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2006年11月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面色苍白、行动似乎不是很灵敏,只能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上讲台。她分享着自己曾经的经历。没过多久,台下有许多人就开始默默流泪。

这个年轻的演讲者是个艾滋病人。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1)

她是中国第一位公开自己艾滋病身份的女孩,她出版过一本书《艾滋女生日记》这本书也是她写下的中国第一部患者自述的“抗艾滋病书籍”。

这个女孩的一生跌宕起伏,原本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她发愤图强,竟然考入了“211大学”。本该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时,认识了一个来自巴哈马的黑色人种的硕士生,在书中她勇于自曝与这位男友在一起居住8个月的故事,自此进入无尽深渊。

当生活的一切希望都已破灭的时候,她又重新振作,决定用自己仅存于世的短暂时间,为大众做些有益的事情——抗击艾滋病!

她叫朱力亚,一个艾滋病患者,一个已经离开我们,但值得铭记的女生。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个美丽而又优秀的女孩,一个对爱情充满执着而又纯粹的女孩朱力亚。

1982年,朱力亚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贫穷的家庭,她的父母有一段传奇的婚姻经历。朱力亚父亲在家里五个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俗话说:中间的孩子没人爱。她的父亲并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多少疼爱,因为从小不被父母喜欢,常常要留在家里干农活、打稻谷,到了该上学的日子也没能上学,导致他们一生文化水平都较低。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他,却机缘巧合地学会了开车,在那个年代,当个司机也算是个不错的工作。他也因此认识了朱力亚的母亲,一个高中毕业的会计,两人的感情发展得非常迅速,可女方父母却不同意这个穷小子娶自己的女儿,朱力亚的母亲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直接与父母断绝了关系,只为了嫁给自己的心上人。

朱力亚的父亲也为了老婆不再受家里人为难,从家里搬了出来成了家。两人日子过得虽然苦,但是甜甜蜜蜜,朱力亚从小就是听着父母的爱情故事长大的,这也使她从小就向往爱情。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2)

在朱力亚两岁那年,在“改制”的浪潮中,父母被迫下岗,家里瞬间就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在老家,朱力亚的父母并没有分到地,没办法,他父亲只能自己买了一块地,自己种自己卖。

由于家里条件不好,朱力亚耽搁了上学时间,直到8岁那年,她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即便如此,夫妻俩后来挣了点钱之后,将孩子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里去,毕竟朱力亚是他们唯一的女儿,想让女儿通过“学习”这条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2000年,朱力亚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大女孩了,这一年18岁的她参加“中考”发挥失常,又因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复读,只能去湖北荆州一所中专学校上学。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中专”“专科”“本科”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朱力亚自己也知道其中的道理,哪怕在一个学风并不好的中专学校,她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其所能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朱力亚知道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让这个家庭出人头地的机会,她用两年时间修完了所有课程和学分,最后一年,她自考进了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这是一所“211大学”。

她完成了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也憧憬着大学生活,与自己憧憬的甜蜜爱情。2003年9月,朱力亚顺利进入湖北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来到学校报到后,她本打算在这所中国顶尖大学中畅享青春,可谁也没能想到,一个黑色人种男友的出现,让她的后半生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进入大学后不久,有一次朱力亚在食堂吃饭时,两个看起来皮肤黝黑的外国人,坐在了她的对面,他们用英语流利地交流着。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令人十分羡慕的事情,许多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常常喜欢和外国人或是外国留学生交流对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从小与外国笔友相识,练出一口流利英语的马云。

朱力亚主动与二人交流起来,并与他们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其中一个人的中文名叫做马浪,就是他将会把朱力亚拖入无尽的深渊。随着两人的交流逐渐深入,朱力亚得知马浪来自美洲的岛国——巴哈马。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3)

提到巴哈马,许多读者并不知道这个国家,笔者一开始以为“巴哈马”是那个拥有大运河的“巴拿马”呢,细查地图才知道,这个国家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以东,古巴以北,风景秀丽。

巴哈马人种复杂,有白人、黑色人种、和混血人种,旅游资源发达,人均收入较高,在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是最富裕的国家。巴哈马与美国紧邻,许多巴哈马人同时在美国拥有产业,富人较多,在二十年前,巴哈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

马浪在认识朱力亚之后就常常与她聊天,他自称在巴哈马上完大学后,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中国来读——硕士研究生。

那时涉世未深,单纯执着的朱力亚对此人毫无怀疑,事实上,巴哈马品学兼优的学生想去的自然是只有“一墙之隔”的美国。别说在二十年前,就是现在,中国的顶尖大学往往也只会通过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的方式,来吸引那些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是那么优异的学生来华。

可不用管马浪真实身份如何,有一点是全世界人民几乎都认同的,那就是这些外国男人们的“热情”与“外向”,他们的语言天赋和与生俱来的“甜言蜜语”。

在认识马浪之后,朱力亚发现他是那么地有“魅力”,在朱力亚的眼中,马浪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幽默自信、风趣大度,常常告诉朱力亚自己家中产业雄厚,自己是富商之子。

