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慢性炎症如果没有结石怎么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胆石症的手术方式选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胆石症的手术方式选择(胆石病非手术治疗)

胆石症的手术方式选择

1、胆囊慢性炎症如果没有结石怎么办?

答:胆囊慢性炎症分两类,一类是伴结石的,另一类是不伴结石的被称为无石性胆囊炎,它可能与变态反应或微生物感染有关,也可能是肝炎的一部分。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胀痛、隐痛,进食油腻食物症状可以加重并经常发生,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此类病人,早期可予口服利胆药等观察治疗,一旦无效可予检测胆囊功能,对那些丧失胆囊收缩、聚胆或排胆功能的胆囊,尽管没有结石,也应该尽早切除胆囊。

2、胆结石保守治疗,但易反复发作会对心脏有影响吗?

答:虽然胆囊与心脏位置相距甚远,但由于胆囊与心脏都受相同的神经支配,有时胆囊内高压或剧烈疼痛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脏血管收缩,减少心脏血供和引起心律改变,如果病人原来心脏就有问题,比如冠心病,那么就更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脏疾病,临床叫做“胆心综合症”。如果存在这种情况,为了安全,更应在病人年龄不太大,身体条件尚好的情况下,尽早治疗胆囊结石。临床资料发现,对那些胆结石伴有心脏病的患者,经常发现一旦切除胆囊后,心脏情况得以改善。

3、治疗胆囊结石最好的方法是哪种?

答: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法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对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轻微;(2)保留胆囊功能;(3)治疗效果可靠;(4)结石不再复发或延缓复发。但是迄今为止,临床上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100多年的胆囊切除手术历史,数十年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被公认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但近年来,保胆取石术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和病患者所接受。保留了正常功能的胆囊脏器、不需要分离胆囊三角从而较少了胆管损伤的发生率等给保胆取石术存留了巨大的空间。但如何预防结石的复发,生活习惯、饮食、药物、机体的代谢甚至基因等的关系等等,还需要深入研究,但保留正常功能脏器的手术将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胆囊内查出一枚10mm大小的结石,可以吃中药排出吗?

答: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结石要从胆囊排出必须具备二大条件,一是胆囊有很好的收缩功能,二是结石外径比胆囊管和胆总管小。正常情况下,胆囊管内径只有2-3mm,并呈螺旋状结构,胆总管Odiss括约肌的出口也只有2mm左右,所以大于2mm的结石很难通过胆囊管排入胆总管,临床上经常遇到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病人,情况多危急。胆囊内结石一旦排入胆总管也说明胆囊管的螺旋出口被损坏了,将导致今后胆囊内结石不断的会排入胆总管。同时由于胆总管的出口关系,结石又很难排入肠道,往往导致临床上出现胆总管结石梗阻,出现黄疸、胆管炎甚至胰腺炎等,加重病情。不但浪费钱财,而且加重病情,增加痛苦。

5、胆囊结石可以震石排石吗?

答:从道理上讲,将结石打碎有利于排出,这是发明冲击波碎石机的目的所在。但是国内外医学专家治疗几百万例的结果却很不满意,原因何在?首先,胆囊结石不容易被击碎,大于15mm的结石的碎石功效很低;其次,由于胆囊的解剖特点,通常大于2mm的结石很难通过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再者,临床上胆囊结石治疗真正有效的标准是全部消除结石,即溶石。只要留下一颗,就不算治疗成功。同时,碎石过程以及结石排出过程都可能引起并发症,如引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甚或急性胰腺炎,进一步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最后,即便结石清除干净,以后仍面临高复发率的问题。故这种方法在80年代后期曾盛行一时,现在已经完全淘汰。

6、哪种结石可以吃药溶解?

