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

文/七月

时间把老杏林人的生活一分为二

一边是杏林电影院、溜冰场、冰厅孩子们的玩闹声,一边是推土机的嗡嗡轰鸣。

一边是年轻纺织女工引线织布的背影,一边是工人挥汗如雨的忙碌。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

温顺的黄狗摇着尾巴从炊烟里跑到路口,它再也见不到那个远去的老工人。或许几年后,它的主人家也要拆了、搬了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

这两年,说了许久的旧城改造计划终于改到了杏林老工业区,在《杏林老城工业区提升改造规划》上,明确写着:一期将推进糖厂片区、电厂片区、纺织厂片区等5大片区开发,制定相关征拆计划并落实安置房选址等工作。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

旧城改造正在进行时,到处都是时代的痕迹,纺织厂也第一个被夷为平地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6)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7)

这一次,我们走过破旧的门窗、屋脊,来到杏林老工业区,看看那个无数人从18岁进厂,用青春华年创造的“黄金时代”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8)

20世纪50年代,蜿蜒的集杏海堤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杏林湾上,奔驰在海堤上的列车,更像一条腾龙穿越两岸稻田、菜园、甘蔗地

曾经,厦门郊区杏林人民公社就是这样一个小乡村。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9)

当年穿过甘蔗林的小火车(图源天下集美)

1956年,两条海堤建设节余下来的近400万元资金,在后江埭一带建起了厦门第一个工业区。但由于岛内发展生产受到限制,1957年厦门提出在岛外开辟一座新型的工业卫星城。最后选择位于岛外西北的一片丘陵地区,这就是今天的杏林、杏滨两个街道区域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0)

点击图片查看《后江埭老工业区往事》

于是,1958年的夏天,在杏林被定为厦门市工业区后,这里迎来了变革。近2万名干部群众怀着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入杏林。

仅三年的时间,杏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1)

这里逐步建成纺织厂、第一化纤厂、第二化纤厂、市综合玻璃厂(后改名新华玻璃厂)、糖厂、化肥厂、冶炼厂、合成氨厂、第三制药厂、电厂、自来水厂、工农盐场和纯碱厂等十几家省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2)

到1978年杏林建区时,杏林逐渐建立起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工业基础。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3)

这些工厂企业,有的在当时堪称厦门各行各业的“巨头独角兽”,不仅掌握了厦门人衣食住行的半壁江山,有的还畅销出口创外汇,为厦门经济发展创造了可观的GDP。

全省第一家纺织厂——厦门棉纺织印染厂,自1960年初至1989年底,共纺纱16万吨,织布5亿米,创造产值10.3亿元,实现税利2.06亿元,是国家累计投资总额的8.2倍,在有力解决全省人民穿衣问题的同时,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4)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5)

1960年正式投产的杏林糖厂,曾是我国第一批外销的白砂糖。建厂时的日榨甘蔗量就有2000吨,后来增长为2500吨,是省里规模最大的糖厂。甚至,杏林糖厂还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美国可口可乐香港分公司的原料供应商

当时的“杏花牌”白砂糖,厦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有。一到招工季,“连三班倒洗麻袋的工作都有很多人抢着做”。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6)

《厦门日报》1958年头版报道厦门糖厂动工兴建

1960年1月13日,杏林发电厂六千千瓦机组试车成功。当时的杏林发电厂是福建省三大火力发电厂之一。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7)

厦门市综合玻璃厂(后更名为“新华玻璃厂”,改制后为“明达玻璃”)在1958年底迁至杏林。至80年代末,新华玻璃厂成为全国重点的中型建材厂家。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8)

此后的杏林迅速成为厦门现代工业的重要基地,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很快成为当时年轻人追逐的“明星之地”,全国各地的人才来到杏林大展宏图,很多人以来到这里工作而骄傲、自豪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19)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0)

但在2003年,杏林区便迎来了一次巨大变迁

2003年厦门调整行政区划,于是4月26日起,原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杏林南路29号迁至海沧镇。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1)

前后共存在了25年的杏林区,撤销前面积245平方公里。本次调整中,杏林区马銮湾以北的杏林街道、杏林镇划给集美区,剩余部分更名“海沧区”,而杏林区的身份证号码段为350205,归海沧区使用。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2)

