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接到一个电话,是张同学的爸爸打来的,说孩子离家出走了,找不到了,希望老师帮忙问问孩子的同学,看能不能问出一些线索。
周老师赶紧布置,后来在一位同学那里得知,张同学可能在环湖公园的一个凉亭里过夜,因为她之前跟同学抱怨的时候谈过这个想法。周老师依据线索找到了张同学,问她原因,她说:妈妈生了个弟弟,爸爸不喜欢我了。
1)
张同学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她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生母因病去世,爸爸独自带了她四年。六年级下学期,爸爸结识了一位女性,并组建了一个新家庭。
刚开始的一年时间,大家相安无事,爸爸和新妈妈对张同学都很关心。不过,在新妈妈怀孕之后,爸爸对她的关注就少了一些。特别是当弟弟出生,爸爸和新妈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宝宝身上,对她的关注更少了。
原本活泼的张同学,经过初一升初二的暑假,变得沉默寡言,很少跟同学开玩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到了初二下学期,张同学更加内向,且情绪也比较容易波动。
一个月前,周老师专门就张同学的情况与她父亲沟通过,父亲承认弟弟出生后自己放在女儿身上的心思少了,但他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要养两个孩子,要做的事比以前多了许多,而且儿子又很小,需要更多的照顾;他甚至有点埋怨女儿,觉得女儿这么大了,却一点也不懂事。最后她父亲表态会好好跟女儿聊一下。
可是大家都没有想到,极端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张同学离家出走,表面上看是任性,是与父亲斗气,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想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如果她的父亲能感受到,并愿意做出积极的回应,事情应该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她的父亲继续把问题高高挂起,回避不解决,事情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2)
夫妻离异或者夫妻双方有一方离世,然后组建了新家庭,这在现实中很常见。当新家庭有了新宝宝,来自原家庭的孩子,可能会被冷落。
客观地讲,人的关注度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而且,人的本性就是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投放在较小的孩子身上,大孩子得到的关注度减少了,难免会有情绪。如果是原生家庭,家里诞生一个小生命,大孩子就算对自己关注度下降有所不满,但总体是接受的,也不会有大的情绪波动;可是如果是新家庭,麻烦就比较大了,因为孩子与后来的爸爸或妈妈在心理上本身就有隔阂,新出生的宝宝又把原本只属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夺走”,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随时会爆发。
所以,组建新家庭,一定不要疏忽孩子的感受。即便有新生命诞生,也要尽量对大孩子保持原有的关注度,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尽量平均。与此同时,父母要经常性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弥合大孩子与新家庭的心理隔阂。
这些事做起来费时费力,且效果时好时坏,但作为父母,必须往这个方向努力,否则发生家庭悲剧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大。
3)
孩子离家出走,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方面的原因,家长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想尽办法阻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首先,努力营造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围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些家长过于相信所谓的“命”,认为“什么孩子什么命”,他们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觉得孩子身上的问题需要孩子自行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别人再怎么帮忙都没用。这样的家长,要么是懒,要么是蠢。
成人尚且需要好的工作环境,未成年的孩子怎么可能不要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无论家庭发生什么样的变故,父母都要尽力为孩子营造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正常的轨道上前行。
其次,科学引导,适当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其中有自己造成的,也有别人造成的。抗压能力弱的人,面对“不如意”,会缴械投降、沉沦堕落;抗压能力强的人,把人生中的一个个“不如意”,当成一次次小磨练,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几乎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孩子,大多内心比较脆弱,需要家长在与孩子日常交流过程中慢慢锻炼孩子的气质和内涵,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内外兼修、自信阳光的青少年。
不管怎么说,只要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的苗头,家长就要及时介入,如果自认为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就马上与孩子的老师或其他专业人士联系,寻求帮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今日话题:你有什么教育孩子的“小技巧”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轶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