答:临床上的确存在溶石治疗手段,具体可分为口服溶石法、灌注溶石法及中药溶石法。使用的口服溶石药物主要有两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VDCA)。这两种药物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使胆石表面的胆固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胆石体积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溶解。常用中药制剂有胆石溶消汤和溶石汤。其作用在于能够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排除血液内产生结石的有毒物质,去除其产生结石的物质基础,较大的结石能使之逐步的溶化,破碎变小而排出体外,清除内毒素后,由于净化了机体内环境,从而防止结石复发。在临床使用中,仅有很少数胆囊结石可以通过服药溶解,且条件要求十分苛刻。须符合:(1)胆囊功能基本正常;(2)结石为纯胆固醇性的;(3)结石小于10mm;(4)坚持1-2年服药。即便如此,也只有8-10%可出现被溶解情况。但是只要一停药,结石又会长出来,基本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临床上较少应用。

7、慢性胆囊炎吃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答:因为慢性胆囊炎大都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的炎症,而非细菌感染所致,治疗上中药和西药都有各自的优势,最好采用中西医结合来治疗,治疗原则主要以消炎利胆为主。可吃些利胆药,如去氢胆酸片、胆酸钠、胆舒胶囊、胆通、消炎利胆片等等,以上药物可任选一种或两种进行配伍使用,通常需要2--3个月一个疗程。当然也可请中医大夫具体辨症。因为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有时吃些草药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我们还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即所有药物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长远观察,还是有复发的可能。

8、如果胆囊结石与慢性胃炎都存在,怎么办?

答:在病情较轻时,这两种病往往可以有大致相同的临床表现。如果病情加重,出现典型的胆绞痛症状,同时B超或CT检查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或者有结石嵌顿等现象,当然可资鉴别。当2种情况都存在时,通常是先治疗胆囊炎,再治疗胃炎。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鉴别诊断常常使人举棋不定。正常的思路仍然应该先解决胆囊问题,再治疗胃炎。因为胆囊结石的治疗是立竿见影的,胆囊切除后仍有症状则可能系胃炎所致,应当集中力量治疗胃炎,切除胃的代价远较切除胆囊为大,长期药物治疗很难确立其效果,因为治胃的药通常对胆囊炎无效。

9、胆囊息肉可以保守治疗吗?

答: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有单发性或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表现。按病变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肿瘤性病变:多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病变:主要为胆囊癌。

胆囊息肉是进一步观察还是手术治疗,目前仍存争议。通

常认为具备以下情况者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单发、>10mm、广基或蒂粗大,多发息肉但短期内有明显增大趋势或胆囊壁增厚特别是不均匀增厚者、年龄>50岁或者合并胆囊结石者。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胆囊壁上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多在10mm以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1)饮食有规律,早餐要吃好。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或晚吃早餐,胆囊内已经浓缩的胆汁得不到或很少利用,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刺激胆囊壁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2)要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产生结晶,形成积聚和沉淀,最终形成胆囊息肉样病变。对这类患者,饮食中应该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的鱼、海鲜及肥肉等。(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禁烟酒及酒精类饮料,避免经常熬夜,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必要时也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10、慢性胆囊炎患者保守治疗的话饮食该注意些什么?

答:实践证明,饮食不当可诱发并加重胆囊炎的发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所以患有胆囊炎的人如果不考虑手术治疗,则一定要调整好饮食。胆囊息肉患者应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维生素A能减少胆固醇结晶的形成;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证热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增加进餐次数,每日应少食多餐以刺激胆汁分泌,减少胆囊中胆汁淤滞浓缩。另外,平时要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少吃辛辣食品,少用甚至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此外,胆囊炎患者还可以选用以下有辅助治疗作用的药膳,效果也不错。如蒲公英茶、丹参郁金蜜、乌梅虎杖蜜等。

11、胆囊炎不宜吃什么?

