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非洲南部友邦赞比亚,从我国订购了一批歼-6战机。
本就往来甚密的两国,很快达成交易,并签订了购买合同。
然而,当我国将战机交付到赞比亚手中时,对方却突然间翻脸不认账,不肯支付接下来的尾款,这究竟是为何?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政府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对赞比亚步步紧逼,而是巧妙回应了对方的赖账行为,最后我国因此再获2亿军售大单。
那么,中国到底是怎样巧妙化解赞比亚的赖账行为的?
潜在军售对象——赞比亚1978年1月2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一项决议:原本对外免费军事援助改为收费、以物易物、无偿援助三种形式,我国的对外军贸输出从此进入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中国自建国以来一直秉持着向亚非拉友邦免费提供军事援助的原则。
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埃及、赞比亚等国提供了超过一千架的飞机,甚至帮助少数国家部署了海防导弹、对空导弹,其余各类坦克车、装甲车、枪支弹药更是数不胜数。
中国对落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无偿军事援助,充分体现了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与责任。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少国家逐渐脱离了贫穷落后的情况,人均GDP甚至比中国都高。
与此同时,对外无偿援助的这些年,耗费了我国大量军事物资和国家财力。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对财政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综合各方原因,邓小平同志最终做出了改变原有无偿军援政策的决定。
紧接着,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应运而生。
同年5月,中航技与埃及空军签订第一笔军售合同,以1.67亿美元的价格售出44架歼-6战机、6架歼教-6战机、220台涡喷式发动机,这就是中国的军售首单。
其实,在与埃及进行军贸交易之前,赞比亚同样也是中航技的军售目标。
彼时中国的航空武器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占据技术优势,因此只能将目标客户群体放在发展中国家身上。
埃及、赞比亚不光符合这个条件,且都与中国交好,他们又因为内外部局势原因,需要足够的武装力量保卫自己。
于是,中航技在成立之后一直在寻求与埃及、赞比亚的军事交易可能。
只不过这一时期恰巧埃及向我国求助,希望中方派遣人员帮忙修理在前不久的中东战争中损毁的战斗机,中航技便趁此机会与埃及展开了此次军售。
事实证明,我方寻找的市场方向并没有错,与埃及的首笔军售顺利达成不说,潜在客户赞比亚也很快主动找上门来。
赞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19世纪以前这里一直被当地的非洲部族统治,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等王国。
从19世纪开始,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本土民族丧失了对赞比亚地区的统治权。
1911年,英国南非公司控制了包括赞比亚、津巴布韦在内的广大南亚地区,并将其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
而后的几十年时间,北罗得西亚历经与南罗得西亚的合并、分离,最终于1964年实现了内部自治。
同年10月24日,赞比亚共和国诞生,卡翁达出任首任总统。
这一时期赞比亚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周围的三个邻国仍然处于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
关键时刻,是中国主动向其伸出了援手。
收到飞机后赖账
中赞两国于1964年10月29日建交,此时距离赞比亚共和国成立仅仅过去了5天。
赞比亚是中国在南非地区第一个建交的国家,总统卡翁达与中国领导人的来往也非常密切,他曾声称:“中国是可以全天候信赖的朋友。”
事实也的确如此,中、赞建交后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往来。
中国方面积极支持赞比亚政府的政治独立,反对西方殖民者对其进行的封锁和控制,向其输送了大量的军事物资、经济物资等方面的援助。
此外,中国还承建了赞比亚的公路、纺织厂、面粉厂、供水厂、医院、学校等60多个基建项目。
当然,中、赞两国友谊最好的见证,还要数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
赞比亚地处南非内陆,虽然国内有不少铜矿,但苦于没有出海口,铜矿业的出口受到极大限制。
当初受到英国殖民统治时,尚有发达的公路运输工具支撑铜矿业发展,可自从英国人走了之后,赞比亚的铜矿采集和出口贸易便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对于当时的赞比亚来说,拥有一条贯通赞比亚到印度洋入海口的铁路,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赞比亚曾向世界银行申请过援助基金,希望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支持,可惜被拒绝了。
赞比亚又求到了苏联那里,希望苏联帮助修建一条铁路,再度被拒绝。
中国了解到赞比亚的困境后,立刻对坦赞铁路规划进行了商讨。
对外经委部门的同志向周总理汇报表示,中国的国力援建坦赞铁路恐怕会非常吃力。
但周总理还是出于对赞比亚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当时新中国打破外交孤立的需要,毅然决定支援赞比亚。
他表示:“相较于我们花的钱,坦赞铁路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更加重要。”
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中国铁路建筑工程队出发了。
6年时间里,中铁一局到五局、中铁电化局、中铁建工集团共计5万余人参与到了坦赞铁路的修建工作中。
1976年7月,在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的崇山峻岭之间,赫然出现了一条贯通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安哥拉四国的铁路大干线。
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了赞比亚铜矿出口的主要运输路线,同时沿线也建立起无数城镇,大大促进了赞比亚国内的经济发展。
自那以后,中国与赞比亚的交情也愈发深厚,坦赞铁路成为了中、赞两国兄弟情义的丰碑。
也正因如此,当赞比亚有了军事贸易进口的需求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中国,而他们的求购目标正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歼-6战机。
歼-6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仿照苏联米格-19战斗机、自主制造出的一种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这也是我国的第一款超音速战机。
在各项演习与实战中,歼-6共击落过20多架各型战斗机,包括性能远在歼-6之上的F-104、F-4C、F-4B。
可以说,歼-6拥有一段非常辉煌的战史。
赞比亚也正是看中了歼-6战机的优良性能和傲人的战绩,于是在1980年才下定决心向中国求购。
考虑到赞比亚的经济情况,我国在此次军售中给予了对方最大的优惠,中国以970万美元的价格向赞比亚售出了12架歼-6战机。
而且,赞方只要付清154万的预付款,中国就可以先交付全部飞机,剩下的尾款可以等收到飞机后再付。
可没想到的是,赞比亚却辜负了中国的好意,收到飞机后扭过头便开始赖账。
当中国政府向赞比亚交付完12架战机后,却迟迟没有等来对方的800万美元尾款。
眼看已经过了规定的借款时间,赞比亚却始终没有动静。
不得已之下,中国只能派遣人员前去催款,结果却从赞比亚政府那里得到了一个让人气愤的消息。
赞比亚方称:前不久赞比亚国防部发生了火灾,与中国签署的购销合同被烧光了。连合同都没有,还付什么尾款?
