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一个狼子野心的国际组织。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1)

1997年7月8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市政议会大厦举行,是六国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讨价还价,确定邀请波兰、匈牙利及捷克同北约开始就入盟问题进行谈判,并最终使三国能在1999年4月即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

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的决定,标志着北约酝酿了3年多的东扩计划正式启动,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安全格局也从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而北约之所以急于东扩,根本原因在于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结束后,东欧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而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直系继承者,依然有着庞大的国土面积和恐怖的核武器,因此为了遏制俄罗斯,北约开始在东进问题上蠢蠢欲动。

面对北约一路向东并不断压缩俄罗斯在东欧战略回旋空间的背景下,俄罗斯叶利钦政府同北约进行了前后共6轮历时4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并最终在1997年5月17日在巴黎同北约16国首脑及北约秘书长正式签署了《俄罗斯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的基本文件》。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2)

因为苏联解体后元气大伤的俄罗斯根本无力阻止北约的东扩,因此这份基本文件作为双方妥协的产物,虽然让俄罗斯人知道了北约不在。新加入的东欧国家国土上部署战术核武器和修建军事设施,但却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大开绿灯,从此北约的东扩一发不可收拾。

1999年3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正式加入北约;2004年3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国成为北约新成员;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

在经过前后三轮东扩后,北约成员国扩大到28个,是真正的兵强马壮,俄罗斯在东欧的战略回旋空间则不断被压缩。

面对一边倒的优势,北约并未对俄罗斯网开一面,反而变本加厉,将触手伸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后因先后爆发的南奥塞梯事件和乌克兰政治内乱而搁浅。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3)

对于俄罗斯而言,北约咄咄逼人的东扩早已突破了俄罗斯的底线,是对俄罗斯国土安全的严重威胁。因此俄罗斯一再强调,北约应该退回到1997年俄罗斯与北约签署基本文件时的状态,毕竟作为一个所谓的防御性组织,北约干的竟是些煽风点火的挑事勾当。俄罗斯认为,如果北约还知道要点儿脸,就识相地回到1997年的起点。

面对俄罗斯的反对,北约一再表示自己根本不要脸,并不失时机地鼓动其它还未“上车”的东欧国家尽快做出选择。

于是在北约的“号召”下,作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典和芬兰也决心“弃暗投明”,坚决要求加入北约的大军。而在经过土耳其的搅局自己美国的“艰难斡旋”后,土耳其翻脸如翻书,主动扫清了两国加盟的障碍,随后北约正式对两国发出邀请,两国上车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样的消息无异于亿万富翁去垃圾桶捡吃的。毕竟地球人都知道,包括瑞典和芬兰在内的7个永久中立国,虽然没有把“永久中立”几个字刻在脸上,但却早已获得了国际社会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广泛承认。这意味着只有它们安分守己,就不会成为大国博弈的阵地和炮灰。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4)

但它们却主动放弃了左右逢源的幸福生活,坚决与北约一条道走到黑,怎么看都感觉不可思议。

而两国和北约的越走越近,也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恶劣后果,尤其是重现了1939年的紧张对峙局面。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秘密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随后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出兵波兰东部,将波兰第4次瓜分。

瓜分波兰后,纳粹德国挥师向西横扫西欧,为进攻苏联消除后顾之忧。而苏联为应对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在占领波兰东部后,于1939年11月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后得到了大片芬兰土地,大大扩展了列宁格勒的战略纵深。

随后苏联红军在1940年3月开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随后强行将三国并入苏联版图;6月,苏联又从罗马尼亚手中强取比萨拉比亚,最终将国土平均向西推进300~400公里,构建了规模庞大的“巴普洛夫防线”。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5)

而今,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罗马尼亚纷纷成为北约成员,俄罗斯再度回到了那个剑拔弩张的时代。只是,局势同样一触即发,但俄罗斯却不复苏联时代的咄咄逼人,只能在北约的不断东扩中疲于奔命。

在东欧仅剩下白俄罗斯,乌克兰又乌烟瘴气的情况下,无路可退的俄罗斯必然要奋起反击。那么,在俄罗斯的猛烈反击下,北约会元气大伤进而分崩离析,重蹈1991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消亡的覆辙吗?静夜史认为有可能,可能性为0.0000001%。

