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如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讲解(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九章)(1)

“昔之得一者”,所谓“一”者,即前文反复言及的“道”,“得一”即“得道”。说白了,“一”在这里也是“道”的一个代称,这里的“一”与佛家讲的“不二”同义,佛家经常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

“一”,代表的是最原始、最初的意思,就像伏羲一画开天,万事万物都归其一而生,“归一”就是“归道”,就是回归到自然状态,就如前文老子所述“道法自然”。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文从字顺,这些话意思很容易理解。本段话,主要讲了“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换句话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就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后果。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如碌碌如玉,珞珞如石”,这段话又从“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推及延伸到人,也就是说人应该如何来遵循道,按照道的妙用来做。

“孤、寡、不谷”对人来说都是非常悲惨的、非常厌恶的情况,但是帝王却用来自称,正说明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诫众人,要从“道”的原则出发,踏踏实实遵循“道”的效用。

老子的学说,后来成为了帝王学,也就是后人常讲的“黄老之术”,特别是汉朝以及汉朝之前的朝代都遵循黄老之术治理国家。虽然汉朝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黄老之术依然在统治者内部盛行,也就才有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之说。作为普通人,学习老子的学说,在为人处世修道方面也会有很大的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