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并出台37项举措,推动深化体教融合。在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之下,校园的体育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为此选取了几所沈阳的学校作为样本进行深入采访,今天我们走进的是东北大学。

辽宁日报记者李翔、黄岩摄。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1)

结束部分测心率,监测学生体质。


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上,三十余名大二学生正在上一堂轮滑课。在正式穿上轮滑鞋之前,东北大学体育部教师毛羽鹏都会带着他们一起玩游戏,操场上充满欢笑声。“他们是新授课的班级,没有轮滑基础,我是通过游戏,让他们熟悉轮滑基础技术。”毛羽鹏这样告诉记者。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2)

临近下课时,多数学生已经可以自己滑行。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3)

从游戏代入课程。


作为辽宁省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东北大学在体育方面也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用以满足两个校区两万余名学生的体育课需求。东北大学体育部主任陈松告诉记者:“我们体育部一共下设四个教研中心,即大球教研中心、小球教研中心、冰水教研中心与综合教研中心。一线的教师有50余人,负责体育教学。学生从大一进校之后,在19门公共体育课项目中选修一门。一年之后,还可以有一次机会选择第二门,或者继续深造之前的课程。”

辽宁日报记者李翔、黄岩摄。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4)

学生换鞋,正式上轮。


在体育部主任陈松和副主任孙玉宁的严格要求下,东北大学的体育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用陈松的话说:“东北大学的体育教学,就是以精准的系统,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和选课意愿予以满足。一直以来我们学校有个理念,就是每名同学进入东北大学之后,要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毕业走上社会之后,能够通过大学期间学的运动项目,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5)

毛羽鹏的轮滑课很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6)

毛羽鹏在讲解技术动作。


“一堂好的体育课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要点名、讲述本次课内容。基本部分复习上节课内容,学习本节课内容;结束部分总结本次课过程,总结学生心率波值,监测学生本节课锻炼效果。”孙玉宁这样介绍道。具体到教学中,体育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把握。毛羽鹏上课时,首先会让学生排队行队列,然后围操场慢跑,“这就是准备部分,是为了让大家的意识和身体形态知道课要开始了,从骨骼肌、心肺功能上做好准备。”毛羽鹏如此表示。

辽宁日报记者李翔、黄岩摄。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7)

让学生感受体育课的乐趣和体育运动的魅力。


而课程的基本部分中,在带学生进行几个小游戏之后,毛羽鹏就会让学生正式上轮,自己示范技术动作,随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来回滑行,他在旁边进行指导。“我把基本部分成两个大部分:一是游戏代入环节,设定基础游戏,把轮滑的基础技术和训练内容代入进来。二是上轮,去体验,这是他们开始接触轮滑的第一步。”毛羽鹏这样说道。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8)

进入游戏环节。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9)

学生练习时进行指导。


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体育课已经接近尾声。“经过一堂课的认真学习,学生会稍感疲劳,结束部分就在监测基础心率之后,还会做一些拉伸、放松。这样下来,课程内容饱满,学生学得快,后续身体恢复也很顺利。这样下次上课的时候,积极性还会非常高。”毛羽鹏如此表示。的确,根据记者观察,学生从刚上课时站在轮上小心翼翼地迈步,到下课时很多人基本已经能自己慢慢滑着走了。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10)

学生对游戏很感兴趣。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11)

毛羽鹏为学生做示范。


“轮滑运动具有较强的锻炼价值和观赏性,是一项全身运动,能促进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和代谢,增强臂、腿、腰、腹等各处肌肉的力量,提升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的有氧运动。”毛羽鹏这样向记者介绍,“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同属于周期性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由相似的滑跑技术组成,所以两个项目相互正迁移,目前多个国家的速度滑冰国家队都会用速度轮滑或自行车作为主要的夏训体能训练手段。在校园开展轮滑课,也有助于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实现。”(本组照片由 辽宁日报记者 孙海涛 摄)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12)

轮滑课准备阶段。


大学生应该如何上好体育课(怎样上好一堂体育课)(13)

大多数学生接受能力很强。

北国·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