马浪能言善道,常常会夸赞朱力亚的外貌和身材,将朱力亚捧到了“女神”的位置上。不仅如此,马浪还常常带点小礼物给朱力亚,给她惊喜,这样下来时间一长,朱力亚逐渐被马浪吸引了。

她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并不算好,如果能和马浪在一起,那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或许是朱力亚的名字与“朱丽叶”有几分相似的缘故,又或许是因为大部分女性都更加富有感性的一面,又或许朱力亚受自己父亲“恋爱观”的影响,对爱情忠诚而执着,总之,随着两人的不断接触交流,他们陷入了热恋。

2004年5月的一个傍晚,马浪在炎热的武汉挑选了一家不错的餐厅,邀请朱力亚共进晚餐,在吃饭时,他深情地向朱力亚表白,并向她承诺:今后永远只会爱她一人。朱力亚听后大为感动,当场流下了泪水随即答应了马浪的求爱。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4)

图片仅供参考

要说朱力亚作为一个女生,在学校里也不是没有追求者,可她嫌那些男生太过“木讷死板”,没有马浪那么浪漫有情调。年轻的她并不知道,命运所有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感情也是如此!

两人正式确认恋爱关系之后就决定搬出去住。他们开始在学校附近找出租房,两个月后,当他们选好了房子,就迅速地搬出了学校宿舍,成为了一对在校外居住的情侣。

在那个时候,社会风气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朱力亚作为一个女生既然愿意和马浪一起居住,自然也就代表着,她愿意和马浪发生些什么。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生和男人居住在一室,多半是要嫁给那个人的,可朱力亚此时还不知道,她最欣赏的男友,或许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在隐瞒着她。

两人在一起居住之后,朱力亚不是没有经受过一些流言蜚语,可她毫不在意,常常在学校中与马浪走在一起,非常亲昵。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朱力亚十分失望。

有一次,马浪外出与同学聚会玩耍,朱力亚独自在家里收拾卫生,就在整理东西时,她发现了马浪的护照,随手翻开一看,看到了令她做梦都想不到的一幕

马浪哪里是巴哈马人,他的国家信息上赫然写着赞比亚共和国。

赞比亚是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贫穷和疾病、动荡与战争常常困扰着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于非洲的上层社会来说,富人们往往会常住在欧美发达国家,将无尽的痛苦留给底层人民,马浪也是其中一个。

朱力亚发现了马浪的真实身份后,恍然大悟,她总算知道为什么马浪对于故乡知之甚少,几乎不谈。为什么巴哈马人会到中国来留学,而不去近在咫尺富裕的美国佛罗里达州。

可这时的朱力亚早已没有了回头路,毕竟,大家都知道她的男友是“巴哈马留学生”马浪,是个外国黑色人种,如果她与马浪分开,那许多同学曾经的善意劝告,就会变成一把把钢刀,戳向这个农村女生的心窝子,这是她无论如何也受不了的事情。

朱力亚决定不揭发马浪的真实身份,继续与这个男人继续生活下去。可随之而来的一件事,彻底摧毁了朱力亚的一生。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5)

二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朱力亚惊奇地发现身体强壮的马浪,竟然常常生病,感冒发烧都不算什么,可马浪常常会突然呕吐恶心,甚至浑身上下起皮疹。为此,朱力亚常常劝马浪去医院看看,可马浪却告诉朱力亚这是他的遗传病,没什么大碍。

朱力亚有点半信半疑,但她没有怀疑马浪,甚至向学校请假,在和马浪租下的那个小房子里,专心照顾自己的男友——未来的丈夫。

可令朱力亚始料未及的是,哪怕自己悉心照料马浪,可马浪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甚至连朱力亚这个非医学专业的外行人都能看出来,马浪生病很严重,需要立即就医。可马浪就是不愿意去医院看,事实上,这时的马浪心里已经有了隐隐约约的感觉——大事不妙。

2005年3月,就在马浪与朱力亚一起居住8个多月时,他趁朱力亚不在的时候,独自一人悄悄地到医院挂号就诊,等到三天后就诊结果出来之后,诊断书上的汉字验证了马浪的猜想,他确诊了HIV病毒,俗称艾滋病。

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潜伏期一般从几个月到几十年都有,但不论潜伏期多长,只要患病就几乎意味着死亡。

就笔者查询到的资料来看,2012年时,赞比亚艾滋病患病率高达百分之十四,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十四个人是艾滋病患者,这个数据还不包括艾滋病携带者,和并不愿意暴露自己是艾滋病患者的人。(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06-06 驻赞比亚经商处)而在非洲,“性传播”往往是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马浪在得知自己被确诊了艾滋病之后,心知如果被朱力亚发现,自己肯定会被找麻烦,于是他趁朱力亚不在的时候买了机票,在第二天就逃回了非洲,从此杳无音讯。

