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同代的诸子百家中还有一位程子,名本,字子华。到了宋代,他的后人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成为一代理学宗师,也被尊为程子。由于后世的程子名气较大,一提到程子,多数人都会想到程颐、程颢,多少有点“名大盖祖”的阵势,很少提及前世的程子。现在,大多的程氏都愿意去追踪伊川堂、明道堂、立雪堂。殊不知,连孔子都尊称程本为“天下贤士也”。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程子影响也是极大的。孔氏曾因孔子而形成了阕里堂、至圣堂两个氏族堂号。其实,程氏因程本也应当去追溯一个更早的中丘苓塞堂。

读百家姓程姓(百家姓程氏迁邢)(1)

▲程家湾程氏祠

程氏中丘苓塞堂

姓氏的起源、繁衍、迁徙,主要靠谱牒来追溯。据传,春秋战国时期的程本号称修撰家谱第一人。也许由于程本的祖父程婴大义救孤,保住了赵氏一脉,使他认识到了血缘传承的重要性,所以便率先追源了程氏族谱。这在其撰写的《子华子·神气》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程氏原本得姓于周朝初年,始祖伯符向周王敬献了“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三样“异瑞”,因功被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始有蒲堂”,从此称程姓。待到周宣王亲自领兵征伐时叛时服的淮夷的时候,曾派遣大臣尹吉甫为使者,任命程国国君程伯休父(五世祖)为大司马。程伯休父随周宣王出征,负责左右摆布阵势,监戒军队,在对淮夷的战争中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后来,程伯休父到达都城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大司马,徙封在咸阳附近的程邑。自此,程伯休父又传九世(伯符后十四世),“子孙播居于汾河之间”,也就是现在山西一带。到了十一世(伯符后十六世),即程本这一辈,稳定下来,居住在温地(邢地,唐高祖武德元年,曾置邢州总管府,辖邢、温、和、封、蓬、东龙等六州,温为邢地龙岗一部分)。程本说,祖程婴原本为赵氏家臣,即便有“大造于赵”之功,使得赵氏像一棵“瓜苗”一样得到了繁衍,也不能以功臣而自居。自己虽然没有去仕赵简子做事,但赵氏毕竟是程氏的宗主。“来尔会”(程会),你一定要记住,忠心不二去侍奉于赵氏,“光启于赵氏之业,而大其前人”。

从程本训勉儿子程会这段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程氏和赵氏之间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宗族关系,这是建立在程本祖父程婴忠义“藏孤”(在邢台赵孤庄)的恩情之上。是程婴帮助了赵氏的复兴,保住了赵氏血脉赵武,为后来赵简子、赵襄子专晋国国事打下基础,之后才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这也正是程本追随赵襄子尽室迁邢的历史背景。首先,邢地为赵氏的根基,这里是程婴藏孤之地,凝结着程氏和赵氏之间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宗族关系;其次,邢地为“子华子居于苓塞”处,程本在此聚徒讲学居久而生情;再者,邢地原本为赵襄子采邑和避智氏之难地,程本实为崇宗于赵氏而迁徙,忠义相随。这些皆有史迹可循,加上程本寝陵于斯,号程子岗,所以这里实为程氏较早的郡望中丘苓塞堂。

读百家姓程姓(百家姓程氏迁邢)(2)

▲程本隐居处苓塞,又称岭塞、龙驹塞

程本缘何居苓塞

据《内邱乡土志》记载:“程子华隐居处在岭底赛。”岭底赛原来叫岭底塞、苓塞、龙驹塞、西塞等,因为地处龙驹岭下,为扼守进入太行山的交通要塞之地。《子华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子华子居苓塞”。程本何以要居住在苓塞呢?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因为一个情结,那就是程氏与赵氏的关系。

程氏的得姓始祖为程伯符,本名乔,周成王执政时期时受封于古赵地广平(今河北鸡泽)为“程伯”,建程国。到周宣王时,因为程伯休父在朝做大司马,生有二子程仲庚、程仲辛。仲庚因故未袭封,在朝任大司马,为司马氏始祖,自此又分析出一支司马姓氏。仲辛袭程国君主,安定侯,仍以程姓传承。因程国在东周初期随周平王东迁洛阳(也有说咸阳),居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至此,程氏散居各地。到了程伯符第十四世孙程婴(婴邈),又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为赵氏抚养了宗主赵武。由于汉太史公司马迁与程氏同宗(《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因此司马迁在撰写《史记·赵世家》的时候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尤其写到程婴时,说程婴背负骂名,隐居山中。待到赵武举行弱冠之礼后,程婴反要赴死,赵武啼泣顿首说:“武原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说:“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不绝。此一时期,程氏主要居住在山西汾河两岸。