答:胆囊炎的发作与饮食相关性很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1)进食高脂肪食品如蛋黄、肥肉、没有鱼鳞的鱼等,容易引起胆囊的收缩,可以导致右上腹疼痛发作、恶心、呕吐等;2)忌食辣椒、咖喱、芥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酒及咖啡、浓茶;3)少用炸、煎等重油方法烹调的食物。因为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裂解产物,可刺激胆道,引起胆道的痉挛导致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同时,高脂肪饮食可以改变胆汁内成分的含量,促使胆固醇结晶的析出,加重胆囊炎的病理过程,甚至演变成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

12、慢性胆囊炎患者为避免症状复发或加重,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答: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时为了避免症状复发或加重,除了饮食控制外,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要注意1)慢性胆囊炎患者要改变静坐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但运动不宜过量,因活动量过大,消耗大,需补充高能食物,这样会大大增加胆囊的负担。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经常熬夜,因为过度疲劳是临床上胆囊炎发作的常见诱因。3)保持大便畅通。六腑以通为用,肝胆湿热大便秘结时,可以加重临床症状。4)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养性。长期家庭不睦,心情不畅的人可引发或加重此病,要做到心胸宽阔,心情舒畅。

13、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保守治疗的要点?

答:慢性胆囊炎患者如突遇病情加重,出现急性发作症状,而又不考虑手术,仍寄希望保守治疗的,则具体治疗措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卧床休息,忌油腻食物,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应少量多餐,并多饮汤水,以利胆汗的分泌和排出;忌食产气和带气味的果菜豆类,以免加重腹胀。症状特别严重者应予禁食、胃肠减压,同时加强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2)解痉镇痛,可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注射液)、阿托品或杜冷丁等。3)加强抗菌消炎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或加用甲硝唑等。4)病情危重者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急性期间口服药物如舒胆通、消炎利胆片等药效果不佳,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以稳固病情。保守治疗后症状仍无减轻趋势或症状有进一步加重的,则应规劝手术治疗,以免贻误时机,造成胆囊坏死穿孔,胆汁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其手术时间最好控制在急性发作的最初72小时内。

14、孕期胆囊炎应该怎样治疗?

答:妊娠以后,孕妇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逐渐增高,而且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上抬,胆囊排空的速度减慢,胆汁中胆固醇与胆盐的比例发生变化,使得胆固醇沉积而形成结晶或结石,可诱发胆囊炎。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可发生于妊娠各期,尤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期多见,发生率约为0.8‰。胆囊炎急性发作,多数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且常有阵发性加剧,相当多患者有右肩或右上腰部的放射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胆管一旦受阻可出现黄疸。妊娠合并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控制饮食、对症治疗、抗感染,预防并发症,并加强观察随访。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加重、体温升高、腹部体征加重者,必要时应该选择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1)控制饮食:重症患者应禁食,轻症患者症状发作期,应禁脂肪饮食,如在缓解期可给予高糖、高蛋白、低胆固醇饮食。适当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失调。2)对症治疗:可用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或哌替啶(度冷丁)肌注。美沙酮、吲哚美辛(消炎痛)等也有解痉镇痛作用,可适当选用。症状缓解期可适口服利胆药去氢胆酸、熊去氧胆酸等,可使Oddi括约肌松弛促进胆囊排空。3)抗感染治疗:应选用广谱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在胆汁中的浓度较血液中高4~12倍,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应作为首选,其中头孢哌酮(先锋必)在胆汁中的浓度是血液浓度的100倍是治疗严重胆道感染的有效抗生素。4)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要严密观察腹部体征以及发热等全身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升高、腹痛加重,甚至出现胆囊穿孔或腹膜炎的表现时,则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妊娠中期手术,此期流产率为5%左右,低于妊娠其他时期。如临近预产期最好等到产后再行手术治疗。一旦手术就应给予保胎治疗。

15、胆囊腺肌症可以保守治疗吗?

答:胆囊腺肌症也称为胆囊腺肌瘤病,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组织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退行性改变,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胆囊癌前病变之称。该症多见于45岁以上女性。按其病理表现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胆囊腺肌症多见于胆囊底部,恶变率较低,但若存在胆囊体,可引起胆囊分隔状,胆汁排泄障碍,极易引起胆囊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等,对经常引起疼痛发作的,则恶变风险增加。一经诊断,建议尽早手术治疗为好。对局限型增厚者,可做微创保留胆囊的局部切除术,术中送冰冻病理切片化验,如为良性,结束手术。少数为恶性,则需完全切除胆囊。对于没有合并结石等其他胆囊疾病,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可以考虑保守观察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胆囊B超(一般三个月检查一次)。需要鉴别的是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除了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外,往往辅助检查也可以发现胆囊壁增厚,但这种往往呈现弥漫性增厚。如无法排除腺肌症的可能,一般建议先抗感染治疗几天,如无好转,则尽早手术。如果抗感染治疗有效,则再过1-2个月复查B超,看看胆囊的情况,再决定手术与否。

16、慢性胆囊炎长期保守治疗会产生什么并发症?

