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落羽杉的嫩芽尚未在枝头展开。

森林疗养师黎静将11位都市中青年,带进广州大夫山森林公园,让他们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让感官在自然中漫游。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1)

抱一抱,就上头

跟室内健身房不同,森林里没有标准化的器材和节奏强劲的音乐,但有高矮错落的树木和吱吱喳喳的鸟鸣。

在森疗师的示范下,参与者双手握着树干,身体弯成弓形,缓缓拉伸起来。当我还琢磨着感官如何漫游的时候,回头便发现身边的小伙伴双手环抱树木,把脸贴在树干上。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2)

自如地贴着树。

看那陶醉的样子,仿佛他们肌肤所贴的不是粗糙的树皮,而是《超能特战队》里软乎乎的大白,又或者是宫崎骏动画里的龙猫肚皮。

久居城市中,我们习惯隔着镜头来认知树木。为一树黄花发个朋友圈,已算是城里人对四季轮转的最高颂赞。

到了森林里,疲累的视觉得以喘息,听觉、触觉和嗅觉获得舒展,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作为私募投资公司负责人,若然每天直面上下翻腾的数字,神经总绷得紧紧的。第一次蒙着眼睛去抱树,她说自己收获了一阵“惊喜”。

若然打小在山里长大,此前却从没发现过:那些不言不语的树木能给人踏实和亲密的反馈。于是,一连四个周三,若然都来参加森林工作坊的活动,顺便也见证了落羽杉从光秃秃到冒出新芽。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3)

借助树木伸展。

树脚的小白花、林间温和的阳光、脚下踩的松软泥土,这些都能减缓人们的压力。黎静说:“在经过触觉、听觉、嗅觉、动觉不同感官的清晰连接后,身心整全带来的生命觉知是一连串的喜悦。”

看见树木,连接自然

到森林里走走,人们不仅会收获神奇的“第一次”,还会颠覆一些习以为常的认知。

拉伸过后,一行人从湖边往山上走。为了减轻行走的关节压力,黎静沿途教大家像婴孩那样走路,让双脚保持内八,用髋带动腿迈步。突然间,一群成年人就不会走路了,与“刘畊宏女孩”跳操第二天的状态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我的双脚正在熟悉新的行走方式,沉浸在蒙眼摸树的好奇中。这时候,即兴舞蹈老师丸仔抛出了一串问题:“树具有社会性吗?树会动吗?我们摸树要问树的意见吗?”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4)

丸仔(中)引导大家进行换位思考。

当试着代入“树”的视角,世界变得有趣起来:小伙伴或想象身体在旋风里凌乱,或敞开双臂迎接看不见的鸟儿,又或者静静地驻足眺望远山。

一名短发女孩旁若无人的舞动,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她大幅度地屈身展臂,一个跨步就跳上林间的长木凳,继续舞动。

这名女孩叫小P,95后。为了寻找自己热爱的东西,她正在研习“对话”课题。除了报名森林工作坊,她同时在学习太极和即兴肢体。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5)

对于小P来说,森林里的体验会延伸到日常里。她住在城中村里,每天会经过祠堂门前的大榕树。一场暴雨,榕树下落了一地的果子,就像红橙色的小樱桃。

“过去我从没注意到那棵树。直到我发现原来榕树有果子,我才真正看见了一棵树,也觉得自己跟自然真正连接上了。”小P说道。这种连接可说是人们打从心底爱护自然的第一步。

来自森林的力量

从没中断过

建立连接也是黎静转行做森疗师的初衷之一。黎静曾在艺术机构工作多年,参与过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的组织,也在广州番禺策划过多场社区艺术活动。比起呈现出艺术作品的最终形态,黎静更享受引导人们参与创作的过程。

自3年前参加“森林疗养师”培训后,她就加入到“乐在艺术疗育”机构,透过工作坊的形式将舞蹈、音乐、戏剧等带进森林。

有感觉的emo(emo时刻试试抱棵树吧)(6)

舞蹈导师丸仔现场所画的速写。

森林疗养的理念源自德国,德国民众参加森林疗养可通过国家医保系统报销。而在森林资源丰富的日本,遍布多达62处经国家认证的森林疗养基地,超过1/4的日本人通过森林浴放松身心。

我国的森林疗养目前尚在起步阶段。黎静介绍自己的工作坊更侧重于森林疗“育”,向人们传递重新认识自然的理念和方法。她说: “当离开森林回到日常,来自森林的力量和支持并没有中断。请耕耘您的内在森林,建立与身体倾听与对话的友爱。”

(本文照片均由宣黎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