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前天聊了课外兴趣班,很多读者留言问教育,再聊一期,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斗罗大陆里的一个细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斗罗大陆里的一个细节(孩子们热衷看斗罗大陆是好事么)

斗罗大陆里的一个细节

我们大前天聊了课外兴趣班,很多读者留言问教育,再聊一期。

我小孩是00后,00很靠后。每一代人的主体思想都是不尽相同,但又有重叠部分的。

比如有人就问我,要教孩子读什么经典著作,培养什么样的情操,才能让他/她成为一个你心目中被培养的很优秀的人。

我从不觉得这世上有什么标准的教育,所谓标准的教育就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认定一定要读什么书才是对的,一定要玩什么游戏才是对的。

比如,这孩子一定得读经典名著,一定得学习马术,一定得喜欢艺术品,一定只能与志趣高雅的人来往,比如音乐家,比如画家。

那我告诉你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台湾人比大陆人要多的多,这和他们的文化没有断层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是,不太合时宜。所谓不合时宜,就是他未必能够融入社会,与大家无障碍的沟通。

我出生在80年代早期。我们国家是经历过文革的,在刚刚恢复秩序的最初的几年里,比如80年代早中期,书籍市场都非常的不发达。

这原因非常正常,违禁的书都被烧了,跟随古董一起被砸了。破四旧嘛。所以,市面上过去的书没了,整整二十年又没有再版,比如我小时候看过的史记,三国志都是50年代中华书局的版本。下一个版本就到80年代了。

所以,市面上没书,它处于一个真空地带。真空到什么程度呢?一套老版本的全六册的古文观止,就是书纸都黄的发脆了的那种。我家里只能找出4本,而我一个同学,他父亲是省科学院院长,他家里只有3本。凑一起,其中不重合的只有5本,两个人互相借看,硬是凑不出全套。

为什么这么窘迫呢,因为整个社会二十年没有读书了。旧书被毁的七七八八,本就没什么市场的古文经典,恐怕只能去收破烂的收废纸的地方去找。而能编书的知识分子刚从牛棚里被释放出来,要编也是赶着编教科书,外语类读物,社会上也还没形成读书的大面积需求,等新书编辑好,上市,形成市场需求,大家纷纷去买书,已经一晃眼十年过去了。

所以,在那个选择性贫乏的时代里,读书,读古典名著,是一种享受。别说读格林童话很开心,哪怕是读说文解字,战国策,孙子兵法,东周列国志,甚至去看唐怀素三帖,捧着辞海,甚或刚出的中国汉语大字典,以及本草纲目,中国禅宗大全,乃至到了遗留的各种手抄本的比如红楼梦,八仙全传,.......,只要有文字的一片纸,读起来都津津有味。

因为你不看书,你和院子里的小孩玩,也无非是跷跷板,丢沙包,拍洋片,弹弹球,那更无趣,过于简单,一玩就腻。

事实上,随着日本任天堂的游戏,中国的金智塔学习机,小霸王游戏机的兴起,刚进入90年代,就很少有人还能坚持读书了,都玩电子游戏去了。到了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的时代那就更难有人静下心看纸版的书。

你想想看吧,如果我那一代人里面,有个哥们,平生只读圣贤书,最后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但是又够不上职业的水准。

那你觉得他长大了,怎么容于这个社会?

同龄人跟他聊蔡志忠,他不知道;跟他聊金庸,他也不知道;跟他聊游戏,他不知道;跟他聊岛国爱情动作片,他还是不知道。跟他聊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他统统不知道。

那他的交际范围,或者说他能够理解的事物范围,就极其的狭窄。

可你回头去看,他读的书,做的事没问题呀,都非常高雅有情操。那问题出哪儿了呢?

就出在没有共识上面了。

大家都做的事情,才能形成共识。比如我给你聊快板旋风、拳皇、侍魂,我估计一代人都知道。比如我给你聊康熙来了,蔡康永,高晓松,大S小S,吴宗宪,我估计一代人也知道。比如我说孙悟空,这就是跨几代人都知道。这就叫共识,共同的IP。

如果你没有这个共识,是个什么情况呢?

打个比方。我祖母,你问她什么衣服好,她就知道个开司米。80年代,我常听她讲这个词,她说过去讲究的人家,文革里被抄家,翻出来枕头里塞的不是枕芯,而是开司米的毛线。

那时候没网络。我听了几十年,都不知道她在说啥。

我小时候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刚结婚,毛衣都是她买毛线,然后手工给我织的。用她的话说,外面的东西都很烂。成品毛衣卖的价格还没有她买来的毛线原材料1/3贵,能是好东西么?

