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玮)11月27日,“演化-公共的未来”、“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双展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拉开帷幕。邬建安在现场表示,人类物种渴望交流,渴望沟通,当下的世界有太多荒诞和不安,但我们内心有一种相信和乐观,此次展览的艺术作品,核心的东西就是表达与分享,希望能够让观众在观展后,通过自己的创作感知自我、感知生命。

“演化-公共的未来”:实体文化艺术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双重维度出发

“演化-公共的未来”邀请国内外在公共艺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和时下对网络公共空间具有探索性的青年艺术家及艺术小组,其中包括贾樟柯、葛宇路等,从实体文化艺术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双重维度出发,呈现一系列讨论公共边界、视觉权力、虚拟身份等前沿议题的艺术作品。其中,宋冬的作品《一刻》将空间的六面布满镜子,其中放置一艘四分之一的船,由于镜子的反射,被反射成一整艘船,并且在不断反射中,如同很多船在水底空间。这是一个同舟共济的空间,是实与虚共融的空间,在展览现场也汇集了颇高人气。

青年艺术100微个展(演化-公共的未来)(1)

宋冬,《一刻》,202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现场图,致谢佩斯画廊

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人们从现实的公共空间领域剥离出来进入隔离生活的状态。在这样的全球局势下,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机构未能幸免进入到停摆时期。“演化-公共的未来”从展览主题的设置到展览作品的选择都围绕“公共”展开。展览既包含了以往对于公共艺术的常规认知,也包含了近年来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艺术形式,而且将公共艺术的探讨延伸到互联网公共空间。在疫情期间现实公共空间陷入停摆时虚拟的互联网公共空间极其活跃:直播、虚拟现实、线上办公、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公共空间在疫情期间被大大地使用和拓宽了。

《沙丘》:一次发生在未来的考古

起伏的沙丘,炫黑的隧洞,巨幅的镜面,此起彼伏的主光源以及象征着大海的水体装置,“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在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组成了饱含奇幻与神秘的能量场。在超越时空、突破边界的场域中,陈列着邬建安的几组大型作品,从始于铅笔线描转向牛皮雕刻的代表性作品《九重天》,到运用黄铜镂刻语言对剪纸作品进行“再创造”的《白日梦的森林》;从“跨界”艺术实验——由10件仿真动物标本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征兆》,到映照人与自然关系的《人造物》和《兽笔》;从用象征的句法扎起文化基因“巨人”的《大身体》,到以营造空间和环境的方式将近四百个单体作品组成巨型矩阵的《素色的面孔》。邬建安创作中对新旧交融、图像转绎和材料衍化的探索,以空间序列为线索徐徐展开。

青年艺术100微个展(演化-公共的未来)(2)

“邬建安 个展:是海,是沙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现场图,2021 © 王子耕 - Pills Architects

《沙丘》整个展览像是一次发生在未来的考古,展览突破常规的光照、质地、陈设,旨在激发每个观者感知的张力,营造一方观察、冥想、沉思的独立之所:“整个空间就像是旅行中陌生的无人之处,科幻小说中最孤独的星球。人需要独立的空间,冥想的空间,独处的时刻。”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