对方的答复自然引来了中航技公司上下的恼怒,这很明显就是想赖账。
那么,在此之前中、赞双方的交情如此之好,赞比亚为何做出辜负中国信任与善意的事情呢?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方面又会怎么处理?
巧妙回复再获大单其实,赞比亚之所以会选择赖账,跟他们国家不断恶化的经济情况脱不开关系。
赞比亚的经济结构过去畸形,农业不发达,工业没基础,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铜矿采集和出口。
尽管赞比亚为改变经济结构和增强基础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成效,铜矿经济仍然是其几乎所有经济来源。
这种畸形的经济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经济的不稳定。
尤其是在70年代以前,由于赞比亚的铜矿产量严重不稳定,这就导致其国家经济始终处于起伏不定的情况中。
进入70年代,赞比亚每年铜产量稳定在70万吨左右,虽说产量控制住了,但国际铜价却不是赞比亚所能操控的。
自1964年以来,国际市场的铜价就一直在700-1300克瓦查之间徘徊不定。
7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大量铜金属积压,铜价一跌再跌,赞比亚的国民经济立刻陷入巨大危机中。
正是因为经济的持续性衰退,导致赞比亚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支出来支付歼-6战机账款,以致于穷途末路之下选择了赖账。
当然,赞比亚政府敢如此对待中国,与这些年来我方向其无私提供大量帮助脱不开关系。
因为赞比亚每年偿还给西方国家的账款远远超过800万美元,他们口中对中国的无力偿还,或许只是一种“欺负老实人”的行径。
不过,不管是哪种情况,想要赖账是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航技公司在了解到情况后,立刻派出了副总经理王大伟前往赞比亚,誓要将尾款追回。
考虑到赞比亚的经济情况,王大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赞比亚可以延缓还款期限,也不必每年按照一个固定数额还款,只要承认这笔欠款,并持续不断的归还,对中国来说就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的方案充分考虑到了赞比亚经济窘迫的情况,如此一来,赞比亚也不好再赖账,毕竟日后与中国还要继续来往。
就这样,当初的12架歼-6战机尾款,一直拖到1992年才还清。
中航技面对赖账的处理方法,深深打动了赞比亚人,从而为后续价值两亿美元的大订单打下了信任基础。
1992年,赞比亚向中国求购运-12飞机,赞比亚空军司令更是亲自来到中国进行采购谈判。
最终,中国向赞比亚提供了两家运-12飞机。
1994年,中国正式向赞比亚交付飞机,然而深陷财政危机的赞比亚再一次违约了,他们没有足够的财政支出来支付尾款。
本着来者皆是客的原则,中国非但没有催款,反而依旧坚持做好运-12的售后服务,这一举动再次深深地打动了赞比亚政府。
于是,在财政危机度过之后,赞比亚迅速将尾款交付给了中国。
在那之后,中、赞双方也有了另外两架运-12 、8架K8教练机的交易。
虽说每次军售过程中,双方总会在预付款、还款期限等各种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最后无一例外都达成了合作。
至此,中国对赞比亚的军售贸易额也来到了惊人的2亿美元。
2008年,赞比亚还清了全部军售欠款,他们没有辜负中国的信任。
结语
原本两个交情甚密的国家,差点因为800万军售尾款分道扬镳。
还好关键时刻中航技想出了一个赞比亚无法拒绝的解决方案,既保证了尾款的收回,也最大程度上体谅了赞比亚的困难。
赞比亚也没有辜负中国的信任,一批批军贸物资的购进、一笔笔欠款的归还,中国用真心换来了赞比亚的一片赤诚。
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军售强国,这不光是中国军事实力增长、科技水平进步的体现,更是中国始终秉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外贸原则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