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在西湖边漫步时,吟诵的那几句词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即便大家不记得情节了,但是这两句词诸君想必早已熟稔于心。这两句词的作者就是金代的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
因此,或许读者朋友们会对我这篇文章的标题产生疑问,既然元好问这么多情,陶渊明是清雅脱俗、杜甫是沉郁悲慨,又为什么说“陶渊明 杜甫=元好问”呢?其实,这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数学等式,而是人生境界上的相加。所以,我就围绕这个式子,来和朋友们分享分享我眼中的诗人元好问。
01 为什么元好问对“诗人”称号如此看重?在史学界,我们说元好问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文学界,我们说元好问是著名的文学家。但是,元好问一生对“诗人”的称号特别看重。他一生大大小小做过很多官职,并且在宋金对峙期间,他是当时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享有“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称号。
一代文宗元好问
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68岁的元好问去世。他曾告诉他的后辈,死后他的墓碑上不要冠以诸多浮名。就简简单单地写上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所以,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元好问先生对“诗人”之称号如此看重?
在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中,“诗人”就是元好问给自己最终的定位,而细心的读者在读元好问的时候就会发现,元好问的一生,大体上也就是沿着这个最终定位来走的。在他心目中,“诗人”这个头衔那才是最高的、至高无上的。
我不管,老子就是诗人元好问~
那么谈及诗人,我们标题中的“陶渊明”、“杜甫”都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当然元好问也是可以称得上是著名的诗人的,不过和陶渊明、杜甫这两位相比,在诗名上还是差了点。可能,有朋友就会问,你写“陶渊明 杜甫=元好问”,两个伟大的诗人相加得出的诗人,不应该是是个伟大Plus版的诗人吗?你为什么又说元好问只是个著名的诗人呢?
这里,我想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相加不是指诗歌成就的相加,我说陶渊明 杜甫=元好问,指的是两位伟大诗人的不同人生境界的相加,成就了元好问另一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02 杜甫&.元好问曾经的浪漫你想象不到……谈及杜甫的“浪漫”,有些读者可能或感到很困惑。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过得都不如意,诗歌以沉郁、悲壮而著称。要说李白浪漫还情有可原,杜甫又有什么浪漫可言呢?
我甫哥的浪漫,你想象不到~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变化的。盛唐本就是一个浪漫、自信的时代,年轻时候的杜甫当然也有“曾经的浪漫”。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3岁到洛阳去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后第二年,24岁的杜甫就开始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这一年,他去山东看望他的父亲,年轻的小伙子自在得不得了。在这漫游途中,他就特别兴奋地写了首《望岳》,这首诗估计很多朋友在中学时期都背诵过。杜甫在诗之末尾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就是说,小爷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在我眼中所有的山都没有我巍峨、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节选
一览众山小
这是多么雄宏的胸襟啊?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末句之前,他眼中所见之景是多么的浪漫哦。还没登上泰山呢,他就能写出如此壮丽的诗篇。没有浪漫主义精神,又怎么能如此的富有想象能力呢?
在说元好问之前,我先来界定一下,我对于“浪漫”在历史不同时期的认识。盛唐是极度繁华的时代,浪漫多表现为自信、狷狂,以及极度的洒脱。而自宋以来,诗开始向词演变。词不同于诗之所在,词并非正式文体。所以,词中表现词人最真实感受居多,生活中的词就多会有些儿女情长、爱恨别离等。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浪漫”多表现为情感上的浪漫,诸如友情、爱情、亲情等等。
元好问的浪漫,回到文章最开始那句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阙词是元好问年轻时候赴并州去参加考试,由途中的一段经历有感而作。词人在赶考途中,遇到了一个捕猎人,捕猎人说他今天捕捉一对大雁,捕捉到了其中一只。而逃脱的那只大雁并没有离去,而是在捕捉到的那只大雁上空久久盘旋、哀鸣不已,后来俯冲而下,撞死在了地上。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元好问,听讲了这对大雁忠贞的爱情故事后,花重金买下了这对大雁,并把它埋在了汾水之上,垒石为记,命曰“雁丘”。他还携同一起去考试的文友们,为这对大雁写诗、填词。其中,元好问就填了这阙《摸鱼儿·雁丘词》,词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上阙)
看看,这就是元好问的浪漫,今人我们的浪漫在元好问他们面前是不是Low到了极点。你以为,送姑娘999多玫瑰就是浪漫?元好问说,哥们儿的高级别浪漫,你一辈子也学不会。
03 元好问是杜甫沉郁、悲壮诗风的继承者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是么叫做“诗史”?诗史指的是,杜甫的诗歌多以纪实为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史”可以理解为,视同历史,它可以用来佐证历史,弥补历史所缺失的事实。
工部祠(诗史堂)