答:1)胆囊积液: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者,当胆石阻塞于胆囊管时,胆囊粘膜不断分泌的粘液使胆囊缓慢地无痛地逐渐扩张(如迅速地扩张会引起疼痛),引起胆囊积液肿大。若无急性炎症发生,则胆汁为无菌的,此时右上腹可扪及一无痛性肿大的胆囊。胆囊积液应与因胆总管缓慢阻塞引起胆囊扩张相鉴别。后者的扩张不是因为粘液分泌引起,并伴有黄疸,而胆囊积液很少伴有黄疸。2)白胆汁:胆囊管阻塞胆囊积液的早期,金黄色胆汁逐渐变稠厚,数周后,胆汁中的胆色素被分解、吸收后,胆囊粘膜又不断分泌无色的粘液,那时胆囊内的积液变成无色透明,俗称为“白胆汁”。3)石灰乳胆汁:糊状、乳状或胶状石灰石样沉积于胆囊内被称之为石灰乳胆汁。1.3%~3.4%的胆石症手术患者可见有石灰乳胆汁。男女之比为1∶2.7。这种胆囊也多为慢性长期的胆囊收缩排泄功能丧失所致,应该尽早手术切除。4)瓷器样胆囊:所谓瓷器样胆囊是胆囊壁的钙化,似瓷器样硬而易碎。发病男女之比为1∶3,平均发病年龄为54岁,癌变率大于25%。应该引起重视,尽早手术切除。

17、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可能会产生什么并发症?

答:胆囊炎并发症1)胆囊穿孔:多发生在急性胆囊炎起病72小时以内,多见于初次或发作次数较少的患者,如病程中腹痛加重、胆囊显著增大、高热和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右上腹乃至全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的,高度提示胆囊已经穿孔。急性胆囊炎穿孔可有以下几种形式:(1)弥漫性腹膜炎:胆囊急性穿孔至游离腹腔,引起弥漫性胆汁性腹膜炎约占胆囊穿孔的25%,常发生于疾病发作最初的3天内,死亡率高;(2)局限性腹膜炎:胆囊已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穿孔后为周围组织所包裹,形成胆囊周围脓肿,约占胆囊穿孔的50%,多见于疾病发作的第2周。此类患者右上腹常可扪及压痛明显的炎性包块。应尽早手术治疗;(3)内瘘:由于胆囊结石的压迫,是的胆囊壁逐渐破溃,穿透至邻近空腔脏器,形成内瘘。常见的有胆囊-十二脂肠瘘、胆囊-结肠瘘或胆囊-胆管瘘;(4)向肝脏胆囊床穿破,可发生肝脓肿或肝下脓肿;(5)瘘管或窦道:胆囊周围脓肿向腹壁穿破,可形成胆汁瘘或慢性窦道。总之,急性胆囊炎一旦并发穿孔,常使病情变得复杂,死亡率明显增加。

胆囊炎并发症2)胆囊炎急性发作常可以引起急性胰腺炎、膈下脓肿、肝脓肿、化脓性门静脉炎、胆囊坏疽、胆管炎、腹腔积血及败血症等。肝脓肿多发生在紧邻胆囊床的肝V段,极少数为肝脏其他部位的脓肿。发生原因可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外侵犯至肝组织,随胆囊炎的缓解肝脓肿出现并加重,亦可为急性胆囊炎穿孔侵入肝组织实质。病人有高热、寒战,肝脏CT检查可见肝V段出现低密度和液性暗区。而急性胰腺炎多为炎性的胆汁或小结石排入胆总管胰管开口处,引起胰腺的继发炎症或自身消化,严重的引起坏死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18、萎缩性胆囊炎可以保守治疗吗?

