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一座城市同样如此。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看来,“上海”这两个字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视作一个动词,它本身就代表了上海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一种从骨子里迸发的、不断向目标奋发的力量。以下是他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我这几年在上海待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写了几本书。2018年写了一本《浦东史诗》,讲的是浦东改革开放;去年写了《革命者》,今年7月已出版。疫情期间,我滞留在上海,写了《第一时间》和《上海表情》。因为写了这几本书,所以我对上海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比如今天的上海人如何来理解上海,我认为非常重要。我有一个可能并不准确的感觉,上海人往往觉得对自己是挺了解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为一个作家,我在了解这座城市、书写这座城市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观察和心得,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上海精神的昨天和今天”。
上海精神的昨天和今天有何不同?
2003年的时候,上海市动员了很多专家,对上海城市精神做了总结,即: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后来又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四句话我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很有道理。2014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一个“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主要是寄语上合组织成员国的相互间关系。
精神,基于文化,但又高于文化,它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精华。那么,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在昨天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从上海开埠到1949年,这段时间的上海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状态?作为沿海的新兴城市,除了“海纳百川”,我认为上海还具有一种探险精神。我查了一下自己的祖先,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大概在一八四几年的时候,沿着苏州河来到了上海。那段时间上海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城市的规模。应该说,我们的祖先对上海就是一种探险,看到这片新沙滩地,既害怕它,又慢慢想接近它。我爷爷告诉我,他的爷爷三兄弟做船工生意,他们从苏州河划了木船,慢慢地来到上海。当时这个地方已经有很多码头了,他们没地方去,就到了浦东陆家嘴一带,与另一位贺姓苏州财主一起建了一个“和氏码头”(何氏与贺氏取其中心意思)。到我爷爷的父亲那一辈时,这边已经开始出现洋人。那段时间的上海,什么人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江南文化跟海派文化发生融合,形成了一种探险和码头的精神。
人们一直说,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什么是窗口?就是外来之风最先进来的地方。上海开埠是被迫的,当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处在非常低潮的阶段。现在从上海好多建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留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痕迹。也是在那段时间,西方文明的某些东西融入了上海,形成上海海派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在上海依然有所体现。因此,我们不要把时代和城市分割开来,一个城市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融合、丰盈而成的,留存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印记。这种“基因”变异,是多数沿海城市的文化特性,上海也不例外。
中共为何选择在上海建党?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自豪的一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党的一大为什么不在北京、广州召开?我有一个思考,大家听听看对不对。我发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必须放在上海,广州和北京都不合适,为什么呢?北京城的地理特点不太适合从事革命的“地下工作”,无论是气势恢宏的故宫,还是四四方方的大四合院,封建皇家形成的那种管理体制和形式,极不利于力量弱小的革命者从事地下工作。相反,上海那些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细密交错的弄堂和叠叠而起的小阁楼,正好为革命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掩护。那为什么不放在广州呢?按理说,广州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当时国共合作的革命中心,基础应该非常不错。但是我想了一下,广州那个地方也不合适,它最强大的革命力量,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不能在另外一个党的心脏地方搞革命,所以最后的结果就选择了上海。
但是,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诞生在上海,最根本的还是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有关。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已经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三教九流的文化都在这个地方汇聚。因为三教九流,所以海纳百川,什么人都有。很多先进知识分子也被吸引到这里,当年翻译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陈望道在上海,陈独秀、鲁迅也在上海。因此,在那个时候进行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酝酿,上海是最合适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的角度来看,都有它的道理。
上海精神除了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成就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真理之路的实践,这一点以前我们说得不多。我们研究党史和革命史,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的路线从秋收起义的湘赣边界、井冈山,一直到延安、西柏坡和北京,常常绕过了上海。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革命实践恰恰就是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进行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对城市武装斗争的实践,也不可能有后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事实上,正是在上海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武装斗争,复而遭遇失败的惨痛教训,为后来找寻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进行的武装斗争的实践是认识不够的。上海三次武装斗争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上海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对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点我认为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常常讲,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而上海精神中的包容性、接纳性,正是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在这个地方付诸实践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在写作《革命者》的过程中,也让我对上海人有了再认识。城市斗争的残酷更甚于农村,枪炮来了没有地方躲,没有地方跑,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段也极其残酷。上海人绝不是软绵绵的,上海人的骨子里是坚硬和坚强的,他们目标清晰、信念坚定,认准方向和道路,在心头就笃定下来了,不会轻易改变。这样的信仰和意志,在浦东开发建设中同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我的《浦东史诗》里有这方面的精彩叙述。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革命熔炉、革命中心,与这片土地上的人密不可分。在这片土地获得革命者身份的,或者是上海本地人,或者汇集到上海,或者从上海走向全国,而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上海的精神品格。