这似乎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虽然芬兰和瑞典加盟后,北约东扩已经在事实上走到了尽头,但北约的使命还远未完成。

作为冷战时代的产物,北约之所以在冷战结束后没有随风而去,而是越活越精神,根本原因在于北约的领袖美国还很威风,而且北约的使命中,除了对抗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更有挟制西欧各国的考虑。

说白了,北约不仅是美国刺向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刃,更是套在西欧各国脖子上的沉重枷锁。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6)

虽然经过冷战的你死我活,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烟消云散,但俄罗斯依然是西方国家胆战心惊的心腹大患。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统驭西欧各国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

对于美国而言,欧洲作为大航海时代以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更是美国登峰造极的踏板。所以从美国大国崛起以来,始终在为入主欧洲并称霸世界而努力。通过一战的投机和二战的谋篇布局,美国成功地将西欧各国踩在脚底,实现了从暴发户到人上人的戏剧性蜕变。

在美国看来,虽然西欧各国早已一夜回到解放前,且在美国和苏联的努力下,第三世界纷纷独立,失去殖民地的西欧各国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但西欧作为美国在大西洋彼岸的阵地,是美国对抗俄罗斯的重要支撑。

所以北约的成立,首先就是挟制西欧各国,然后形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合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兴亡盛衰影响着北约的生死,西欧各国更决定了北约的历史走向。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7)

为对抗美国的控制,西欧各国从德法和解开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一体化,并在冷战结束后追随北约不断东扩,最终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整合。

但从1947年“马歇尔计划”开始,西欧各国已经被迫纳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根本没有真正的经济主权,想要有所作为只能求助外援。所以默克尔时代,德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度和谐,并让美国上了很多火。

所以,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明目张胆的挑衅,目的就是逼迫欧盟站队,也就是唯美国马首是瞻。

事实上早在1999年,北约就通过轰炸南联盟,让横空出世不久的欧元遭遇寒冬,乌克兰危机更是让欧盟痛不欲生,可以说美国完全掌握了欧盟的命运。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8)

于是,朔尔茨时代的德国也基本和俄罗斯反目成仇了。而且因为俄罗斯的愤怒,尤其是俄乌交兵带来的震动,让作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典和芬兰都作出了和北约沆瀣一气的决定。

和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以及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一样,瑞典和芬兰之所以想要紧步后尘,除了当下惧怕成为下一个乌克兰,更重要的是不堪回首的历史原因。

当年的沙俄帝国为融入欧洲,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但被蒙古统治的往事以及东正教立国的跑偏,让俄罗斯始终是西欧各国眼中的“白皮鞑靼人”。在融入无望的情况下,俄罗斯选择打入欧洲,并不断谋求将东欧各国收入囊中。

而俄罗斯虽然体量大,但依然钟情于“赌国运”,致使俄罗斯的西部疆土大张大合、伸缩剧烈,东欧各国也惨遭东西方势力拉锯之苦。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9)

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它们一心要和俄罗斯划清界限。虽然不敢保证关键时刻美国两肋插刀,但坚信“打狗还要看主人”,自己的选择很英明。

可以说,因为美国作为北约的核心依然生龙活虎,因此北约依然相当精神。因为控制西欧的需求还很旺盛,北约更没有理由主动去世。

当前的北约,在瑞典和芬兰跃跃欲试的情况下,最可怕的后果就是俄罗斯的雷霆之怒,毕竟俄罗斯说干就干的性格,开辟第二战场也未可知。

而且从俄乌对抗的过程来看,虽然没有雷霆出击的杀伐果断,让瑞典和芬兰有了不拿俄罗斯当大国的侥幸。但因为战争越打越富,俄罗斯并不介意让北约疲于奔命。

另外,因为核武器的恐怖制衡,第三次世界大战基本无从打起,所以北约也没有覆灭的可能性。但美国和欧洲毕竟不一心,在俄罗斯怒而反击的情况下,也许北约还在,美国还在,但那些心存侥幸的东欧乃至西欧各国可能不会那么侥幸。

北约为何放缓接纳芬兰和瑞典(北约的尽头是北欧)(10)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