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利中

在上海博物馆近日开幕的“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上,展出两件跟王安石相关的国宝级文物,分别为北宋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卷孤本、宋刊《王文公文集》。两件展品均系玉斋旧藏,由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本文为作者为王南屏先生公子王朴仁遗著《玉斋鉴藏记——王南屏先生事略》所作序言。《玉斋鉴藏记——王南屏先生事略》一书详述了王南屏收藏之路,较完整呈现了玉斋的鉴藏成就、收藏态度与鉴赏要义等。澎湃新闻在捐赠展举办之际刊此序言,以表达对捐赠者及其家属的敬意。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1)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展览现场(局部)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2)

王安石画像

我与朴仁的相识相知缘于本书撰写之始。2005 年 10 月 31 日,朴仁夫妇万里首赴上海博物馆观摩玉斋旧藏,包括乃父王南屏先生(1924-1985)捐赠的国宝级文物——北宋王安石 (1021-1086)《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孤本、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在内的数十件书画。当时, 朴仁即透露了其欲提前退休、专注搜集其父书画鉴藏资料并撰文集的计划,是为初识。此后, 我们相晤达十余次,互觉十分投缘,我叫他“朴仁”,朴仁喊我“小凌”。至 2013 年 8 月 22 日 我与朴仁一起在华盛顿观画,让我难以相信的是,是次相聚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3)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局部)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4)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该文物为下半场展品,即将展出)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5)

宋刊 王文公文集(局部)(该文物为下半场展品,即将展出)

由于爱好相同,十余年间,我们一起走过多地,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无论在大英博 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耶鲁大学博物馆、曼荷莲女子学院、普 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处赏画,抑或拜访前辈张充和(1914-2015)、翁万戈(1918-) 先生,期间包括我四赴 Amherst 朴仁居所留宿、共研其家藏的诸番情景,皆历历在目。尤为 难忘的是 2007 年 11 月 6 日这天,是日上午我与朴仁夫妇、钟银兰先生、谢小佩女士一行共 赴大英博物馆研赏元代谢楚芳《设色花果图》卷等库藏,下午观摩佳士得预展,晚间于中国 城共进晚餐时朴仁告诉我那天是他 55 岁生日。朝夕相处的时光是短暂的,平日更多的是以 电子邮件往来,朴仁的信一般很长,言辞中充满了对我的信任,几乎无话不谈,除探讨书画 外,亦包括家事。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6)

《玉斋鉴藏记——王南屏先生事略》王朴仁 著

爱笑、温和、坦荡、智慧,是朴仁给我的印象。而尤令我诧异的是,朴仁虽系物理学教 授出身,然于书画审美感觉颇佳,悟性极高,使人歆慕。判优劣、辨真伪、明是非,为从事 古书画欣赏与研究的首务,它不仅是建构美术史的基础,更是契合了艺术史的研究需要回归 艺术审美这一出发点。而朴仁初以视觉感观出发,于作品好坏、笔墨高下之判断基本准确, 加之以“物理学家的求证精神”(朴仁语)勤于搜集文献、图像进行考证比对,其结论亦多能 得以印证。诚如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艺术论》中指出的,“欣赏艺术,我无须知道作者的生平。我断定这幅画比那幅好,实在不用历史的帮助”。 (I don’t need to know about the painter’s life to appreciate his art. I assume one painting is better than another one, with no need to rely on the history.)这对于当今艺术史研究者易脱离对作品本身的感悟鉴赏,过多依赖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成果,运用所谓西方“新艺术史” 的研究方法造成本末倒置而言,亦不乏启示意义。

20 世纪上半叶之际的大规模中国文物聚散,是当今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机构格局定型 前的最后一次整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百余年间,除庞莱臣(1864-1949)、叶恭绰 (1881-1968)、吴湖帆(1894-1968)、张珩(1915-1963)、张大千(1899-1983)、王季迁 (1906-2003)等留有著录、题跋与出版物外,大量史料湮没无闻,亟需挖掘。而朴仁此书 可谓得天独厚,以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公私机构的王南屏旧藏为基础,并结合家藏 玉斋遗稿,以及自幼与父相处的耳闻目睹,较完整呈现了玉斋的鉴藏成就、收藏态度与鉴赏要义等。更重要的是,是书籍由叙述极具代表性的王南屏收藏之路,对 20 世纪书画流转线路的重镇,即上海、北京、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等地的鉴藏圈史实作出了弥足珍贵的梳理,可谓小中见大,不妨视作一部近代书画鉴藏小史。书中诸多首次披露的第一手掌故资料,也具有一定的填补空白作用。

王安石书法手迹(上博王安石书法捐赠者其人其事)(7)

王有林和王南屏(立者)

本书篇章简练、措词朴素,对我而言,读来格外亲切,如晤朴仁。尤其让我感受到朴仁 与王南屏的父子情深,也更加理解了朴仁的人品学问实深受乃父影响。书中洋溢着朴仁对父 亲爱国情怀的敬意,他不仅详述父亲为保国之重器不失而顶住家庭经济压力付出种种牺牲 的事实,且屡次欣慰与自豪地指出:玉斋所藏重要宋元书画,几无一件流失海外。对待学术, 王南屏自信有己见, “不要人云亦云”,《功甫帖》事件中朴仁的直言发表,亦颇有父风;对待朋友,王南屏以坚守承诺、重义轻利著称,即使己藏,也“不因个人利益而指鹿为马”。书中也记录了一些朴仁亲历并体会到人心叵测、世态炎凉的故实插曲,让我明白朴仁灿烂笑容背后的淡定,是其豁达人生、超越世俗的一种体现。我十分幸运,在人生路上能有这样一位 异国忘年交,也感谢肖蕴女士实现朴仁的遗愿及对我的信任。最后请允许我说一句迟到的话: 朴仁,您一路走好!

2019 年 4 月 30 日于上海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