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3月19日,东莞市人社局携101家东莞优质企业赴江门两所高校,开展“春风令”系列之校企合作活动,参与企业数和招聘规模均创下市人社局校企合作专场招聘历史之最。

缘何校企合作专场招聘会创下两项历史之最?当下,莞企用工需求究竟有多大?部分企业所反映的缺工其内在结构和真实情况是什么?东莞又将如何助莞企从根本上破题?透过“春风令”看用工,答案逐渐清晰。

规范用工会议(纵深春风令)(1)

“未雨绸缪”背后的莞企雄心

春分未至,3月15日的东莞已是暖阳高照。走进位于东城街道的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空调唆唆作响。

1990年出生的袁秋峰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查找眼前模具的问题,不一会儿,汗水逐渐浸湿了工服;在袁秋峰对面,1996年出生的同事叶金坤同样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忙归忙,两名“90后”也干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的付出,都能得到满意的回报,作为公司模具维修班组的技术骨干,除了五险一金,他们每月收入超过9000元,顶峰时能拿到1.3万元。

“订单已排满全年,接下来还有一些预期项目,得抓紧储备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跨过不平凡的2020年,企业欣欣向荣的运转状态,让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徐孝新喜上眉梢,但在欢喜之下同样藏着一份“幸福的忧虑”。他说,订单火热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新项目将陆续上马,扩产势在必行。企业对此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计划,但具体到模具行业,如果没有充足的技术工人储备,再完美的发展计划,都是空谈。

“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主要表现为增资扩产的增员需求以及后续发展的储备需求。现在能满足生产,并不代表接下来能满足生产,尤其是技术工人,对于有发展目标的企业而言,就如‘韩信点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徐孝新说。

鼎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状况,并不是个案。在市人社局“春风令”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用工情况都是如此。“幸福的忧虑”之下,务实的东莞企业早就开始了对资源要素的“未雨绸缪”。

在市人社局“春风令”系列走访调研服务活动中,莞企更是将“未雨绸缪”的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记者梳理3月以来在市人社局“春风令”的所有调研活动发现,众多企业建议中,加大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成了最为集中的建议。同时,随调研组一同前往企业开展调研的东莞各技工院校负责人,更是频繁接到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仅以3月12日“春风令”走访调研为例,大朗、沙田两镇的14家企业,就利用调研活动,迫不及待地与东莞技师学院、东莞联合高级技工学校、东莞市科创技工学校等院校达成人才培养、输送合作意向。

“春分得雨,何愁无丰年?”徐孝新笑着说。

规范用工会议(纵深春风令)(2)

“招工”变“揽才”突显用工现状

3月19日6点20分,天空微亮,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尚荣早早地从麻涌赶往位于东城街道育兴路101号的市人社局办公点。1个小时后,她将和其他10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HR集中乘车,在市人社局的组织下,前往江门市开展“春风令”系列之校企合作活动,到江门两所高校洽谈、揽才。

“这样的好机会、好平台,不能错过。”站在集中点的尚荣略显疲惫,她原本有出差任务,但为了不错过此次揽才良机,尚荣连夜准备了行李和校企合作协议书,计划参加完活动后,再连夜赶往出差地。

尚荣的坚持换来了不小的收获,不仅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五邑大学搭上了“姻缘”,还在专场招聘上揽得了不少企业最需的新生代技工。和尚荣一样收获满满的企业代表还有很多,广东省奇思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主管杨琼就是其中之一。

“下午的招聘会上,我全场都在公司招聘摊位前的流动区域主动出击,所幸有所斩获。”杨琼告诉记者,她在企业从事人力行政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近两年她明显地感受到人才市场上招聘方与应聘方之间姿态的逆转。

“十年前,我们坐在摊位上,不担心招不到工;现在,我们不仅要主动出击,而且口中的‘招工’二字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揽才’。”杨琼说,招就双方姿态逆转,与企业转型升级后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密不可分,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人都能当普工,但没技术的就成为不了技术工人,加之市场需求大,姿态怎么能不逆转?”杨琼说。

