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下图是达尔文在1837年所做的笔记,我认为这时他已经意识到了生物的演化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达尔文《物种起源论》中的唯一一张插图。
在这张图中,最上层代表的是现生生物,即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生物;而下面代表的则是它们演化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树状的关系。换句话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同出一源,在时间中变化,在空间中分化,最终呈现出生命树的形态。
下图是德国演化生物学家艾伦斯特·赫克尔做出的生命树图。从19世纪末到一战前,赫克尔一直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演化生物学家。
在了解了生物演化论中的变化、分化以及生命树这三个重要概念后,你就会发现这一套理论可以解释生物世界中最重要、最明显的两个特征:适应与歧异。
适应就是每一种生物似乎都配有适当的装备,从而在它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歧异则代表着生物的多样性。
但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生物呢?这需要我们从生物演化论的发展来理解。
一个更大的视角:从自然史看生物演化谈生物演化论,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英文词汇着手,即“Natural History”。
但“Natural History”这个词的意思经历了历史上的变化。英文源自拉丁文,拉丁文又源自古希腊文;因此,我们要从古希腊中查找“Natural History”这个词的意思。在古希腊文中,“History”的意思是研究,“Natural History”则可以理解为自然研究的记录,可以翻译成中文的“自然志”一词。
直到18世纪,“Natural History”中的“History”一词才有了现代的意义,“Natural History”也从“自然志”变成了“自然史”。自然史是指过去的自然、现在的自然与未来的自然,它们之间互不相同。此外,自然史中的“自然”二字也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地球,二是指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说,自然史既代表着世界是不断变动的,也代表着生物是不断变动的。
问世于18世纪的自然史,在当时直接挑战了圣经年代学的权威。在西方,圣经年代学是非常神圣的学问,它的任务之一是推算造物主创世的时间。我们知道,《圣经》中的创世时刻是在公元前4004年;而如果我们接受圣经年代学的说法的话,那么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就都不超过6000年了。
与之相对,如果我们从自然史出发,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自然史是指自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概念源自地层学的研究。
西方人研究地层学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地层关系等同于历史关系。堆叠的地层就是地球的历史书,每一个地层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低地层距离现在较远,高地层距离现在较近。
要想推算地层的年代或地球的年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现象全部都是自然力量造成的,如河流冲刷、雨水冲刷、风力侵蚀等,并且这些现象都可以被观察和测量。因此,学者们早就推算出地球的年龄绝不止6000年。
科学家还发现,地层中有生物化石存在,每一个地层都有独特的生命组合,生物组合的不断变化代表着生命史的变迁。所以,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在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过头来看,自然史就是地球史加上生命史,历史成为了理解自然、组织自然的关键变项。
那么,自然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
是物种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地层内的生物项(生物组合)为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为什么地层内不断有物种消失,也不断有物种新生?……
拉马克在18世纪末提出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一直在进化,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生物有内在的驱力。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是一种直线进步论,生物朝着完美的境地不断变化,这其实反映的是18世纪启蒙时代的进步史观。
此外,拉马克还将地质学中的时空关系转化为价值关系。他认为,高地层的生物,或者说较为年轻的生物,是高等生物;反之则是低等生物。
与拉马克不同,达尔文的演化论并不强调“进步”这一概念。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论》,并针对物种起源问题给出了答案。达尔文认为,古代生物消失不是因为灭绝,而是演化成了不同的物种。
演化的机制是“物竞天择”?No,还有“人择”那么物种是如何演化的呢?
达尔文的物种演化理论叫做“天择”,即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生物个体的繁殖机会不同,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则毫无机会,“适者”才能生殖。由天赋来决定生殖机会,所以叫做“天择”。
与“天择”相对的是“人择”,即由人来决定生殖的机会。事实上,达尔文的演化理论以人工育种经验为模型,比如驯化粮食和家畜,使用的手段就是“人择”,从而来解释地层中生物组合的变化。
但无论是天择还是人择,达尔文演化论的前提都有两个:一是个体之间永远存在差异;二是生物的生殖潜力大于生活资源,即使世界上只有一种生物,它仍然会演化,个体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
由于生活资源在不断变化,所以适应环境才是硬道理,不适应就会被淘汰。因此,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强调的是“适应”,而不涉及“进步”。
生物吸收养分、排泄废物,只要生物活着就会破坏自己的环境;那么,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就非演化不可。
有性生殖的困局:“富”不过三代生物的生殖离不开性。关于性,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Sex,即性本身;一个是Sexuality,即与Sex有关的解剖、生理以及行为。我把它翻译成性象。在弄清楚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谈生物的定义问题。
生物的“生”不是活着的意思,而是生殖的意思,这也是生物和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副对联理解其中的含义,即“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全体人类的生活”。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这句话就是生物学最根本的原理。
生物有两种生殖模式:一种是有性生殖,一种是无性生殖。最单纯的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一切的选择都在于自身。但有性生殖却需要一些前提:首先,必须要找到异性;其次,必须要说服异性。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授人以柄,操之于人”,基因遗传效率大幅度降低,所以说“富”不过三代的背后,是最简单的生物学原理。有性生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性择”,即异性成为了驱动演化的机制。
虽然无性生殖是最原始的生殖模式,但是有性生殖却是生命世界的主流生殖模式。为什么会这样?
