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编练新军的地方在离天津60余里的小站,处于大沽海防要塞与天津之间,原名叫新农镇,天津至大沽的铁路修成之后,新农镇成为中间的一个站点。

逐渐地小站这个名字被叫开并取代了新农镇这个旧名。

在小站,袁世凯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他改革军制、招募壮丁、购置枪械、聘请洋教习,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真正近代化的新式陆军。

这支陆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当时清帝国唯一一支按照现代军制建立、装备完善的部队,后又被称作“北洋新军”。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1)

北洋新军

袁世凯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他控制着小站练兵从人事到训练的全部权力,新军中的大小将领无一不是他的心腹或者旧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号称“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在袁世凯效忠思想的灌输下,小站的新军都视袁世凯为“衣食父母”,“只知袁宫保,而不知有朝廷”。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掌握兵权的开始,而专制时代兵权永远是权力话语中最重要的砝码。

这支从天津小站走出来的新军成为袁世凯日后攀上权力巅峰的基础和资本。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2)

袁世凯

在清王朝为了维持封建统治加紧训练新式军队的同时,革命的风暴却从未停止过。

1907年的盛夏,在浙江山阴县的轩亭口,一位身穿白衣,双手反缚,脚钉铁镣的女士被斩首。

在清朝,妇女判死刑,最重也就是绞刑,杀头极为少见。

这位面对屠刀从容赴死的女士名叫秋瑾。

秋瑾祖籍浙江山阴,也就是今天的绍兴,她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浙江人。

1905年的8月20日, 流亡日本的孙中山联合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成立了一个新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

成立大会的会场选在离清朝驻日公使馆一街之隔的一处日本友人的府邸。

在敌手的卧榻之旁,开着反清革命司令部的成立大会,既是挑衅,也是一种示威。

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这是已在海外流亡十年并遍察欧美各国政治的孙中山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的药方。

在同盟会这面旗帜下,当时分散在海外以及国内的各个革命团体和革命势力聚集到了一起。

同盟会成立之时,正在日本留学的秋瑾毅然加入了这个当时最大的反清革命团体,并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分会的会长。

此时,秋瑾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3)

秋瑾

在此之前,经同乡徐锡麟介绍秋瑾已经加入了当时仅次于兴中会、华兴会的第三大革命团体——光复会。

身为女性的秋瑾常透出男儿的豪气,她自幼习武,生性豪爽,人称鉴湖女侠。

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讲演时,她曾拔出倭刀插在讲台上,大声说道:如有人回到祖国卖友求荣,那就吃我一刀。

1906年秋瑾回国,她先是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

之后又创办了提倡女权,宣传革命的《中国女报》。

期间,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在与子女诀别后,秋瑾毅然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一年后秋瑾回到山阴担任大通师范学堂的督办,大通师范学堂是1905年由徐锡麟创办的。

入校学生全部为江浙一带的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的初衷是要利用办学组建一支“光复军”待机举事。

徐锡麟字伯荪,号光汉子,绍兴东浦镇人,徐锡麟出身富商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二十一岁时考中了秀才。

秉性刚强、极不安分的徐锡麟算得上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无数叛逆中最突出的一个。

妻子不育,家里逼他另娶,他就带着妻子离家出走。

1903年乡试徐锡麟考了第二名,他却无意仕途,当年赴日本游历在东京结识了一大批革命分子,1904年回国后徐锡麟在上海加入了光复会。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4)

光汉子徐锡麟

为了便于起事,徐锡麟决定打入官场,然后发动惊天一击!

1906年,他先是花钱捐了一个道员的身份,然后他又求曾任山西巡抚的表叔俞廉三写信推荐自己到安徽巡抚恩铭手下谋了一份职务。

恩铭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婿,曾做过俞廉三的下属,一直对俞廉三执师生礼,因此,他对徐锡麟极为关照提携。

不久就提拔徐锡麟当上了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恩铭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个清矍儒雅,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留日归国青年将因为刺杀他而名留青史。

徐锡麟离开大通学堂前往安徽后,秋瑾接任学堂督办并继续着手光复军的组建和训练。

1907年,经过反复商议,徐锡麟秋瑾决定在浙皖两省发动起义。

为此,徐锡麟和秋瑾召集浙、皖两省会党首领在绍兴举行了秘密会议,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光复军。

徐锡麟任元帅,秋瑾任协领,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定在7月8日,秋瑾负责浙江的义军,定于19日起义响应,举事之后,两军会合,进占南京。

举事之前,秋瑾给好友留下一首绝命词,词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就在徐锡麟紧锣密鼓地准备之际,革命党人叶仰高意外被捕,在酷刑的折磨下,叶仰高供出了革命党人名单。

恩铭立即招来他信任的巡警处会办徐锡麟,要求迅速按名单抓人,幸好徐锡麟他们的往来联络全用化名。

恩铭万万想不到,名单上第一个名字“光汉子”就是徐锡麟,强做镇定的徐锡麟决定提前起义。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5)

徐锡麟刺杀恩铭处

7月6日,在安庆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上,徐锡麟果断举事,当场枪击了前来参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的安徽巡抚恩铭。

随后他与马宗汉、陈伯平率领百余名巡警学员攻占军械所与清军展开了激战。

4个小时候后,因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最终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

在狱中,徐锡麟始终抗对不屈,在得知恩铭已死,自己即将被执行剖挖心肝之刑时,他欣然提笔自书供词:“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