就在那一天,朱力亚回家之后见男友不在,等到了一夜过去还不回来。她给马浪打电话才发现,自己的电话号码早被马浪拉黑了,自己没有任何可以联系到马浪的方式。她只能去找马浪的那些朋友们,而马浪的朋友们也斩钉截铁地告诉朱力亚,自己压根不了解马浪的行踪,问他们也是白问。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6)

外国男友不告而别离奇失踪后,朱力亚只能在伤心中度过,她没想到马浪走得那么决绝,甚至连一句话都不留给她,就将她抛弃。我们穿了几年的旧衣服丢掉时,也会有些不舍,何况是一个大活人呢?可马浪就是如此。

更令朱力亚崩溃的事情还在后面。

没过几天,马浪原来的导师给朱力亚打来了电话,他是个十分负责任的老师,他告诉朱力亚,马浪因为确诊艾滋病已经回国了。导师已从其他人那里得知朱力亚是马浪的女朋友,因此建议,朱力亚也去医院检查一下最好。

在电话中听到“艾滋病”三个字时,朱力亚立刻头脑发懵,仿佛被千钧重锤砸在了脑袋上一样,她立刻否定了导师说自己是马浪的女朋友,并将电话“哐”地一下挂断。朱力亚不愿意面对现实,她更不愿意去医院检查,好像她不去,就不可能患上艾滋病一样。

由于马浪的消失,她负担不起房租,只能退了房子,办过种种手续后再住回宿舍。可就在她住回去一个月后,她发现自己也开始常常咳嗽、感冒了,知道大事不好的朱力亚去医院检查后,果然在诊断书上,看到了令她坠入无尽深渊的三个字“艾滋病”。

确诊了艾滋病的朱力亚终日以泪洗面,她没有想到自己追求的爱情,竟然会落得这个下场。学校也因为她的艾滋病身份,给她提供了一间校外宿舍。刚开始的时候,朱力亚不出门,也不和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联系。

老师和同学们并未因此而嫌弃她,更没有抛弃她,他们都主动来看望她,学校相关负责人,还专门为朱力亚一事开了会,指出要照顾好她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在同学、老师们的帮助下,朱力亚逐渐振作了起来,她开始更多地了解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她知道许多艾滋病患者发病后,可以活五年甚至更久。在许多发达国家,艾滋病患者甚至可以通过昂贵的治疗,一生都保持与常人无异的生活。

在大家的鼓励和引导下,她决定积极接受治疗,绝不自暴自弃。

当时朱力亚有一个想法,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告诫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女孩们,要爱惜自己、千万不要所托非人。当她的大脑中产生这个想法之后,她就抑制不住自己,就开始动笔,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她的书就被出版。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7)

2006年1月,朱力亚亲笔的《艾滋女生日记》出版,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当时,患上艾滋病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因为除了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之外,许多大学生患病正是因为“性传播”。

朱力亚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患病大学生,她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说明,希望大家吸取自己的教训,不要重走她的路,患上艾滋病之后绝不要自怨自艾,勇敢地面对,它总好过将自己独自锁在房间中等待腐朽。

在此之后,朱力亚名声大噪。她作为中国第一个公开自己艾滋病患者身份的在校女大学生,常常被邀请到中国各大高校去做演讲,去宣传一些关于预防艾滋方面的知识。

当他人问到朱力亚对于那个让她染上艾滋病,又将她抛弃的外国留学生是什么感受时,她竟然说自己“从不后悔”,因为那是自己追求爱情的过程。

哪怕朱力亚乐观地同病魔对抗,可奇迹毕竟只发生在电影、电视剧里,现实是无比残酷的,2009年7月,朱力亚因艾滋病引发的并发症离世,年仅27岁,这个痴情的姑娘,死前曾说:我不后悔,依然爱他……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永远地告别了世界。每年到12月1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朱力亚的父母、原本要好的同学老师,就会为她点燃蜡烛,寄托哀思。

就笔者看来,追求爱情肯定没有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歌颂爱情的传统文化,牛郎织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无不是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认知的结果。

可追求爱情也得有一双能够分辨是非黑白的眼睛,像文中的马浪一样的外国男友,在他们的族群中比比皆是,甚至说在中国人群体之中也有许多“不靠谱的人”,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防范,擦亮双眼,别让自己成了陷阱中的猎物,最后白白被骗。

笔者写这篇文章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朱力亚的例子是特例吗?显然不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有好多女生对着国内的相亲者要着“天价”的彩礼而不嫁,但面对外国人时,却主动送上门去……

第一位感染艾滋的女大学生朱力亚(女大学生朱力亚)(8)

图文仅供参考

我们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恋爱观”,特别是处于热恋中的女子,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在这开放的年代,偷食禁果时一定要采取措施……

朱力亚是好样的,她为了警示世人,勇敢地将自己暴露在大家面前,面对重大不幸,她始终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面对,只是可惜了,这个美丽而善良的女孩……

参考文献:

今日早报:首个公开艾滋病情的女生朱力亚对话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