答:部分胆囊结石病人,由于胆囊炎症的反复发作,胆囊壁逐渐产生炎症增生、纤维化,以后慢慢形成疤痕。如此反复发作,胆囊逐渐萎缩,甚至紧贴于胆结石上,完全失去收缩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萎缩性胆囊炎”,又称“硬化萎缩性皱缩胆囊”。它实际上是慢性结石性胆囊炎长期发作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石性胆囊炎。

萎缩后的胆囊壁变厚,从正常的1~2毫米增至5~6毫米,甚至可达1厘米。胆囊失去弹性,胆囊变硬且小,有的不及原来的一半大。胆囊失去原来那种呈淡蓝色、薄薄的囊状形态,它与胆管、十二指肠或部分结石紧密粘连在一起,里面紧紧地包裹着一堆结石。结石之间既无空隙,也无胆汁。B超检查胆囊可不显示。萎缩的胆囊不仅失去储存和浓缩胆汁的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可能继发一些其他的病变。除偶可出现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外,萎缩胆囊里面的结石,还会压迫邻近的胆总管引起黄疸。文献报道,萎缩性胆囊炎并发癌症的概率高,比胆囊功能正常的结石患者高出12~60倍之多。

萎缩性胆囊炎药物治疗很难奏效,经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的意义也不大。所以,胆囊萎缩一致被所有肝胆外科医生认为是胆囊切除的绝对手术指征,应该尽早施行。不过,由于胆囊萎缩,胆囊周围的解剖不清,给这种手术带来了难度,稍有不慎极易造成附近胆管的损伤。因此,当检查得知胆囊已萎缩时,宜选择条件较好的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手术,以免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患。

19、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形成胆总管结石有哪些非手术治疗措施?

答:胆总管结石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管结石。胆囊内结石不慎掉入胆总管即为后者类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由于发作频繁,每一次发作都会影响到肝功能,最终引起胆总管下端狭窄。治疗原则应以尽早手术为主。首选ERCP胆总管取石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双镜疗法。对ERCP取石失败者,可以选择微创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囊切除术,少数病人需要开腹手术。

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一般性胆管炎发作在有效的抗炎、解痉、镇痛保守治疗过程中使用一些中药方剂舒肝、利胆作为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中西医结合排石法,对于结石小、数量少、不伴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者,多有排石成功的报道。但较大的结石,不能排出,多发结石难以排净。特别是明显胆管梗阻并发重症胆管炎、不明结石数量和大小、是否存在胆管狭窄等情况下,经非手术治疗不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好转者,仍应及时进行ERCP和LC的双镜治疗,以免发展成严重的胆源性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20、胆绞痛发作时哪些止痛药效果较好,如何联合使用?

答:胆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患者发作时往往剧痛难忍,情况紧急。如何正确有效的用药,达到快速止痛的目的,为临床上尤其是急诊科医生经常碰到的一个难题。目前用的最多的是黄金组合:杜冷丁(盐酸哌替啶)阿托品肌注。另外再加用654-2(山莨菪碱)静脉滴注,一般情况下能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独使用杜冷丁,因其能引起胆囊和奥狄氏括约肌痉挛,增加胆囊和胆道内压力,促使症状加重,如和阿托品共同使用,则达到既可止痛又有解痉作用。吗啡具成瘾性,且有强烈兴奋oddi括约肌的作用,使胆囊胆管内压增高,加重病情,一般不建议使用。近年来,临床也采用其他一些止痛药物治疗胆绞痛,同样取得了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小,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现简介如下: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使用时相对于阿托品给药次数少,使用方便,且不增加心率,不产生尿潴留,副作用少。在胆绞痛中的治疗效果优于阿托品。硝苯吡啶:属于钙通道拮抗剂,口服数分钟后胆绞痛可迅速缓解,再次发作时可重复用。有资料表明,其有效率可达90%以上。硝苯吡啶治疗胆绞痛的作用机制与其阻滞Ca2+内流、抑制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降低胆道压力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有关。吲哚美辛:为较强的前列腺素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抗炎抗风湿。有人认为,吲哚美辛能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对抗前列腺素在胆绞痛发作中的作用,故可用于缓解胆绞痛。患者的疼痛可在用药10~30分钟内明显减轻。硝酸甘油:通过松弛胆囊和胆道平滑肌及奥迪氏括约肌而缓解胆绞痛。维生素K:一般是用维生素K3,每次8~12毫克,1日2次或每隔6小时肌注1次。也可用维生素K110~30毫克肌注。维生素K用于胆绞痛的治疗已被列为常规治疗药物。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C可迅速提高胆道内酸度,使奥迪氏括约肌松弛,利于胆汁排泄。故而维生素C有解除胆绞痛,尤其是胆道蛔虫症所致胆绞痛的,有其良好的作用。胃复安:胃复安可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残余胆石等多种因素所致胆绞痛的对症治疗。还有其他药物如酚妥拉明、氯丙嗪、异可利定、硫酸镁等药物也都具有缓解胆绞痛的作用,可在常规止痛药物不能缓解时应用。由于这些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通常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21、急性胆囊炎发作,医院检查血淀粉酶轻度升高,需要如何治疗?