到了程本这一代,其博学,通《坟》《典》《丘》《索》诸书,有卓异之行,性闿爽,善持论,不肯苟容于诸侯。因念祖上义举,追寻祖父程婴“藏孤”之邢地,来到中丘(内丘)苓塞(岭底赛),聚徒讲学。程本秉持祖上忠义,发现赵简子掌管了晋国政权之后,独断专行,杀戮了贤臣窦鸣犊和舜华,摒弃了吾丘子的孝行,如若应仕于他,无异于是在毒杀自己。连孔子也在赴赵简子邀请的路上,于黄河边止步,援琴而志《临河之操》,发感叹说:“河之水洋洋兮,丘之不济此,命也”。

程赵原本有着很深的感情,不便于因此而损害。所以,赵简子即使派人拿着钱币,许给爵位,以执圭之礼去请程本出仕。但程本却是“知其不可应也”,而再三推辞。程本的拂逆,使得赵简子不悦。以至于后来赵简子听信小人烛过的谗言,发兵苓塞,想强迫之。但程本早有预料,为避赵简子仕,早已离开了苓塞。他先到周都巩义石臼泉隐居,而后去之齐。但齐景公不能用,便在齐大夫晏婴处设馆讲授。等到简子卒,襄子立,程本自齐而归苓塞,因年老不能仕,嘱托儿子程会去辅佐赵氏。赵襄子与智伯结怨,迁于邢。于是程本便将程氏尽室从山西迁来,定居邢地中丘(内丘),赵襄子遂将之分封于程氏,以作食邑。程本逝后安葬在内丘城西,故其地叫“程子岗”。内丘至今有程家湾村和程村等,程本后裔历代居此守护祖地。

读百家姓程姓(百家姓程氏迁邢)(3)

▲程本墓

程本中丘多遗芳

程本居内丘而形成了程氏中丘苓塞堂,也可以从河南巩义石臼泉的程氏族谱序,以及一些碑记,和《河南府志》《巩县志》等史料均能得到印证。在《巩义程氏谱》中,我们发现,伊川二十一代裔孙,邑庠生员搏九辑五氏,在清康熙八年秋八月三日所作的《巩东程氏谱叙》中明确记载:“赵简子聘而不就,自内丘来隐居于巩,著书立说,名播列国。”此叙为程氏有心之人1998年发现于密县下庄河,其研究价值极高。由此可见,伊川之程谱也曾追踪至内丘。

关于程本居内丘的记载在巩义还有很多。诸如:嘉庆十四年增修宗谱《巩邑程氏子华子正宗谱叙》中有“他书或以为内丘人,夫内丘因晋地,而后非韩分巩县”;康熙五十五年《重修子华子祠碑记》中有“子华子,广平人也,侨居内丘,系出周司马程伯休父之后。”康熙三十三年程氏墓碑上记载“始祖讳本,字子华子,原籍内丘县人氏”。这些均可说明巩义程氏历代都在追源内丘,内丘乃程氏根源,中丘苓塞堂名副其实。

内丘现存最早的地方史料,明崇祯十五年《内丘县志》中有多处关于程本的内容。明代内丘尊崇程本之风盛行。万历年间,知县李梗曾为程本墓立碑。崇祯年间,知县雷鸣时在西关外修建了程子华庙,顺德知府金之俊前来祝贺,并题写匾额“天下贤士”,还请来吏部考公司乔若雯(临城人)作《创建子华子庙记》。内丘人不但为程本建庙,还选定专门的日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选择诚笃的程氏后裔,发给衣食,去守护墓地。知县雷鸣时还督导刻印了《子华子》,乡塾学堂将之作为教材教授诵读。程本庙在崇祯十七年,戊寅之变(1638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内丘城)时被焚毁。而后,知县高翔汉又改建于文庙西北社学中。

到了清代,内丘对程本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康熙年间、道光年间《内丘县志》更是记载详备。

在内丘,有关程本的遗迹分布很多,且在《畿辅通志》《顺德府志》《内丘县志》《内邱乡土志》上多有记载。程家湾村有程氏祠堂,程氏族人皆为程本后裔,传至今有八十多代了,且有字号排序,一直排至八十一世,而后便没有字号了。

程姓在内丘及周边一带的迁徙也比较广泛,像南程村的程姓,杨家庄的程姓,王交台的程姓,西庞的程姓,邢台县东羊村的程姓等,传说是和程家湾一脉。尤其是杨家庄和王交台地处程子岗下,与程家湾的程姓辈分排得较为清晰,昔日每年都要摆坟头会,也就是统一到程本墓上去祭祀,然后排辈分。据调查,山东程氏、河南程氏也说与内丘程氏有关,认同中丘苓塞堂。

(燕赵都市报 李恒坤<内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