其实,元好问的生活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很相似。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大乱”爆发,安禄山起兵叛唐,山河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就连玄宗皇帝都匆忙由长安逃往四川。由此,杜甫极其悲痛的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天兴二年,蒙古兵围攻汴京,元好问也被围城之中。那年十二月,金哀宗也被迫离开了汴京,元好问写下了《壬辰十二月驾车狩后即事五首》这组诗。在诗中,元好问写道“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由此看来,对于家国之深情,杜甫和元好问是不是一路人?这是读书人的一种人生大境界。就像张载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所以,安史大乱后的杜甫为什么活得痛苦啊?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一开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
其实,在成都杜甫草堂生活期间,他还算是过了段比较舒心点的时光。所以,像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诗句都出来了。不过,由于他的人生境界决定着他的人物悲剧性,在屋顶茅草被风吹跑了之后,他也还是要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成都杜甫草堂
这真的是心怀天下、情系苍生,是为崇高伟大的人生境界啊。写到这里,你能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之缘故了?
说元好问是杜甫悲壮诗风的继承者,不知道诸君是否了解元好问的“丧乱诗”。“丧乱诗”可是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前面那《壬辰十二月驾车狩后即事五首》就是他丧乱诗的代表之一。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这样评价元好问的,说他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题遗山诗》(节选)
他还有一组诗叫《岐阳》(三首),第一首主要写蒙古军围困关中,人民饱受灾难,而自己救国、救民无策,所以他在诗中写道“穷途老阮无奇策, 空望岐阳泪满衣”。这种沉郁悲痛之情的表达,大有子美公之遗风,不是吗?
岐阳之战
第二首,诗人看到了岐阳之战的惨状后,对于蒙古军的残暴痛恨至极,但又无奈至极。这里包含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无奈向上天发问:“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这就是元好问,这一时期他的人生境界和子美公何其的相似。
04 元好问&.陶渊明都比杜甫活得洒脱说青壮年时期元好问的人生境界和诗圣杜甫相同,但是,晚年元好问的人生境界就开始向陶渊明过度了。这一点,从诗境中就可以体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时就表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所谓“无我之境”,是一种澄明的人生境界。陶渊明“不可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南山。50岁的元好问,因他之诗文名气甚大,耶律楚材倾心要接纳元好问,被他拒绝。他选择重回家乡隐居。
我明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在元好问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时,诗人就已经像陶渊明一样,学会了放飞自我。他不再像杜甫一样,为了崇高的人生境界而苦苦挣扎。这一刻元好问敢于追求自我、向往一种自在的自由。他的人生境界,从杜甫式的“崇高人生境界”过渡到陶渊明式的“澄明人生境界”了。
所以,我们再来讲一讲杜甫为什么到死都是痛苦的。杜甫他的人生境界太过“崇高”,对于陶渊明隐居,杜甫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杜甫在他的《遣兴五首》中曾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到。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而相比较元好问就是懂陶渊明的,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四)中评价陶渊明时,写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后见真淳”。这里的“真淳”不仅仅指陶渊明诗风的真淳,也之陶渊明人生境界中的“真”。就如陶渊明《饮酒》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所以,我认为杜甫的痛苦在于,他没有体会到陶渊明这种“澄明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或许早已经看透了杜甫那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亦或许陶渊明根本没能参透杜甫人生境界的真谛。这里,我认为元好问是个幸运者,他用前半生去做杜甫,用后半生去品陶渊明。
在我看来,元好问的人生境界是变化的,他没有杜甫十足的执着,也没有陶渊明十分的澄明。但是,所谓的“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这就是我喜欢的元好问。
参考资料:
[1]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元好问著,狄宝心编译.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
[3]戴建业著,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6
[4]王素美.元好问丧乱诗的突破[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0-25
[5]权雪琴.试论元好问对杜甫诗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3,8:113-114
撰文:王嘉伟 ‖ 编辑:椟中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版权所有,头条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本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