答:在临床中一般以血淀粉酶升高来做为判断是否发生胰腺炎的辅助诊断措施。普通老百姓也往往把这做为一常识性概念来认知。临床上遇到很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医院检查血淀粉酶有轻度升高现象,即定性为急性胰腺炎并发而加以治疗。其诊治过程有一定的盲目性,并存在过度治疗之可能。事实上除了胰腺炎外,其他很多非胰腺性疾病,如腮腺炎、急性腹部疾病(消化性溃疡穿孔、上腹部手术后、机械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病变、胆道梗阻及急性胆囊炎等),都可能引起淀粉酶轻度或中度升高。经过详细了解病情和检查可与急性胰腺炎相区别。如明确为急性胆囊炎,只需予以解痉镇痛、抗菌消炎处理或直接胆囊手术,血淀粉酶指标一般很快恢复正常。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血、尿淀粉酶的结果正常与否需要结合检测医院的检测参考值。各级医院使用的仪器不同、检测液不同,参考值也不同。

22、怀孕时胆囊炎犯了可以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消炎吗?

答:妊娠期的妇女作为特殊的人群,当患有胆囊炎急性发作需抗菌消炎时,如何合理应用抗菌素,既要控制感染,又不至于对母儿造成不良影响,是临床医疗中需要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保障母婴健康,应加强围生期抗生素的正确合理应用。医生必须权衡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对围生儿的危害性。美国FDA根据药物对胎儿安全性的不同进行安全等级分类,以提示人们安全选用药物。A类:已在人类进行过病例对照研究,证明对胎儿无危害;B类: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对胎儿无危害,但无人类的研究,或动物证明对子代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研究中未发现有此类结果;C类:尚无很好的动物实验或人类研究发现对动物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无研究资料证明;D类:对胎儿肯定有危害,但治疗作用大于其危害性,有时仍需使用;X类:对胎儿的危害性超过其治疗作用,可致畸形或严重的不良后果,孕期不应使用。由于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妊娠哺乳期推荐使用B类抗菌素,慎用C类抗菌药物,不用D类或X类。

这里重点介绍最常用且较安全的抗菌药物:1)青霉素类:B类,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菌在繁殖期死亡,由于抗菌作用强、疗效高、毒性低而久用不衰。其缺点是可有过敏反应,抗菌谱窄,不耐酸不能口服。第二代的羟氨青霉素,第三代的美洛西林钠等半合成青霉素制剂弥补了上述缺点,而且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2)头孢菌素类:B类,其理化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与青霉素类似,其抗菌谱广,对酸对酶稳定,无毒性,不致畸。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拉啶及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哌酮钠、头孢塞肟钠、头孢曲松钠等。3)大环内脂类:B类,其作用机制为阻碍细菌蛋白的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抗菌谱与青霉素类似,血药浓度不高,但分布好,利用度高,毒性低。作为青霉素过敏的首选药,对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感染也有效。常用的有红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阿齐霉素等。

妊娠期慎用或禁用的抗菌药物:1)氨基甙类:C类药主要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D类药主要有连霉素、妥布霉素等。2)喹诺酮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C类药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3.硝基咪唑类:目前孕期使用有争议:多数主张在妊娠3个月内不要轻易使用,在孕中、晚期有指征时可使用。常用药:甲硝唑等。

妊娠哺乳期禁用的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的毒性和致畸作用: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抗病毒药物及抗真菌类药物。

23、胆总管结石行ERCPEST取石是外科手术范畴吗?有哪些并发症?

