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辉作为一个演员,是最典型的大器晚成代名词。早些年一直在王晶的赌片和杜琪峰的犯罪片中饰演配角,直到2008年,41岁的他通过《证人》这部影片拿到了香港金像/台湾金马的双料影帝,后来就是各种奖项提名的常客了。

张家辉在电影唱的什么歌(八九点钟的张家辉和日渐黄昏的金像奖)(1)

所谓“演而优则导”,在表演上开了窍的张家辉2013年做起了导演,开始拍摄处女座《盂兰神功》,一部鬼片。

在“香港电影已死”的大环境下,本港新导演拍摄纯粹的港片,想出头是很难的。我想这应该是张导选择容易以小博大的鬼片的主要原因。

《盂兰神功》2014年上映,质量很差。影片展示了很多极具香港特色的文化符号,也堆砌了很多以往香港鬼片的恐怖元素,但所有这些都是游离在一个稀烂稀烂的故事之外的。可以说,除了真的有鬼之外,基本就是国产鬼片的水平。

2015年底,张家辉导演的第二部鬼片《陀地驱魔人》在香港上映。在前几天的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本片获得了最佳男主男佩/新演员/新导演/音响效果/视觉效果六项提名,很遗憾,最终颗粒无收。

因为真的有鬼,影片也没有任何在内地院线上映的希望,金像奖结束没几天,资源就出来了。

看罢,感觉就是演员张家辉大器晚成,导演张家辉看来也的早不了。

实事求是的说,第二部影片在导演功力上有进步,但是进步实在是很小很小。

张家辉在电影唱的什么歌(八九点钟的张家辉和日渐黄昏的金像奖)(2)

影片中张家辉饰演的角色是个有阴阳眼的现代驱魔人,换作我们的话语体系,就是捉鬼的,差不多就是黄金时代香港僵尸片中林正英的身份。

故事一上来还是有点吸引人的,通过展示职业驱魔人的工作来试图构建一个鬼的世界,有那么一点点温子仁《招魂》的感觉。虽然因为导演功力的欠缺和成本的限制,无论在叙事上还是制作上,都有明显的粗糙感,但新导演嘛,首先压根就没指望真的能接近温子仁《招魂》的水平,甚至也也没指望能有麦浚龙《僵尸》的水平。但是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就急转直下,故事走向和画风都彻底变了。《招魂》变成了《人鬼情未了》,驱魔人斗恶鬼变成了跟女鬼你侬我侬。影片在叙事节奏上问题也很大,太多毫无用处的情节让影片看上去又散又慢又乱,主线故事的不清晰和错乱的时间顺序也明显超出了导演的掌控能力。

其实说到底,还是作为一个新导演的张家辉没有足够的拼贴组合再创造的能力。跟处女座《盂兰神功》一样,《陀地驱魔人》中能看到很多其他恐怖片的影子(恶鬼的外形设定很像《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但依然没有融入一个工整的完整的故事中。

关于类似的拼贴组合再创造的影片,麦浚龙的《僵尸》和陈思成的《唐人街探案》都是成功的案例。《僵尸》中关于传统香港僵尸片和日本恐怖片的拼贴组合,《唐人街探案》中关于香港动作喜剧片的拼贴组合。这两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也还是那个,故事讲得基本工整和完整。

《陀地驱魔人》在金像奖上获6项提名但颗粒无收,真的是感慨万千。

当然,感慨并不是为了这部影片,颗粒无收实施正常,这部影片的确是没有获得任何一个奖项的实力。感慨的是这种水平的影片居然都能获得6项提名,当下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可选择的影片实在是没几部啊。

香港电影已死,绝大多数本港电影人北上,金像奖坚持提名影片必须是“香港电影”,这些都让这个曾经代表亚洲电影最高水平的奖项走入了很尴尬的甚至是一个死胡同的境地,出现今年这种很撕裂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香港电影金像奖日渐黄昏,几乎看不到希望。

香港导演张家辉刚刚起步,依然要寄予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