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38位开国中将中,吴法宪,应该是最有争议的一位了,无论是他在建国后的所作所为,还是归属问题,皆是如此。今天,笔者就聊聊吴法宪的归属问题——开国中将吴法宪到底是赣州人,还是吉安人?这个问题自产生至今,人们已经争论了六十多年。

民国中将吴延纪祖籍(开国中将吴法宪)(1)

(右一为吴法宪)

那这个问题是何时产生的呢,将时间推移到六十六年前的1956年。为方便管辖,1956年2月,江西省将隶属于吉安市永丰县第九区的良村区(即如今的兴国县良村镇和南坑乡)划归赣州市兴国县,所以具体而言,开国中将的归属问题,是从1956年2月以后产生的。

民国中将吴延纪祖籍(开国中将吴法宪)(2)

(南坑圩老照片)

目前,有两种比较官方的说法:

其一:2016第04期全国最早公开出版的主流党史期刊之一的《党史博采》中的一篇名为《开国中将吴法宪的荣辱人生》中写到:“吴法宪原名吴文玉,1915年8月生于江西省兴国县南坑乡,童年开始即随父亲在永丰县放牛。1955年授衔时,籍贯填为永丰县。”毫无疑问,在该作者看来,吴法宪是赣州市人,1955年授衔时,当时的南坑乡还是属于永丰县的,而填写籍贯时只是填到县级,所以吴法宪中将只能填写籍贯江西省永丰县。

民国中将吴延纪祖籍(开国中将吴法宪)(3)

(永丰县君埠乡大安村)

其二:2011年第1期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文史月刊《文史博览》中一篇名为《空军司令吴法宪最后一次回乡》中载到:“吴法宪(1915-2004)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乡大安村人……南坑村是吴法宪的祖居地,他们家是从爷爷那一代才从南坑村迁徙到永丰县君埠乡大安村的。”一目了然,该作者则认为吴法宪是吉安市永丰县人,但该作者也说到吴法宪一家人是从爷爷那一代迁过去的。

对于划定一个人的归属,一般而言是从籍贯来确定的。那什么是籍贯呢?

籍贯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系的,原籍地是原来的籍贯。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所以根据上述定义,在当时,吴法宪的籍贯应该是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第九区南坑乡;而如今,则应该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南坑乡

民国中将吴延纪祖籍(开国中将吴法宪)(4)

(兴国县南坑圩)

但事实上,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吴法宪在其回忆录《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中写到:“我家祖辈都居住在兴国县的南坑乡,那是山凹里的一个村子。以后祖父和叔祖父分了家,我们一家便迁居到离南坑乡约三十里的永丰县龙岗区君埠墟大安村。曾祖父也随祖父一起迁居大安村,同我们一起生活。

曾祖父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吴芳德,即我的祖父。次子即我的叔伯父,但叔伯父叫什么名字,我却不记得了。

祖父曾在一个姓李的地主家当长工二、三十年,积蓄了五、六十块钱才娶了我祖母陈氏。婚后,祖父租了这个姓李的地主家七、八亩地种,不再出去当长工。地租很贵,是倒四六开。

我父亲名叫吴功信,是个独子,小的时候念过几年书。十六岁时,父亲结了婚。母亲曾氏,是个家庭妇女,那年也是十六岁。

一九一五年,母亲在二十岁生下了我,家里已经有了好转,刚盖起了六间屋子,其中一间厅房,一间厨房,其余四间用来住人。另外,还建了三间用来装稻谷的两层楼仓库……”

不难看出,吴法宪的祖父和叔祖父分家时,吴法宪还未出生,吴法宪出生及童年生活都是在吉安市永丰县君埠乡大安村度过的。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在2004年吴法宪逝世后,其后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其安葬于吉安市永丰县君埠乡大安村。

民国中将吴延纪祖籍(开国中将吴法宪)(5)

(吴法宪将军墓)

从这个角度看,说吴法宪是吉安市人,也无可非议。正因如此,无论是赣州市还是吉安市,都将其列为本地区的开国中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赣州与吉安交界地带,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吴法宪将军的传说,笔者将在日后的文章中与君分享。

其实无论他是哪儿人,他都是江西老表,都是一位为抗日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抛开他在后期犯的错误,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是值得我们世人铭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