恩铭被刺,犹如一枚投向满清官场的炸弹,使清廷各级政府官员惊恐万状。

当晚徐锡麟被剖心挖肝,他的心脏被恩铭的卫兵炒熟下酒。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6)

徐锡麟雕塑

临刑前徐锡麟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 徐锡麟死时年仅34岁。

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秋瑾本可以逃脱,但她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最终被捕,入狱后,面对威逼利诱,秋瑾坚不吐供除了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外,再没有任何供词。

7月15日秋瑾就义,时年31岁。

监斩官是平素颇为欣赏她的文采并对她深感同情的山阴知县李钟岳。

绍兴知府贵福下达抓捕命令之时,他曾极力反对并故意拖延时间。

临刑前李钟岳答应了秋瑾不剥衣裳的请求,秋瑾死后,李钟岳终日闭门不出,反复念叨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百天之后,饱受煎熬的他悬梁自尽。

秋瑾生前与好友徐自华和吴芝瑛共游西湖时,曾慨然叹道:“苟得葬于此,为福多矣。”

秋瑾死后一年,徐自华和吴芝瑛不顾清廷的威吓阻挠,历尽艰辛,终于将秋瑾的遗骨送到了杭州西子湖边,在岳王坟旁边建起了秋瑾墓并举行了数百人参加的公祭仪式。

大清帝国虽然尚存一息,但民心向背,已是天下昭然。

秋瑾的坟墓在杭州西子湖畔建成的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死讯从北京传来。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7)

鉴湖女侠秋瑾

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即位,在这个尚不足三岁的幼童稚嫩而惶惑的哭声中,清王朝进入宣统时期,这也是这个行将崩溃的王朝最后的余音。

1907年,徐锡麟、秋瑾遇害。这年在日本的孙中山也处境艰难。

正当革命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统一的司令部时,刚刚成立两年的同盟会却陷入了分崩离析的涣散状态。

先是同盟会内部因国旗样式发生争执,后又因孙中山被日本政府勒令出境并接受日本政府赠款在同盟会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风波。

不得已,孙中山离开日本,前往越南。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8)

孙中山

位于广西凭祥境内的友谊关,当年叫镇南关,与越南隔关相望,1907年6月,清政府要求法国引渡刚到越南3个月的孙中山,而孙中山偏偏就在越南制定了进攻清朝廷的计划。他决定就在这南天第一关动手。

1907年12月1日,起义军数百人从越南入镜,直扑镇南关金鸡山上的炮台。

当时广西边境共有炮台100多座,如此遍布深远的国防工程是清政府历时10年,耗银70万两建成的。

起义军在镇南关得手后,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从越南入镜,直接登上镇北炮台。

面对大批清军围攻,流亡12年第一次踏上国土的孙中山亲自发炮与清军激战。

他慨言道:“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

激战数日后,由于清军大量增兵。而义军则弹药缺乏,后援不继,镇南关起义又告失败。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9)

镇南关

从1907年至1908年的两年中,孙中山在中国西南边境连续领导了六次武装起义,在这六次起义相继失败后,孙中山被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越南。

其后,孙中山再次前往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游历,一方面进行革命宣传,一方面为下一次武装起义募捐筹款。

在一次募捐会上,孙中山激动地说“海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

正当孙中山与黄兴积极筹划新的起义行动时,在中国的腹地湖北出现了两个地方性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

文学社是一个完全以新军士兵为主体的革命组织,它的领导人是同样在新军中当兵的蒋翊武、刘复基。

共进会则是同盟会的部分会员出于对同盟会空泛仓促的行事风格不满而另起炉灶成立的一个革命团体,这是一个行事缜密,致力于联络各地会党并在军队中宣传鼓动、发展成员的组织,它的负责人是刘公、孙武。

文学社和共进会均以推翻满清为目标,会员以湖北新军的士兵为主,一直以来,他们也在积极地筹划着武装起义。

其时,在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革命团体已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大清帝国已经是坐在了火药桶上,任何一点细微的火星都将引发毁灭性的大爆炸。

1911年4月的广州成为震动全国的第一个爆炸点。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10)

广州起义

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指挥部筹划更大规模的广州起义。

他们计划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人500人,后增至800人,组成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入湖南、出江西,另有同盟会员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最终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

这是一次被孙中山称为“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清廷做最后一搏”的武装起义。

为此次起义孙中山和黄兴长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然而,天不遂人意,起义前夕,一个叫温生才的同盟会员擅自行动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广州全城戒严,亲临广州指挥的黄兴被迫在清军严密防范的情况下仓促举事。

4月27日下午,黄兴带领120余名敢死队员,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直扑两广督署衙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攻占督署,战斗中黄兴右手中指、食指第一节被子弹打断。

起义军舍生忘死与大批清军激战一夜,最终因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而失败。

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4位,平均年龄29岁。

其中72名烈士的遗骸被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敛,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历史新档案三大战役(历史在这里拐弯)(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来筹划最久、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

它的失败使同盟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为此黄兴特地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总结和检讨。

起义虽然失败,但它给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极大的震慑,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就在这次起义之后的五个月,在武汉胭脂巷十一号的一所住宅里,共进会和文学社举行了联合会议。

会议决定两个革命团体共同起义,起义时间定在十月六日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之所以定在这一天,据说是为了应和历史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

此时此刻,无论是共进会还是文学社的领导人,都绝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个决定将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