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珪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译文讲解(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持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故事)(1)

成珪者,唐天宝初,为长沙尉。部送河南桥木,始至扬州,累遭风水,遗失差众。扬州所司谓珪盗卖其木,拷掠行夫,不胜楚痛,妄云破用。扬州转帖潭府,时班景倩为潭府,严察之吏也。长沙府别将钱堂扬觐利其使,与景倩左右构成。景倩使觐来收珪等。觐至扬州,以小枷枷珪,陆路递行。至宁江 ,方入船,乃以连锁锁枷,附于船梁,四面悉皆钉塞,唯开小孔,出入饭食等。珪意若至潭府必死,发扬州,便心念救苦观世音菩萨。恒一日一食,或时不食,但饮水清斋。经十余日,至滁口,夕暮之际,念诵恳至。其枷及锁,忽然开解,形体萧然,无所累著。伺夜深,舟人尽卧,珪乃拆所钉。拔除出船背。至觐房上,呼曰:“杨觐,汝如我何!”觐初惊起,问何得至此。珪曰:“当葬江 鱼腹中,岂与汝辈成功耶?”因决意赴水。初至潭底,须臾遇一浮木,中有竖枝,珪骑木抱,得至水面。中夜黑暗,四顾茫然,木既至潭底,又复浮出。珪意至心念观世音,乃漂然。忽尔翻转,随水中木而行。知已至岸,便芦中潜伏。又江 边多猛兽,往来顾视,亦不相害。至明,投近村,村中为珪装束,送至滁州。州官寮叹美,为市驴马粮食等,珪便入京,于御史台申理。初杨觐既失珪,一时溃散,觐因此亦出家焉。出《卓异记》

唐朝天宝年初,成珪为当时的长沙尉,负责送桥木到河南,经过扬州的时候,多次遭到风雨,丢失了许多的桥木。扬州有司认为成珪盗卖了桥木,就严刑拷打运夫,运夫受不了酷刑,就屈招了。扬州有司上报潭府,当时班景倩掌管潭府,为严察官。长沙府的别将钱堂、杨觐认为有利可图,就和景倩左右的人一起陷害成珪。景倩派杨觐来收捉成珪等人。觐到了扬州,用小枷锁着成珪,从陆路走。到了宁江 ,才上船,又加上链锁锁枷,把他锁在船梁上,四面都钉死,只打一个小孔,送饭食用。成珪认为如果到了潭府也一定死的,从扬州出发时,便诚心念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常常一天吃一顿饭,有时一顿也不吃,只喝清水斋戒。过了十多天,到了滁口,正当傍晚之时,成珪念经更加恳切,那个枷和锁,忽然解开了,身体轻松,没有什么累赘。等到夜深了,船上的人都睡了,成珪就拆掉钉子,从船上跳到船顶。到了杨觐的房上,喊道:“杨觐,你能把我怎么样!”杨觐惊起,问他怎么到这里来的。成珪说:“我要葬到江 中鱼腹,怎么能让你们成功呢?”因此决心跳水。成珪刚到潭底,不一会就遇到一块浮木,浮木当中有一个带竖着的树枝,珪就骑在木头上抱着枝子,浮到水面上。半夜黑暗,四顾茫然,木已到了潭底又浮上水面。成珪更诚心念观世音经,于是就漂流而下,忽然又翻转,随着水中的木而行,知道已经到岸,便潜伏在芦苇中。江 边又多有猛兽,往来看他,也都不伤害他。到了天亮,投进附近的村子,村中人为成珪换上衣服,送他到滁州。州官问清楚原由以后,惊叹他的美德,替他买驴马粮食等,成珪就去了京城,向御史台申诉。当初杨觐见成珪已经逃走,又无计可施,于是一时溃散。后来成圭出家了。

孙敬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译文讲解(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持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故事)(2)

东魏孙敬德,天平中,定州募士。奉释教,尝造观音像,自加礼敬。后为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忽梦一沙门,令诵救生观世音千遍。执缚临刑,诵念数满,刀自折为三段,肤颈不伤。三易其刀,终折如故。所司以状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死。及归,睹其家观音像,项有刃迹三。敕写其经布于世,今谓“《高王观世音经》”。自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称名念诵,得救者不可胜纪。出《冥祥记》

东魏的孙敬德,天平年中,是定州的募士。信奉佛教,曾经造观音像。自己更加礼敬观音。以后被劫贼强牵挽,受不住拷打痛苦,忽然梦见一个僧人让他诵观世音经一千遍来求救。被押赴刑场,临刑诵念完千遍,刑刀自己断为三截,而皮肤和脖子都没有伤。三次换刀,始终象先前那样断为三截。主管就以状奏,丞相高欢奏表请求免死。等到回家,看他家观世音的像,脖子上有三个刀痕。皇上诏令让他写经书流传世间。今天叫做《高王观世音经》。在晋、宋、梁、陈、秦、赵国、观音、地藏、弥勒、弥陀,提名便能念诵,得救的人不可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