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比较差,加上常年战争,所以当时的人死亡率非常高,平均寿命甚至都不及如今的一半;而在乱世,死亡率就更高了,而三国时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而这里要说的,就是三国时期不幸早逝的八大谋士。

TOP、8 马谡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1)

马谡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因而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

不过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在平南中叛乱时,诸葛亮用马谡的计谋,从此南中不再为患;可惜在街亭一战时,被名将张郃所败,最终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TOP、7 马良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2)

马家是荆州的大士族,而在马良这一代时共有兄弟五人,这五兄弟都非常有才华,因而被称之为“马家五常”,而在“马家五常”的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白眉最良”;这个“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马良了。这马良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征辟马良为州从事;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友善,曾奉命出使东吴,受到孙权恭敬接待。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公元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遇害身亡;要知道,连诸葛亮都非常认可的人,能力可想而知了,却在36岁时就被杀了,当真是可惜了。

TOP、6 杨修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3)

杨修出自弘农杨家,杨家在东汉末年算是顶级大族之一,他的父亲杨彪官至太尉,母亲是袁氏后人(袁绍那个家族);《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见杨家的权势如何了。而杨修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

在《世说新语·捷悟篇》中曾记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最终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可见杨修早就知道自己难免一死,这就有点奇怪了,杨修真的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小聪明无大智慧?或许他助曹植,只是为了保命呢?

TOP、5 鲁肃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4)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而且还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所以绝对不是影视剧中那般柔弱形象);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公元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虽然提出“三足鼎立”的是诸葛亮,但真正实现“三足鼎立”的,却是鲁肃;因为当时的诸葛亮,或者刘备没有这个实力。

TOP、4 庞统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5)

(还是老版庞统看着顺眼)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但是在庞统二十岁的时候,和荆州名士司马徽一番交谈后,其见识和才能让司马徽大为惊叹,并说“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后襄阳名士庞德公评点荆襄士人时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

庞统起初跟随的是周瑜,但在周瑜死后,庞统不受孙权重视,便在鲁肃的推荐下,投奔了刘备;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而且在刘备有心入蜀时,庞统为刘备献了三策,可见庞统的军事素养应该是高于刘备的。但后来在雒城围攻战时,率众攻城却被飞箭射中而亡。

TOP、3 法正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6)

法正是名士法真之孙,后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导致法正的才能一直得不到施展,因而非常苦恼;后与张松密谋献蜀地与明主,但张松在曹操处受辱后,便断了念想;后张松推荐法正出使荆州,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虽然张松早死,但法正尚存;在刘备围成都时,法正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刘备对法正的信任程度,还在诸葛亮之上,可惜也早死了。

TOP、2 郭嘉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7)

(老版郭嘉感觉很睿智)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在郭嘉21岁时,北行去见袁绍,但见到袁绍部下后,对袁绍很失望,觉得袁绍不是一个成大事之人,于是离开了袁绍,继续隐居。

直到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两人相谈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郭嘉成了曹操最重要的谋士,曹操对其几乎言听计从,而郭嘉之算,也是从未失败;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对于郭嘉也可以这么说,虽然郭嘉看似没出什么计谋,但对曹操的帮助却是众谋士之首。

TOP、1 戏志才

三国时期郭嘉是哪国重要谋士(细数三国早逝的8大谋士)(8)

戏志才,才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荀彧应该和诸葛亮一样,算是政臣),也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平民出生,但为人多谋略,曹操十分器重,被称为有“负俗之讥”。陈寿《三国志》记载: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

虽然关于戏志才的生平记载寥寥无几,所以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戏志才究竟做过什么,但是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来,至少在荀彧心中,戏志才的能力应该还在郭嘉之上,否则同为好友,为何荀彧要先推荐戏志才给曹操?也可以理解为,戏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