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刚满3岁,却一直不爱吃饭;前几天闹脾气,怎么说都不肯乖乖坐下吃饭,在餐桌上又哭又闹,还把碗里的饭搞得到处都是。气头上,我表姐就罚她自己去墙角罚站。
昨天,外甥女主动要吃饭,自己坐在桌边大口大口地吃,她爸爸忍不住地夸她:哇,姑娘今天真乖,太棒了!」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胡萝卜 大棒”的行为呢?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01 惩罚的伤害
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都会觉得,想要让孩子“长记性”,就得靠惩罚。事实上,惩罚所能带来的,并不是错误行为的改善,而是造成恶性循环,一再惩罚。
我大学同学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每天都会因为做作业搞得家里鸡飞狗跳。作业做错,爸爸就会打他,但神奇的是,只要挨了打,孩子马上就能做对,我同学就觉得“孩子是故意做错的”,结果下次做错又会挨打,就这么下去没多久,孩子彻底变成了“只有挨罚,才能做对作业”。
我同学就觉得是自己儿子故意的,学习态度有问题,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结果只要稍微“管”得松了,孩子马上就放弃学习。
或许你会说,我从不没打过孩子,但这不代表你不会惩罚孩子。
只要是制造痛苦、迫使孩子承受某种不愉快的行为,都叫做惩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中国的爸妈都会说的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惩罚会让孩子感到失望和心寒,会让孩子忽视真正重要的事,会不容易顾及他人感受和需要。
02 奖励的失败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奖励,其实都没什么太大的用处。研究结果表明,它只能买来暂时的“顺从”,一旦没有好处,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一种主动探索新事物、迎接新挑战以获得个人能力和知识增长的愿望,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行为更持久,更有可能自愿地参与任务,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
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地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看来,利用奖励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可能有家长要问了,那奖励不行,我平时多多夸奖孩子,这总可以了吧?
我外甥女一岁多的时候,刚刚学会走路,很喜欢对一样东西搬到另一处,我表姐看到了就会在旁边鼓掌,觉得女儿好棒,外甥女自己也跟着鼓掌拍手。到了现在三岁才发现,“鼓掌叫好”这个反应过火了。
外甥女现在会随便拿起桌子上的东西,往沙发走,还没等走到沙发的茶几,就把东西扔到地上,然后自己鼓掌拍手。
所以,表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和其他形式的奖励(实物奖励、象征性奖励)一样没什么用处。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胡萝卜 大棒肯定是不太行。至于什么模式比较好,咱们下期接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