那你觉得我会喜欢么?当然不会。因为款式不流行呀。所谓的流行就是有共识。

我直到很晚,才在网络上弄清楚了开司米其实是个音译的词儿,它其实就是Cashmere,山羊绒。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流行,被传入中国。当时被大家认为是高级货。

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是因为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才知道在盖茨比的那个年代,开司米的毛衣就跟今天的Prada,Chanel的时装是一个意思。

她认为是对的,她孙子压根儿不知道她在说啥,几十年都不知道。

同样,她老人家至今也不可能理解李维斯是个什么东西,她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她们那一代人讲究外面全毛,里面全棉。而到了如今的时代,大家喜欢的是牛仔裤。

这就叫共同的认知变了,共同的IP变了。

如果你按照纯粹的方式去培养一个孩子,我问你,他说的话,有人能听懂么?别人说的话,他能听懂么?

我跟我儿子这么大的时候,读文言文的速度比他看玄幻剧还快。我在看武经七书,唐李问对的岁数,他还在看笑猫日记呢。这是他发育的慢么?当然不是。

他幼稚园的时候,玩的通关的IPAD游戏,我大学里都没见过。时代不同了,IP不同了,共识不同了,玩的东西自然就不同了。

比如今天的小学生,你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斗破苍穹,斗罗大陆。我儿子最近就在看这个。

他不看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校里其它同学也在看这个,大家都在聊这个,这就是IP。所谓IP,就是你一说,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共识。

所以,要跟孩子沟通,就要看他们看的,比如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大主宰这些玩意我都读过。因为我也需要和孩子沟通。我就得知道他认知中的IP。

否则牛头不对马嘴,俩是说不到一起去的。

你要问我这些书有没有营养,我觉得它非常的幼稚,就如同肯德基的快餐。

比如斗破苍穹,其实它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抓住了社会热点的类似打怪升级的网络游戏架构的小说编造手法。

比如男主因为武功下降,被女方退婚。遭到侮辱,所以就有了小说,电视里那句重复了一百遍的核心主线,就是“莫欺少年穷”。

然后就是各种神话。一个神奇的老头子药老成为这个孩子的师父,从此他开挂,打败曾经抛弃他的女友,打败所有阻挡他和现任女友在一起的阻力,最后打败恶魔小怪兽,从而成为整片大陆的主宰。

这就是非常简单的结构,努力 幸运 努力 幸运,只要足够努力,只要足够幸运,一切都不是问题。

你可以翻看其它的同类小说,电视剧,动画片,一个套路。无非人物的名字,地点,法宝,功法的名字改一改,其它都可以不动。

但它只要成为话题,成为小孩子们的共识。你还真得知道,否则代沟就非常明显,你可以不理会公司里的小年轻在想什么,但你不可能不理会你亲儿子在想什么。

至于它讲的东西对不对,当然是在胡扯。它的思想本质就是立即反馈,就像延禧攻略。

斗破苍穹告诉小男生,你只要向一切宣战,你就可以成为世界的主宰。

延禧攻略告诉小女生,你只要足够有个性,就有无数高富帅为你倾倒为你醉。

但这是真相么?当然不是。

真实的世界充满策略,而这个策略最主要的基点就是舍得,而不是蛮干。

同为通俗小说,金庸那个武侠就比如今的网络玄幻要强八条街区。

比如金庸老先生就安排杨康娶穆念慈,郭靖娶黄蓉。他咋不颠倒下呢?让杨康娶了黄蓉,郭靖娶了穆念慈呢?

因为压根不合适。

杨康这种很有主见的男人,需要的是一个温柔,听话的姑娘;郭靖这种憨厚的男人,需要的是一个聪明,能帮他的姑娘。

杨康娶了穆念慈,能够得到她诸多的情感抚慰与精神支持;郭靖娶了黄蓉,能得到很多资源辅助以及一个强有力的帮手。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是舍得。

你不能要求一个女人聚集了穆念慈与黄蓉的全部优点于一身,没这号的。

斗破苍穹就是个纯YY,瞎掰掰。非要安排一个女主,出身极其高,相貌极其美,性格极其温柔,极其聪明,极其武功高,极其忠诚,极其一切。

这是女一号么?这不是,这是一个少儿版的岛国爱情动作片。

这是为了满足精神幻想。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明白人生是一场不停的舍得,而只是一味的看这种精神鸦片。那长大了就会对社会只有无尽的不满,却不知道该如何打破这种不满。

事实上,你采用延禧攻略里教你的那些破招儿,在现实里一步都走不出去,第一集就得领盒饭。

这就是它们的不好。

我说了每件事的好,也说了每件事的不好。因为你既需要与同龄人达成共识,又需要批判的接受每一种信息。这是矛盾的,但人的思考与心得就来源于不断的接受矛盾的信息。

如果你这辈子决定了就是坚持只见和自己三观相同的人,只处理自己三观能理解的事儿,把这辈子交给命运,那你可以做个简单的人。

如果你这辈子决定了要当家,要主事儿,要拿主意,那你一定会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而后者,就不得不去接受多面的,彼此违背的,甚至互相冲突的各种教育,与经历。

而身为父母,我们不是要站在河的这一岸,作为一个过来人居高临下的告诉他,什么是对的。

而是跳下河,趟过去,陪着他经历河对岸的每一件事,用我们的经验作为辅助,陪他一起,重新再一步一步的,渡过这条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