上海为中国的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土地改造完成后,怎么进行城市的工业、资本家、资产阶级的改造?中国共产党选择将这场改造的中心放在上海,因为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工业城市。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上海精神、上海实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是农业国家,改造农村大家都有经验,因此土地革命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对于城市改造,我们是没有经验的,而上海成功了。当年那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如何管理城市,后来很多大资本家愿意跟着共产党走,成为社会主义的贡献者和建设者。上海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在中国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的转变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也为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标杆。
提起改革开放,我们都会想到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深圳的城市建设。其实改革开放后,上海是内地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土地批租的城市,第一座与外资合作建成的高楼就在上海黄浦区。上海现在最高的建筑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第二高的是环球金融中心,第三高的是金茂大厦,每一栋大楼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子。当年上海要开发浦东,但是老上海这边的建设压力太大,没有钱,怎么办?当时想了一个办法:当天早上先由财政部门向浦东开发办开出一张“空头支票”,浦东开发公司再拿着这张财政部门的支票到土地部门交上开发区划定的开发土地的评估费用。而开发公司拿到土地部门的评估作出的文件后,就立即转头到土地交易市场挂牌换取开发土地预支支票,这时的开发公司所获得的支票金额肯定远高于早上财政部门开出的支票金额。至此,当天下班前,浦东几家开发公司必须以火箭般的速度,填上早上所获得同样金额的支票,及时送回市财政部门……如此空转一天,市财政局其实从账面上看一分不少,而浦东开发公司各家则已经在账面上有了实实在在的一大笔钱了,这叫作“财政资金空转,土地批租实转”。
土地交易办完了以后,当时浦东新区管委会的人就跟香港的老板说,你看我现在有钱了,这一块地现在归我了,土地证也有了。香港老板一看所有的材料都行了,又交了几个亿的“预付金”,这样一下子浦东开发者就有钱了,可以启动开发了——由此可见改革之艰难。从领导者、决策者,到建设者和普通老百姓,上海人在自己的家园之上,将自己的汗水、心血奉献给这片土地,建设和发展浦东,组成了整个浦东开发过程中史诗般的历史画卷。所以说,上海精神还成就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
上海精神是骨子里冒出来的一种敢拼的力量和昂扬的气度
如果说,上海精神的昨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年代凝聚和铸造的革命初心,成就了党的诞生。那么,上海精神的今天,则助力了新时代奋进开拓的新征程,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与经验,成就了中国锐意进取的创业史诗,推动中国走向强盛。
今天的上海精神的特质,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来解读和概括:高贵。高贵在哪里?其一,我们的城市建设吸收了纽约、巴黎、伦敦等世界一流城市的优点,并且还在继续前进,难道这不值得骄傲吗?其二,中国人民是特别聪明和勤劳的人民。有西方人说,我们不怕中国强大,就怕中国晚上12:00的时候还到处车水马龙、灯光闪烁,人们还在忙碌地工作。中国人这一点是了不起的,从我自己身上、从我的家人身上、从上海朋友身上,我都能看到属于中国人的踏实、勤劳的品质。其三,上海现在建设得这么好,它的高贵之处,还在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远的理想和对人民城市负责的使命感,这是上海精神的根本。我们从来不满足于自己曾经达成的伟大成就,永远在不断地向高峰迈进。我们建设城市的宗旨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康,这是上海城市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品质。
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在《浦东史诗》那本书中,对上海做了一个创造性的解读。我认为当年我们的祖先认识这片土地的时候,“上海”就是一个动词,后来才慢慢形成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名字。“上海”作为一个动词,对今天的每一个上海人都具有极大的意义,上海的精神是骨子里冒出来的一种力量、一种拼劲,而且这种“拼”一定是要赢的——我们不断地向未来的方向前进,我们不断地往我们向往的方向看齐,我们永远朝着梦想的目标进发,我们始终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上海”两个字的意义,它是动词,代表着上海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因为这样,上海才有可能不断向前发展。
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人民城市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城市,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上海精神实质上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如何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就是要追求刚才提到的这两个字:高贵。这里所说的“高贵”有很丰富的内涵,它是人自身修养的理想境界,是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的境界,是财富达到一定高度的境界,也是我们的精神臻于完美的境界。我认为,高贵可以是上海打造的一种特别的品质,我想用这两个字来勉励我们上海继续往前走。从21世纪开始到未来的100年,上海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值得全世界学习的高贵的城市。
高贵包含的第一种品质,是对于不同文化和事物的包容和大度。第二种品质,是城市和它的居民的文明程度,近些年来上海人民在穿着、谈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质都在提高,这点我认为也非常重要。第三种品质,是自上而下的自觉意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上海非常有序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很好地应对了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它体现出的上海人的高贵品质是什么?是面对突发事件镇定、及时的反应,是正确的判断力、实践力和执行力,这就是高贵的一种表现。疫情初期,上海迅速做出决定,将位于金山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集中收治定点医院;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后,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如何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上海市委市政府进行了科学布局、精准防控,向虹桥机场、浦东机场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前前后后几十万人在守护着各个大门。同时,多部门协同配合,全力保障从机场口岸到隔离酒店、救治医院防控的无缝衔接,做好全程闭环管理。在疫情中,上海人民用自己的精气神,垒筑起一道道严丝合缝、比肩联袂的钢铁长城。
上海精神特质中的高贵,还体现在不断提升的城市治理能力上。中国有14亿人口,上海一个城市就有2400多万人,这么一个超大型城市要管理得好非常不容易。近些年来,上海致力于以绣花般的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运行更顺畅、更高效、更可持续。同时,我们一旦遇到了问题,这个城市有人给我们提供保护,这种保护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市委市政府,来自各级各类组织,这在美国不可能有,欧洲也不可能有,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上海精神,在我看来,它是中国精神的缩影,体现了中国智慧、中国风采、中国力量。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四句话的基础上,我认为上海精神还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和发展。我期待着上海市政府和相关专家,对上海精神做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和总结,这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整理人:周丹旎)
【思想者小传】
何建明,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院院长、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获鲁迅文学奖、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革命者》《浦东史诗》《第一时间》《上海表情》《时代大决战》《那山,那水》《爆炸现场》《国家》《南京大屠杀》《忠诚与背叛》等。(作者照片由上海图书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何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