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大地,悠悠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世界艺术的精华,世上,再没有比我们中华诗文化更美的艺术我们这几十年,文化断层很厉害,对四书五经早已非常陌生,但对于诗词,却总有几句能脱口而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最高的读诗境界 润物细无声诗教的最高境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高的读诗境界 润物细无声诗教的最高境界

最高的读诗境界 润物细无声诗教的最高境界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大地,悠悠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是世界艺术的精华,世上,再没有比我们中华诗文化更美的艺术。我们这几十年,文化断层很厉害,对四书五经早已非常陌生,但对于诗词,却总有几句能脱口而出。

诗词的世界里有一种触动人心灵的美,那种美可以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欢喜心。当你感受到那种美,你会发现,它懂你的快乐,懂你的忧伤,懂你的哀愁,懂你的思念,懂你的豪情壮志,懂你的不可言说。这个世界,不一定懂你,但在诗词的世界,一定会有人懂你。可惜,现在的教育没有把诗词的美感带给孩子。

有人说,要毁掉一首好歌,就是把它当作闹铃。要毁掉一本好书,就是把它当作考点。现在要背的诗词很多,老师和家长扔给孩子一本诗集,然后说,呶,背了它吧。于是孩子关上门抱着书本,死啃几年,强行把整本书啃完。但,这种囫囵吞枣、机械式的记忆,很难让孩子感受到诗词里的那种美,他会认为自己是被逼着完成这个任务的。一个再好的东西,被逼着完成,也必然会让人产生反感。

由这里我们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一种是被逼学习,被动学习,另一种是与之相反的,生出欢喜心,主动学习。哪一种效率更高?答案不言自明。你会说,老师,你说的轻松,谁不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啊,问题是做不到啊?

那我们就顺着这个问题思考一下,人天生喜欢的是什么?天生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图像,五彩缤纷的世界,电视机由最初的黑白发展为彩色就很好的诠释了人的这种尽可能还原大自然的本能追求。再来看看孩子,喜欢看漫画,喜欢看动画,喜欢玩游戏,就是不喜欢黑压压的文字。为什么?人一出生,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图像啊。文字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应,是认识世界的工具。现在你把这个工具当作教学的一切,强行灌输给他,还脱离生活的情趣,孩子怎么喜欢的起来?

再来看人还喜欢什么?人生活在各种关系网中,喜欢轻松愉悦的联结。人无时无刻不在和社会进行联结,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社会对自己的认同。这个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中叫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再高一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特别讨人喜欢,会本能的亲近别人,没有丝毫做作,这是他和人进行情感联结的本能。知识也是一样,我们常说知识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我们还喜欢什么?舒适惬意的环境。当然,我说人追求舒适惬意的环境,并不等于说,人一定要永远生活在这种环境中,适当的压抑、严肃有规则的环境也很有必要。比如学校的环境,只有在这种规则意识和标准化流程的组织下,才能够做到井然有序,才能够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哪怕是强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高效率。但我要说的是,这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用最少的资源,满足社会最普遍的需求,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所行的非常手段,并不等于它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只不过个性化的成本太高,目前很难实现。

现在学校的很多语文老师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把诗词的意境已经解释的很透。但我想孩子不一定会懂,在封闭的课堂上讲诗的意境,如隔靴搔痒,知道了那个痒,却始终挠不到。当然,不排除有一天,孩子看到某种情境,触发了曾经的那个痒点,突然感悟到诗词的美,从此疯狂爱上诗文化。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而且触发的时间周期也许很长,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感受诗词意境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孩子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体验式营销一样。体验了,才有感觉。没有体验,就没有感觉。

但这个事情学校办不到,学校的本质是国家做的一种资源调配,目的是用最少资源,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用,不可能给每个孩子创造这样的场景。那么谁能完成这个任务呢?只有家长。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对话场景:孔子独自站立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快速从院子里走过,被孔子叫住问话了,“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懂得说话的艺术啊。”

这就是家教,也是诗教。他没有去监督逼迫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学诗的意义,给孩子指明一个学诗的方向。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见孔子对于孩子教育更多的是启发,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顺着孩子的本性,因材施教。

以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内修,不断追求自我的提高和完善,因为内在提高了,就不怕没有能力养活肉身。而现在的教育,抛弃了内修,转向了外修,更多的是功利化,变成了牟利和投资。人人从私利出发,失去了教育的根本,失去了那股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家长也很粗暴,自己不向内修,不言传身教,却把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较,满足自己的脆弱、计较和虚荣心。

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激发孩子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父母同孩子一起寻找生活的情趣,诗意的环境,让孩子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我常常想象,我自己以后教孩子,一定不会扔一本诗词给他,说,“呶,把它背下来”。我会带他在各种场景下,自己去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场景,自己去感受诗人的内心。

当我带他看到秋风吹落金黄的树叶,狂风卷起江上的巨浪,我会告诉他曾经有诗人看到这样的画面,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当我带他看到一方池塘,细细的水流顺着泉眼悄无声息的流淌,树荫倒映水面,诉说着晴天柔和的风光。池塘间,一朵小小的荷花从水面冒出尖尖的花苞,引来一只蜻蜓流连忘返,惬意飞翔。我会告诉他,曾经有个诗人经过这样的地方,写下了这样的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当我带她来到乡间,看到一条小河环绕着农田;两边的大山为人们送来满帘绿色,有一间干净简朴的茅屋掩映其间,我会告诉他曾经有个诗人在这样的地方,写下了这样的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当我带他看到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我会告诉他,曾经有个诗人看到这样的月亮,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当我带他仰望星空,看到那遥远的牵牛星和明亮的织女星隔河相望,我会告诉他,织女此刻正伸出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布机,发出札札的织布声。我会跟他讲牵牛织女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会告诉他有个诗人曾经也看到这样的星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当我带他元宵节游览橘子洲,看到烟花腾空绽放,像风吹千树繁花,坠落如雨。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路上佳人笑语盈盈,我会告诉他曾经有个诗人在这样的时候,看到这样的烟花,写过这样的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天生万物,各因其才而笃焉。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不简单粗暴的攀比。我相信,孩子真正的兴趣教育在于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一朵心莲开,万花随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