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司通常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华为公司不是这样。华为产品投资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华为产品投资兼顾利润和长期核心竞争力,兼顾客户和产业链上生态合作伙伴的利益,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

2013年,任正非指出华为要坚持聚焦的好处,华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公司,其实就是坚持活下来,别人死了,我们就强大了,所以现在不要盲目做大、盲目铺开,要聚焦在少量价值的客户和少量有竞争力的产品上,在这几点上形成突破。

话说2000年的时候,深圳房地产行业已经快速发展起来,一位老员工给任正非提议“反正我们现在这么有钱,不如顺便搞点房地产,轻轻松松的就能够赚个100亿”,可是任正非却说“习惯了挣快钱就不会再想挣小钱了”。在2010年的时候,又有员工给任正非提议,他还是直接拒绝了,并说如果以后再提这个事情,那就直接辞退。

只有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国产科技技术才会有更好的未来,做产品就要纵向发展,从来没有看到一家公司因为产品纵向发展死亡的,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企业没有真正做强做大,就开始横多发展,哪里来钱快,就做哪里。福耀的董事长曹德旺说,我只想将一块琉璃做到极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社会上有一现象,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我们对技术与创新的约束是有边界的,只能聚焦到主航道上,不准胡乱创新,那只会消耗公司资源。

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如果我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当时的汽车又慢又重,而且还容易坏,根本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接着又说,客户真实的需求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一样,除了露出水面的20%的显性需求,还有隐藏的在水面下面的80%的痛点和问题,这些隐藏的痛点和问题,一般客户不会说明,需要专门的组织去收集和挖掘。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仅产品需要聚焦,客户的需求也需要聚焦、挖掘。客户的需求纷繁复杂,有显性的,明确的需求,也有不确定的、潜在的需求。如何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来分析、理解和把握客户真实的需求特别重要。

为什么华为在90年代末没有进入手机业务,网传华为进军手机行业有不同的版本,有这样一个版本我是可以相信的。当时华为的研发能力还很弱,在性能、价格和时间上,无法抗衡摩托罗拉、诺基亚和爱立信。一旦华为推出类似手机,竞争对手就会立刻大幅度压低售价冲量,这三家公司(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迭代产品的速度非常快,华为在后面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甚至会输得很惨。

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到底是市场驱动,还是技术研发驱动?也可以说是市场部和研发部的矛盾,大家都说自己很重要,销售部说没有掌握终端客户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一定要进军终端手机行业,而研发部说首推我们的技术优势产品,最后吵到老板那里,由老板来决定,传统的价值系统是市场决定销售,销售决定研发,研发决定生产,这一定对吗?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产品解决方案一般由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两种驱动方式。一个是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围绕客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以客户的需求拉动产品解决方案。另一种是以技术为驱动力,技术的不断升级带来更好的体验、更低的生产成本,从而驱动产业的不断发展。就算是技术驱动,也要用需求来验证和评定其价值,对于销售来讲,就是将这两个驱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强调客户的需求是龙头。以技术为创新驱动和以客户需求驱动两者是“拧麻花”,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打造产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来做未来产品平台或产品构架。

华为以研发为核心,以市场为龙头,是在搞文字游戏,到底如何做?执行层是否能听懂,那只能听天由命了。时间拉回到1991年,余承东刚从清华研究生毕业,“倔人”余承东加入只创立4年的一个小公司,员工一共不到200人,他开始做交换机,后面又研发G S M网络。有一次,他与上级之间的观念产生分歧,他直接就推开了任正非的门,也许是被余承东的冲劲而打动,任正非记住了这个小子。

在荷兰一共有4家运营商,其中最小的是一家叫Telfort。这家公司买了3G牌照,但是机房太小,摆不下第二台机柜。当时他们采用的设备是诺基亚提供的,就跑去找诺基亚寻求帮助,但是诺基亚以产品规模太小回绝。他们又去找爱立信,爱立信也爱搭不理。余承东听说后,马上跟任正非申请要研发分体式基站。任正非有些犹豫,这个项目太耗费人力物力。如果做出来的产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华为将很难翻身。为了阻止这个项目,有的股东跑到任正非办公室大吵大闹,赖着不走。余承东急得嘴上长了一圈小燎泡,在众人面前跳脚,必须做,不做永远超不过爱立信。8个月后余承东设计出了一款主机放置在室内,大部分模块放置在室外的基站。对方公司看到这样的设计乐坏了,华为因此在欧洲市场一战成名。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华为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从市场需求到产品开发压根没有一套好的流程,直到I B M公司的介入,华为这个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过去研发部与销售部相互扯皮与打架,运用I P D的市场管理流程与I P D流程的衔接,才最终得到解决。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市场管理流程的输出Charter是任务书,如何输入到I P D是关键所在。

Charter是任务书,也是商业计划书,是产品规划过程中的最终交付,是对产品开发投资评审决策的依据。任务书的价值在于确保研发做正确的事。

任务书主要回答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这种产品值不值得投入,二是这种产品如果值得投入,怎么做才有竞争力。

ipd产品规划流程 IPD系列-产品聚焦和任务书的作用(1)

市场管理的核心就是输出Charter任务书,任务书的开发过程好坏直接影响到任务书的质量,决定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取得市场的商业成功。为了开发出真正高质量的任务书,华为强调要像开发产品一样开发任务书,要像管理产品开发过程一样管理任务书开发的过程,包括团队、管理体系、流程的支持,任务书开发流程分为五个阶段:立项准备、市场分析、产品定义、执行策略、任务书移交。

对于紧急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变更管理进入正在开发的产品,更新产品的版本。如果还要保持前面的产品不变,那么立即产生新的产品规格,就是多一种产品衍生品。如变更管理。对于短期需求,纳入产品规划或产品迭代计划,更新目前的产品目录,规划产品开发计划。中长期需求,纳入中长期产品规划,更新5-10年的产品开发规划中。我们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支持,下次我们再继续分享华为的I P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