从此杏林区退出历史舞台。杏林区和我们说再见了,但关于杏林老工业区的往事却留下了...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3)

小鱼君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里来到杏林。灰蒙蒙的天气给杏林老工业区蒙上了胶片的质感,眼前的画面好似一部播放中的老电影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4)

下了公交后,小鱼君便直奔纺织厂。只是,曾经的杏林纺织西路7号,以及在厂区东侧的那一栋栋“红房子”,都已不复存在。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5)

看着眼前的空地,小鱼君曾一度以为来错了地方。但空地左侧的夏纺幼儿园,以及老照片里的一栋栋建筑,都在讲述着这里曾真的存在过一代人的青春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6)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7)

在一旁装二手家电的张大叔说,“这里早就推了,以后不知道要建什么,最近经常有人过来拍。” 本以为拿着"长枪短炮"的我与巷子里的生活环境总是格格不入的,但巷子里的人们却都显得习以为常。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8)

眼前的空地很难让小鱼君想象这个曾经的厦门郊区,到底有过怎样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在这里奋斗过的老工人,却用文字向小鱼君传达了他们对这里的感情——

@布衣:还记得红楼吗?那里有年轻纺织女工的梦。一间宿舍挤了6个人,8小时的劳作后,围着简易的木板桌,小小的煤油炉,一群单身女汉就这样组成了我们的小家。

@杏韵:杏林纺织厂是多少老杏林付出青春年华的地方!58年从全国各地转业下来的军人,携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来到这荒草丛生的小地方,开荒垦区才有了杏林区。我们是夏纺人的后代,夏纺的红楼、老三栋、母子宿舍、新三栋、七栋...见证了整个夏纺的前世今生。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29)

@海水:纺织女工三班倒,特别是大夜班海风吹寒风刺骨,上班不停地步行挡车接纱线。

@凯:小时候等到甘蔗成熟时,很多车排着长长的队伍进糖厂,那时候皮,放学就跑车队后偷甘蔗,有一个头大汁多的甘蔗最受欢迎,叫丰产蔗,满满的回忆。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0)

@如风如图:我在纺织厂待了14年。记忆深处时常回忆起纺织厂热气腾腾的大澡堂,食堂里诱人的红烧肉、大馒头,图书馆排列整齐的各类书籍...记得我曾在杏林东路很自豪地跟我母亲说“我们纺织厂有4000多名职工!”而现在,要在杏林的街道上遇见原来的工友,已经很难了。

@张Lynn:小时候久久才能去次杏东路,那时都说要去“曾营”。当时很多知青跟退伍人员都分配在糖厂,福利待遇好,让人很是羡慕。现在说某个亲戚还是说“糖厂退休的那个”。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1)

那时住在杏林老工业区的骄傲感,只有工厂“子弟”能懂。这里就像一个独立的富有王国,有自己的篮球场、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宿舍,电影院。单位子弟生下来就能读书,更没有所谓的学区房。

厂就是家,家就是厂。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2)

电影院、职工活动中心还衍生出无数浪漫的故事。糖厂有很多临时工,每到榨季都会好多年轻的男男女女相识相恋而结婚。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3)

而除了纺织厂,老杏林人对于杏林的回忆,还不止于此。

无数老员工一住就住了半辈子的杏林糖厂生活区,是老糖厂目前仅存的区域。那时,同厂的大家都很熟悉,每家每户都挨家串门,酱油醋要着吃都行,一家烧菜满楼飘香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4)

还有,属于杏林区50、60、70、80后小孩的专属介绍。那时候,如果有人问“你哪里的”,都是按父母或自己的工作单位来回答的。很多糖厂“子弟”向外人介绍自己时一般不说自己来自厦门、或者杏林,都说“我是糖厂的”。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5)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6)

无论是上学路上一辆辆排着长队载满甘蔗的车,百货大楼旁的“奢侈店”杏林冰厅杏东公园的小飞机和城堡迷宫,每到暑假就天天骑着自行车去玩水的高浦游泳池...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7)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8)

