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有人问我,学习《中庸》说的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为什么你成了孤家寡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为什么你成了孤家寡人(你为什么总是垂头丧气)

为什么你成了孤家寡人

最近总是有人问我,学习《中庸》说的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能让我们更幸福,还是能让我们能知道事物的真相?

能让我们赚到更多的钱,还是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

退一步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儒家学说哪个对我们的未来的发展更有帮助?

在非黑即白的观念中,我们不可能得到答案。

但是相对于烧脑的逻辑思辨和近乎玄学的禅修儒家学说更适合大部分人来学习和掌握。尽管不能提高我们个体,乃至整体的科学素养,甚至会阻碍或者迟滞我们的科学进步。

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也不要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更适合当代中国现状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中庸》。

上文孔子就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这一章孔子接着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

既然知道大部分人不能守中道。中道不能实行,中道不能发扬,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倡?

这就是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天悯人的崇高的地方。

得意忘形、垂头丧气是大部分人的状态。在高度自信和高度自卑两种状态来回切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传统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很少有人做到,他们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知行关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行而不知,第二层为知而不行,第三层为知而后行,第四层为知行合一。

有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处于得意忘形的危险状态,

有部分人知道得意忘形非常危险,但是还是有恃无恐,随心所欲。

有部分人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知道得意忘形非常危险,就遵守中道。

还有一部分人知行合一。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庸》23和28章再进行详述,毕竟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得意不忘形,垂头不丧气。很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不能因此就不提倡!

知行合一很少有人能做到,也不能因此就说这样的状态不存在!

我欲仁,斯仁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