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是演化生物学之谜,或者叫“有性生殖之谜”。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每一个物种都生活在其他物种创造的环境中,于是每一种生物都被迫演化;所以说,生物演化其实不为争先,只怕恐后。简单来说,有性生殖是创造变异的机制,而变异就是希望。
两性关系由什么决定?接着,我们主要来探讨有性生殖的基本事实。
首先是生殖分工。两性生产的生殖细胞不同,雌性的生殖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细胞,但雄性的生殖细胞是不完整的;因此,雌性的生殖细胞有潜力单独发育成一个胚胎,而雄性却不能。
其次是两性必须要合作。因为两性的生殖细胞起始点不同,所以要合作,但合作必然孕育着背叛;更麻烦的是,两性的生殖利益不平等,这就使得背叛成为了常态。因此,有性生殖的根本困难就是难以防止剥削与背叛。
如何防止剥削与背叛呢?要么是双方损益相等,使得对方不愿背叛;要么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对方不敢背叛。结果就是,有性生殖的演化变成了两性斗争的历史。
此外,我们还发现,人类虽然是哺乳类的一种,但人类却有其独特的性象。
从性征上来看,人类女性持续地维持性征,且无发情期。人类女性在青春期后就拥有了乳房,且终身不退;但例如猫、狗等其他哺乳类动物中的雌性在不生养孩子的情况下,没有乳房。在两性关系上,人类的两性长期合作,共同抚养子女;但其他哺乳类动物都是由雌性来抚养子女。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哺乳类动物,哺乳类的雌性身体都是一具自给自足的生产机器。哺乳类雌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雄性微小的投资等于雌性全身的负担,所以两性的亲职投资存在严重的失衡。在哺乳类生物中,对于雄性而言,雌性无异于生产机器;因此,作为明确的生产机器的雌性就成为了雄性全力争夺的对象。
而且,在哺乳类动物中雄性的体型大于雌性;自然而然地,雄性也就更容易施暴。但值得注意的是,雄性欺负雌性不是演化的结果,而是演化的副产品。其次,雄性之间的生殖成就有巨大的差异,有的是妻妾成群,有的则成为绝户。
此外,哺乳类的生殖生理是体内受精。结果就是,雄性的交配行动与其生殖成就脱钩,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男性无法绝对无误地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为了对抗这种信息不对称,男性想出了种种禁锢女性身体的方法,让女性保有绝对的忠诚,如古代的深宫大院。
为什么会出现婚姻?
在哺乳类中,人类的两性关系很是独特。首先,人类直立行走,身体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骨盆成为了承受体重的结构。下图呈现的就是黑猩猩骨盆和人类骨盆的对比情况。
人类骨盆的特殊性导致女性的生产过程非常缓慢且痛苦,因此,在每一个人类社会中,女性生产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这就是所谓的“两性合作”。
那么人为性发明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两种不同的黑猩猩谈起。一种是Chimpanzee,一种是Bonobo,翻译成中文都叫黑猩猩;它们在200万年前互相分化,和人类共享同一个祖先。
我们知道,性的生物功能是生殖,但与人类一样,Bonobo也为性发明了社会功能;它们用性来当作社会互动的润滑剂,以各式各样的性游戏来缓解社群内部的冲突;另外,雌性还利用性来结盟,从而让雄性难以欺负。
至于人类,人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夫妇,也就是说,夫妇关系是由性来定义的。从这一层面来说,Bonobo和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异,只不过Bonobo是开放式的性关系,而人是私密式的性关系。
哺乳类的常态是雄性为争夺雌性彼此暴力相向,可是人类用人文创制来解决色的问题;人类发明了婚姻,婚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然而,从人类学联姻理论来看,婚姻却成为了家族间政治联盟的手段,反而与当事人无关。这样一来,要如何维持婚姻呢?
在古代,婚姻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约束,例如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他人的评判就可以作为一种约束力量。相反,在现代社会,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爱情是难以捉摸的,一个人可以莫名其妙地爱上另一个人,也就可以莫名其妙地不再爱那个人,爱情反而成为了抛弃的借口。
所以说婚姻在现代社会中变得非常不稳定,这就是相信爱情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