答:ERCP是“逆行胰胆管造影”英文缩写,指的是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一般在口服利多卡因胶浆行局部表面麻醉后从嘴巴插入十二指肠镜,镜子一直到达十二指肠中段的位置。在此部位找到胆总管的开口(十二指肠乳头),并从十二指肠镜的头端往十二指肠乳头内插入特制的各种导丝及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就可以完成肝胆管系统/胰管的造影,后面发展到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微创治疗,如经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结石取出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PT)、内镜下经鼻胆汁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等介入治疗,由于不用传统手术,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所以ERCP原属于内镜科室的一种针对胆胰疾病的辅助诊断措施,进一步演化成微创治疗,并非真正定义上的外科手术,可认为是保守治疗方法的一种延伸。ERCP在治疗效果上有其优势,同时对技术要求也较高,如操作不当,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的有1)注入性胰腺炎,也可能并发重症胰腺炎。2)胆道感染,引发化脓性胆管炎或进一步加重为败血症。3)消化道或胆道穿孔,引发严重腹膜炎。4)消化道或胆道内出血,有时需急诊手术探查止血。

24、如何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

答: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炎性的胆汁或胆囊内结石掉入胆总管阻塞或刺激胆管与胰管的共同开口,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其它还有酗酒、暴饮暴食也可能诱发和加重胰腺炎。所以一方面要注意生活规律,不酗酒,不暴饮暴食,更重要的是得了胆结石要及时治疗。值得指出的是,得了胆囊多发性结石,千万不要随便进行排石治疗。细小结石更易掉入胆总管并嵌顿在胆总管开口处,引发急性胰腺炎,重的可以危及生命。

25、慢性胆囊炎经常服用胆宁片治疗,往往伴随腹泻,该如何调整用药?

答:慢性胆囊炎患者在保守治疗中经常服用中药胆宁片,其中不少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轻则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重则腹泻。中医认为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而胆宁片是由大黄、虎杖、青陈皮等组成的中药制剂,主要功效就是疏肝利胆,清热通下,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这对缓解胆道的压力,减轻炎症有较好疗效。遇到这种情况,可适当减量或改用其他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或胆舒胶囊等可有效减轻腹泻症状。这对于某些结石伴有便秘现象的患者可谓一举两得。不过仍应避免长期服用造成肠道对药物的依赖,一旦停药则可能加重便秘,服用一段时间后还是应改为其他药物。

26、胆囊炎在保守治疗中采用解痉镇痛措施,引发腹胀、排尿不畅怎么办?

答: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经常需要采用解痉镇痛措施,使用药物一般有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阿托品等。胃肠解痉药除了松弛平滑肌外,还会抑制人体腺体分泌,应用后会出现口干口渴、腹胀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等,要认清这是应用胃肠解痉药的正常反应。一般情况下,停药2-3小时后这些症状会明显缓解。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取平卧位,护理人员双手掌重合放于膨隆的膀胱顶部,先轻轻按摩3~5分钟,再用手掌由膀胱顶向下后方以适当力量持续挤压膀胱,或配以热毛巾湿敷,并嘱患者用力排尿,多能奏效。这类解痉止痛药应用时需要注意:通常会使瞳孔扩大,使眼睛房水积聚,造成眼压升高,故青光眼患者禁用;由于胃肠解痉药能够松弛膀胱逼尿肌,加重排尿困难,因此前列腺增生患者禁用或慎用,必须使用时应考虑留置导尿。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KK健康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