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对着别人“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往往被视作不礼貌的表现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有如此夸张的表情却“情非得已”,这是由于患上了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面肌痉挛,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面部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面部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面部肌肉痉挛是小事)

面部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对着别人“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往往被视作不礼貌的表现。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有如此夸张的表情却“情非得已”,这是由于患上了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一种以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跳动为主要表现的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面肌痉挛的早期症状较轻,通常只是眼皮跳动,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就会停止,一般不影响工作、生活,也有的人迷信民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而造成忽视,初期很少人就医。

经过一段时间后频繁跳动,多数人当成眼病治疗,当病情发展到连动到嘴角、一侧面部,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等,不仅影响形象,更影响工作和生活,就医才诊断为面肌痉挛。

女子面抽眼皮跳8年余,医生感慨再晚就没治了!

女性,54岁,家住曲靖宣威市,约8年前发病,发病早期只是左侧眼睑不受控制的频繁跳动,因受“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影响,并没有在意。

后眼皮跳的症状未减轻,曾就诊于眼科,没发现问题,身体也没有哪里不舒服,没有继续治疗。

随着时间推移,眼皮跳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反而逐渐累及左侧面部和嘴角,抽动时间为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每天抽动数次也逐渐增多,在睡眠不好、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更加严重,这才引起高女士的注意,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面肌痉挛”,尝试多种治疗方式,收效甚微。

患者口述:“起初只是眼皮跳,也比较轻,后来整个嘴角、面部也跟着抽,严重的时候半边脸都歪了,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在亲戚朋友面前非常的尴尬,为了治病,土方、偏方、中西医都尝试了,花了很多钱没效果不说还加重了,现在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了,眼皮跳起来连走路看路都费劲,脸皮抽得我根本没法安心睡觉,更不要说做别的事情,这个样子连门都不想出了。”

为求手术治疗,到我院就诊,入院后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任杰查体发现,患者左侧面部肌肉持续痉挛,间断不自主抽动,行头颅面神经MRI提示左侧小脑前下动脉血管压迫了面神经根部,导致她出现眼跳及面部抽动,诊断明确,可进一步手术治疗。

清楚可见,压弯压扁的神经

任主任介绍:“手术中也能看到血管把面神经都压弯、压扁了,压出一个很深的切记。”

接受了任杰主任团队为其施行“左侧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症状消失。

面肌痉挛不会自然好转,只会越来越重,早发现早治疗!

面肌痉挛发病原因90%以上的面肌痉挛都是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的,除血管压迫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导致面肌痉挛,如桥脑小脑角的肿瘤、囊肿、面神经损伤、炎症等。

发病早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即眼周围肌肉群)间歇性抽搐,之后逐渐波及同侧的面部和口角,最终整个侧脸都会受牵连,发作起来其面部、嘴角、眼睛等都会抽动不停,而且越是人多的场合,抽动也就越频繁、越发不受控制,单侧眼睛睁开困难,甚至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可谓是“最丑”的病,频繁的面部抽动很容易引起误解或反感,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交,患者整天心神不宁、烦躁、易怒、失眠,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产生心理问题,有的人把面肌痉挛称为“社交杀手”。

更严重的是,如果面肌痉挛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当,长此以往,面神经受到的损伤逐渐加重,除了面部抽搐、眼皮跳等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者可终日抽搐不停不能睁眼,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还会引起并发症,如出现面瘫、面部肌肉萎缩,严重的可能因长期不治疗出现舌前2/3味觉丧失、听力下降等问题,即便治疗,也无法挽救损伤的面神经,改善症状,对患者生活、工作、精神和心理均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面肌痉挛一段确诊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早“止损”, 避免病情迁延。

面肌痉挛不能自愈,如何治疗?

任杰主任介绍:“尽管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十分成熟,但是,真正能够得到及时合理治疗的患者并不多。经临床数据显示:面肌痉挛久治不愈的原因多是治疗不及时或是治疗不当引起的。

现阶段,临床对面肌痉挛的治疗主要有口服西药、肉毒素注射和微血管减压术等三种手段。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根治面肌痉挛的唯一办法,即在高倍显微镜下找到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用生物材料把血管和神经隔开,解除了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面部抽动自然也就解除了。

手术微创,创伤小、痛苦少,且不易复发,既根治面肌痉挛,还可保留面神经的正常功能,因此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

总之,面肌痉挛早期治疗恢复快、效果好,晚期在进行治疗,虽说多数仍可以治疗,但恢复慢、效果较差,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应早发现早治疗,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预后良好,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痛苦,回归正常的生活。避免有病乱投医,越治越严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