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初中说明文重要知识点梳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说明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初中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初中说明文重要知识点梳理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通常,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常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常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根据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也叫作文艺性说明文。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一般说,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等方面。事理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1)从文章结构入手。阅读说明文,要先给文段标上序号,弄清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同类合并”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理解内容,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2)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从写作方法上看,说明文多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归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的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由此,体现了某对象的何种特征,也是说明方法的最基本作用。

四、分析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如果不容易被人理解,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中把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一个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从而达到条理清楚,准确说明的作用。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对象),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文用了大量的概数、约数,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深刻的印象。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通过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易于读者的理解。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或事理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科学的语言给……(对象)下定义,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图例,如产品结构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利用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主要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成“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可。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其内涵和外延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成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必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事物说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四、理清说明的顺序

言之有序是说明文的突出特点。也只有做到有条理的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顺序时,文中多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

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析时要格外细心。

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也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分析、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时,一般可分为三步:

(1)表态。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

(2)结合语境解释该词

(3)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之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准确”。

六、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首先看题目,因为不少说明文的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2、抓住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仔细阅读,分析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所起的作用。

4、明确各段说明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要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明确各段说明要点之后,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进而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没有明确要求,则不需要指出具体的逻辑顺序。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要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