如杨琼所言,十年间“招工”到“揽才”的人才市场术语转变,并不是偶然,背后映射的是莞企转型升级成效显现后带来的必然,同时也客观反映出了当前莞企真实的用工现状。

3月12日,市人社局春风令用工服务保障“三送三问”活动第七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凤岗镇三家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其中,振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调研,让调研组印象深刻: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该企业便谋求转型,大量引入机械臂,原先需900多人才能达到的产能,如今400人就能完成。转型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企业在今年春节后待遇再提升,基本工资由2050元提高到2200元,员工人均月综合工资可达到6000-8000元。企业提出的建议只有一个:加大与技工院校合作和人才补贴,为企业育人、留人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规范用工会议(纵深春风令)(3)

聚焦问题根本 十大行动陆续“上马”

3月19日,市人社局在五邑大学举办的春节后首场校企合作专场招聘会,短短3小时,101家东莞企业就吸引了五邑大学逾2000人次入场,收到1411份应届毕业生简历、达成就业意向595人次、预录用455人,达成了“招就两旺”。

“招就两旺”并不是偶然。招聘会前,市人社局结合节前调研和节后“春风令”系列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做了充足的准备,拟定了以产业链对接专业群的模式,做好校企匹配。一方面,结合东莞的制造业产业特点,提前摸底节后东莞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充分了解省内多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毕业生情况,从学校、专业、企业、岗位等多方面进行对接,对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最终以“链企对接”的精准服务模式,促成了此次高效的校企合作系列活动。

实际上,“春风令”2021用工服务保障行动,仅是春节后东莞人社部门精准服务企业用工需求的一个点,同时,也释放出了东莞从企业实际出发,助力企业抢占发展资源要素的强烈信号。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该局正计划实施《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工作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莞企“幸福的忧虑”如何解决,答案就在《行动计划》之中。

如企业技能生态系统构建行动,《行动计划》提出以技能提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为重点,今年计划推动50家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企业技能等级认定,促进技能等级自主认证与员工薪酬制度、与工程技术系列、与人才职业发展、与公司战略等四方面的贯通,构建企业技能生态系统;推进建设技师工作站,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最终实现效率变革、动能变革、质量变革,提升技能效能,推进企业技能人才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又如中国特色学徒制东莞探索行动,将立足东莞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包括开展校企双制培育模式,精准对接企业岗位,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推行国际化合作培育模式,推动职业(技工)院校加强与国外一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支持企业与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合作,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方式,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等。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计划》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陆续落地“上马”的实举。3月31日,东莞就将举办东莞市技能生态建设推进会暨职业技能英才交流会,正式拉开塑造东莞技能生态的序幕。

规范用工会议(纵深春风令)(4)

18日,市人社局到长安企业调研,开展春风令用工服务保障“三送三问”活动

完善城市配套 提升技工“江湖地位”

《行动计划》备受业界的关注,广东智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快聘业务中心总监潘姜就是其中之一。

潘姜说,就目前市场而言,技能人才属于空缺的一个状态,单靠企业内部提升,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如能采取“内外兼修”的举措,由政府搭建平台,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并在专业共建、产教融合上配套专门的政策支持,将有效解决不少刚需。

“实际上,市场上对技术工人需求最强烈的并不是大型企业,反而是中小企业,虽然大企业也缺,但他们本身就在行内具有较强的聚集效应。打个比方,一名技术工人在中小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他的职业成长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会去哪?答案显而易见。”潘姜说,对于东莞的技工队伍而言,中小企业是一个重要的成长之地,但在人才引进上,比如校企合作上,中小企业需求量有限,很难形成订单式引进。他建议通过盘活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他们可以整合更多的企业的需求,去与学校进行沟通,从而实现这种批量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潘姜说。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赵书山则从城市发展的大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赵书山认为,人社部门作为人力资源领域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的一系列举措和行动计划非常契合东莞实际,能为接下来东莞企业破解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但是,要让刚需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单靠人社部门远远不够,城市的高水平配套建设,必不可少。

“比如学位问题与住房问题,就是刚需人才扎根东莞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重提升技术工人‘江湖地位’,在全社会努力营造‘重工重技’的良好社会氛围,从产业特点和结构来看,东莞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这种先天条件的城市之一。”赵书山说。

文字:王子玺

摄影:蓝业佐 市人社局供图

编辑:符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