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1)

到严监生,读过清代作家吴敬梓讽剌小说《儒林外史》的都知道,其中有一个人物严监生在临死时,看到油灯点着两根灯草,一直强撑着不肯咽气,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身边的人问他心事,他都摇头,只有他的一个小老婆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世人读到这个生动的情节,往往由此断定严监生是世上最为小气的人,有好事者把他称为中国代表式的“吝啬鬼”。

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2)

其实,单单从一个细节上,而不从具体的时代来评判一个人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人性很复杂,有道是“穷大方,富吝啬”,穷人就一定大方吗?穷人大方有资本吗?富人就一定吝啬吗?富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其实,世上人很多,人的本性也很复杂,不能用一句话就概括某人是好还是坏。其实,人的本性与贫富无多少关系。

严监生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长期的节俭生活养成的,明清时代的一些所谓的财主,有许多都不是靠剥削人致富的,而是为人精明,善于理财,精于持家,一辈辈人节俭致富的。

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3)

他们不吃好的,将好的给长工吃,希望长工为他家做好活,带来财富。这种节俭的本性不应由于人家成为富人了就加以否定。人家在致富的过程中并没有害人。况且,节俭的习惯是好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奢侈的民族是成不了优秀的民族的。

从通篇来看,严监生是富有人性味的人,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他爱财富,也在关键时候不惜财富,他是一个心存上进心的人,他总希望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生,并寄希望于后代们,他临死时还想着,让内兄照顾他的儿子长大成长,教育儿子读好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他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从临终遗言来看,严监生对一生的事业进学看得很重,并希望后代们上好学,成为人中龙,有一番作为。这本身没有错,天下为人父母者,谁不希望后代们成才呢?

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4)

他之所以看似吝啬,在没有升官的情势下,支撑着一个大家庭保持着生存与发展也是相当不易的。耕读传家的观念根植于他的心中。他至死也不放心“两根灯草”费油,是有着重要的家教作用。他知道,聚财难,破财易,更知道坐吃山空的道理。让家人养成节俭的习惯,才是保持家长久兴旺之道。看似小小的一根灯草里,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

我们不要人云亦云地评价别人,更不要因某种小节评判某人。你所看到的都是细小的部分,一个人的复杂性你又如何评价呢?有的人不舍得吃与喝,临死了把财产捐给了社会,人家是图名吗?有的人富得流油,反而对于公益事业一毛不拔……凡此种种,太多了。在开放的时代里,只有财富来路正,至于人家如何花费是人家的事,也就是家事,外人不可干涉,也没有理由说三道四。倘若财富来路不正,则又是另当别论了。

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5)

严监生,可以说是明清时期一个土财主的代表,是那种有些文化,又讲究生存之道的财主,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也是明事理的人,对于人生上进看得很重,不是那种无聊的花花公子之辈,他是有责任心的人,对妻子,儿女,对家庭都是尽心的,至死都是尽力的。也许,严监生,算不上什么所谓的“正面人物”,至少是有些优点的人。学习他的节俭,独立自强,人就能保持一份生存的尊严,将节俭之风传给后人,后人就更易走上正道。更重要的是,严监生的本性是好的,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不是不承担家庭责任的人。管好一个家,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严监生是真正的吝啬鬼吗(严监生临死还惦记着)(6)

本人认为,应该为所谓的“吝啬鬼”严监生翻案,他也像我们一般众生一样,也是求生计的人,终生养成的节俭习惯是教育后人的好范例。财富花在应该用的地方,为人为情尽了心,承担责任,心怀上进之抱负,尽管没有高中科举,有一份上进的心,总是好的。

(作者:徐景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