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朝历代,皇储之争是非常常见的,各继承人之间往往争得头破血流。但在宋朝却是个例外,其皇储之争非常少。宋仁宗在位41年,曾生下3个儿子,却都不幸夭折。宋仁宗最终在宗室选择一子作为养子,养大成人并继承皇位。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1)

宋仁宗

  这里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宋仁宗可以选择养子继承皇位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受五代十国的皇位继承乱象的影响。从唐末到五代十国都处于乱世,多数皇帝在位时间较短,有些没有子嗣,只能传宗室之子,有些则是通过叛乱谋夺皇位。这使得皇位继承时的伦理次序的原则被破坏,皇帝在选择皇储时就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即主要看皇帝的心意。当皇帝的心意游移不定时,皇储之争很有可能会爆发。

  宋朝的藩王政策也使得宋朝能够避免因皇储之争而产生流血事件。宋朝吸取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教训,对兵权控制极严。藩王自幼会被授予不同的爵位和官职,但大多是闲散官职或虚职,只拿俸禄,没有实权,更不可能掌握兵权。既然没有兵权和实权,藩王实力有限,不可能向朝廷叫板或参与皇储之争。这些藩王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当个闲散王爷。纵观整个宋朝,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藩王叛乱,这在我国历朝历代也是比较少见的。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2)

宋仁宗

  由此可以看出,宋仁宗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有非常大的自主权的。他只需要在朝中群臣的监督之下,选择一个合格的人继承人。如果他没有儿子,则需要从宗室中过继养子来抚养并确定其继承权。

  宋仁宗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时在大臣的建议下开始在宗室中选择养子的,我想他当时肯定不会高兴,因为他年约25岁,正是生育的大好年华,却被逼着去收养子。那么,宋仁宗是如何选中赵曙的呢?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3)

赵曙小时候

  我想宋仁宗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

  1.宋仁宗没有兄弟,只能从他父亲宋真宗的兄弟中找一脉继承皇位。宋真宗排行第三,老大赵元佐因疯被废,虽后被恢复爵位,但选择他的后代显然不符礼法。赵元僖早逝,没有后代。所以宋仁宗按顺序选择了老四赵元份这一脉。

  2.能被宋仁宗选中的孩子年纪一定要小,能接入宫中抚养,便于接受皇储教育。宋仁宗个人与赵元份的次子赵允让感情较好,正好赵允让第13子赵忠实年(即赵曙)约3岁,年纪正合适。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4)

韩琦

  所以,赵曙就这么被选中,并被接入宫中抚养。从赵曙被接入宫的那时起,赵曙作为宋仁宗养子的身份就确定下来。其实赵曙入宫的时间只有4年,后因宋仁宗有儿子出生,赵曙则被接出宫外,即便如此,赵曙作为宋仁宗养子的身份却不会改变。

  那么,宋仁宗还有其他养子吗?各种史料均未记载宋仁宗还有其他养子,但在嘉祐三年(1058年)韩琦上谏立储时,宋仁宗曾对韩琦讲:“宫中曾收养两个养子,小的那个不怎么聪明,大的那个可以。”韩琦就问大的那个的名字,宋仁宗说大的那个正是赵曙。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5)

文彦博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会司马光、吕诲皆有请,琦进读二疏,未及有所启,帝遽曰:“朕有意久矣,谁可者?”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择。”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以宗实告。宗实,英宗旧名也。琦等遂力赞之,议乃定。

  不过,这里面却让人觉得有疑点。宋仁宗收了几个养子,韩琦作为宰相,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况且这还涉及到皇位的继承问题。所以,我认为宋仁宗和韩琦的这番对话可能是宋仁宗对韩琦的一番试探,韩琦也只是在假装糊涂。事实是,宋仁宗只有赵曙一个养子,韩琦心中清楚得很。

  为什么宋仁宗不多收几个养子,以便更好地做出选择呢?我认为宋仁宗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6)

曹皇后

  1.宋仁宗心中不希望收那么多养子,而是希望自己能生儿子,宋仁宗直到嘉祐三年(1058年)都没有放弃生儿子的希望。只是那年后宫董淑妃有身孕,生下的是衮国公主。那时宋仁宗已48岁,才断绝生儿子的希望,且宋仁宗已有病在身,此时如再收养子,在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2.多收养子容易导致出现皇储之争。宋仁宗只有赵曙一个养子,赵曙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如有多个养子,则各养子之间肯定会竞争皇储,朝中大臣也会站队结党,甚至会重现历史上那些因皇储之争而流血的场面,这不是宋仁宗希望看到的。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7)

福康公主

  3.赵曙作为宋仁宗养子和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已经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承认,很多历史史料均可以说明这点。例如《宋史》记载韩琦、欧阳修等进谏立太子时,得知宋仁宗选择的是赵曙,则“琦等遂力赞之,议乃定”。赵曙继位之后,曾对文彦博谈起当年文彦博曾支持他当太子之事,曾说“朕之立,卿之力也。”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曾大病,昏迷不醒。当时任宰相的文彦博、富弼、刘沆三人住在大庆殿,文彦博、富弼曾与曹皇后秘密协商写下遗诏,一旦宋仁宗驾崩,则扶持赵曙为帝。宋仁宗病有好转后,对此事肯定是知情的,毕竟连诏书都已经拟好,不可能瞒过宋仁宗。这让宋仁宗明白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坐镇后宫的曹皇后,都认为赵曙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宋仁宗对此事只字不提,也表明宋仁宗认为文彦博、富弼、刘沆与曹皇后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显然宋仁宗也认为他无子,驾崩之后理应由赵曙继位。文彦博和富弼的做法也让宋仁宗明白,就算他不立太子,他驾崩之后,朝中群臣照样能扶持赵曙为帝。那么,对于宋仁宗来讲,立不立太子并不是一件迫切的事情。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8)

包拯与宋仁宗

王巩《闻见近录》:至和间,仁宗寝疾。时相富文忠密通意光献立后,而慈圣意在英宗,传道内胆外者,张茂则也。而伺察英宗起居状者,王广渊也,蔡抗也。事垂成,语文潞公。潞公为首相,与富公议协,密谕王文忠为诏草,常怀之以待非常。

  综所上述,赵曙能够顺利继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的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早早就确立下来,并得到朝中群臣的承认。宋仁宗在这事上的想法也是坚定不移:如果他没有儿子,则由赵曙继位。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9)

包拯

  当面对群臣的劝谏时,宋仁宗其实早已打定主意,却曾故意出言试探韩琦和包拯,即询问他们支持立谁。其目的可能担心立赵曙为太子后,日后他再生下儿子,也不可能轻易废掉赵曙,到时才会真的爆发皇储之争。韩琦是个聪明人,直接假装糊涂,当宋仁宗自己说出赵曙时,韩琦则称赞宋仁宗。包拯一心为公,直接怼回宋仁宗:“我请求早立太子只为江山社稷着想,皇上问我要立谁,这是怀疑我啊,我都快70岁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啊!”宋仁宗听到包拯的回答,历史记载当时他的心情是高兴。韩琦和包拯的答案让宋仁宗明白:他一旦生下儿子,包拯一定会支持他儿子,韩琦却有可能仍然支持赵曙。

宋仁宗多少岁继位(养子赵曙却能顺利继位)(10)

范仲淹和韩琦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可惜宋仁宗最终仍然没能生出儿子,最后只能立赵曙为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