还是曾营国营理发店、工人俱乐部、旧百货、杏林医院、菜市场、新华书店、照相馆、国营饮食店、月台路旧百货门口的服装摊、曾营小学,都是无尽的回忆,也是老杏林曾经繁华的生动写照。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39)

毫无疑问,在那个“重工轻商”的年代,工厂林立的杏林工业区,可谓是如日中天,是厦门人心中炙手可热的“黄金地带”。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0)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这些老工厂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少呈现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之势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1)

但无论如何,小鱼君走在杏林老工业区里,却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遗迹,生活的倒影,在这里和谐共生,生生不息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2)

时光的车轮滚滚,带来了改革的浪潮。

“你是当工人的?真是好啊!”

这句话背后含义开始变了,工业区的繁华渐渐褪色。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3)

厂房的机器声慢慢消失,老工人们散落在天涯。曾经的热火朝天的车间,再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们热情的呼喊。仍保留着的老厂宿舍大院,也只余冷清和破败了。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4)

曾经住在这里青春满满的男女们,皱纹也爬上了脸颊。不少老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没事就与老熟人一起聊聊天、打打牌。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5)

小鱼君走进糖厂生活区里,也发现这里似乎还保留着之前的样子,老式理发店的招牌是木板的,社区里自带的菜场,到了下午就变成了老人活动中心。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6)

而提起纺织厂,坐在路边的张大妈仍是满脸的自豪:“当年我们都是厂里的。”随后又是满满的失落,“现在比不上外面了,儿子都不愿意带孙子过来看,厦门的年轻人,怕是很多都不知道这里了。”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7)

在厦门长大的朋友,听小鱼君提起杏林纺织厂,一脸的陌生。但在杏林街头,老居民仍旧过着自己的日子。

40余岁的大姐从兴阁里走出,去牡丹园串个门,再走到白泉市场买点瓜果蔬菜,来填满一家人三餐日常。

30岁的刘大哥刚午睡醒来,目光婆娑之余不忘看看远处在纺织厂内工作的两辆挖掘机,对一切习以为常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8)

从杏前路走到杏林东路,白泉菜市场生鲜肉味,蔬菜的泥土味,剁肉声,吆喝声,浸润其中,每一处景都是真实的生活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49)

再到纺织西路,叮铃作响的自行车驶过,留下挨家挨户灶台飘出的饭菜香。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0)

许多从十中下课的学生,每天穿梭于纺织路之间,是交织老工业区的针线,每一个针脚,都是老杏林的生活底色。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1)

隐蔽在树荫下的小店,修锁换钥匙的小推车,古老的理发店,卖着实用器具和小玩具的杂货摊,安静又生动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2)

时代在变,新店上台,老店谢幕,然而记忆中的味道不会退潮。于是,纺织路、月台路也摇身变成了一条承载了无数老杏林回忆与情怀的温情老街。这里的老字号美食,更成为了吸引大家前来寻味打卡的理由。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3)

短短数百米的街道,就坐落着杏林第一包、剑峰大肠血小吃店、阿廖师山东水饺猪肝面线、吃欣望享、冬面夏冰...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4)

点击图片查看,《杏林老工业区的美食指南》

离开杏林老工业区前,小鱼君站在天桥上远眺,发现很多正悄然改变,新与旧,就像一条淌过城墙内外的河流,形成泾渭分明的分水岭:市井街道背后,远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老杏林的旧时烟火,掺拌着苦乐交织的历史行板,在挖土机的轰鸣中,共奏出时代变迁的轨迹。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5)

在城市改造大潮下,一边是离愁别绪,一边是城市发展,一边追忆过去,一边希翼未来。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6)

作为上世纪的遗留之物,杏林有的老工厂贴上封条,无人问津,有的等待着拆迁涅槃重生。

厦门杏林白泉街会拆迁吗(再见杏林区风雨63年)(57)

城市在变迁,时间在流淌。正如吴晓波在书里写道:“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离去之时,均心怀不甘与不舍,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

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总有些东西注定成为历史。但城市的辉煌是一代代人用碎砖头垒起来的,其余晖能够继续照亮前路

小鱼网原创,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