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是一篇闲扯儿。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

你究竟是娱乐的,还是被娱乐的?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2)

世界上有不少内容属于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比如下面这样的图——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3)

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

因为小白兔买不起肉。

有没有觉得智商遭到了侮辱?

可是,这种完全没有因果联系的“胡扯”,有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比如说日本的“漫才”

一开始我觉得“漫才”有点像中国的对口相声。看了不少日本的“三明治人”组合的视频,以及之前的冷门番剧【这个治疗有点烦】,大概可以明白,这种艺术形式本质上就是“强制搞笑”。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4)

“三明治人”组合

与一些玩谐音梗(其实歇后语就是谐音梗的现代化)不同,“漫才”就是“装傻” “吐槽”,我们不太适应日本的这种玩法,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氛围与日本不同。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5)

我之前看一些关于讲述日本社会文化的视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规矩与压抑,“规矩与压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再向上说,因为日本是一个重视传统(信仰)和集体精神的国家,个体为了融入大环境,不被视为“异类”,最好的方式就是人前统一化,人后差异化。

面具戴久了,人总要有些方式来释放压力,纵欲产业(肉体)、二次元产业(精神)的发展都与这些相关。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6)

以我之见,“漫才”就是让你在某一刻放声大笑,而不用考虑这种“搞笑”是否有【意义】。这与幽默还是不同,幽默有时还需要些许的回味

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其实没日本那种传统文化带来的压抑,“漫才”形式自然让我们觉得“味道不对”。

各种读者可以对比上图和下图,感受一些哪种表述风格带来的快乐更是自己期待的“味儿”

另外,奉上一篇很无厘头的文章在篇末,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篇帖子了,原作者是谁已经不知道了。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7)

对快乐的追求属于人性,当社会经济发展遭遇压力,整个社会对娱乐的需求就会增加,甚至本来不应该那么娱乐的事儿都被娱乐化——比如之前不少公募基金宣讲会直接变成了欢乐的直播带货会

如今,我们拿起手机,就意味着要追求快乐,越直接的快乐越好。有画面的声音肯定要比单纯的音频更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一个视频年代。

不过,我认为部分人真的把娱乐与知识混为一谈了。平台上真正属于【知识】的教程类视频,绝对不是流量视频,至于什么“游戏知识”、“人文知识”,本质上都是娱乐品。

“游戏知识”的基底是游戏,至于附加上的彩蛋、影射、暗示等等只是为了让游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对于游戏创作者来说,这些“内涵”是可以参考的对象——临摹一个作品,肯定要比从无到有原创一个作品要容易。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8)

“人文知识”的逻辑也是相似的,我们去聊画家、作家的生平,解读他们的作品,其实扮演的是“说书人”的角色。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9)

“说书人”要做的,是逗观众开心,如果有人说要做的是“启迪民智”,我觉得这纯属扯淡。

我最近一直在翻人文领域那些流量极高的视频,基本就是“讲故事”。“讲故事”不就是娱乐吗?这类视频的特点就是浅显,因为大家都喜欢浅显的东西。

但故事、历史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这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发生?”、“换了我是局中人,应该应对?”——这才是以古鉴今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看似个人的创作者其实都是团队创作,出镜人或者献声人不过只是一个吉祥物,他们对内容本体几乎不负责,于是出现了太多问题。

随便挑几个简单的——

某个视频,文献中标注《宋史》的作者是脱脱帖木儿,这TM就是外行,你哪怕不标“脱脱帖木儿”都行,脱脱帖木儿是《宋史》编写团队的总负责,类似总编辑,而不是亲自下场的主笔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0)

有一个自称是艺术科班出身的“大佬”,做了一期莫奈的视频,搞了一个“莫奈穷了50年”的标题,虽然这是标题党,但你TM的能不能不要歪曲历史啊?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1)

第一,莫奈他们家是有家底的,莫奈他们家在勒阿弗尔是有船具和杂货业务等产业;

第二,莫奈能学艺术,而且学的是油画,这是?真正穷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是买不起油画颜料的,比如罗丹,他就是因为穷才去学雕塑,否则,罗丹就是画油画的。

第三,普法战争期间,莫奈能带着老婆逃到英国伦敦,之后还能在荷兰兜兜转转了不少日子,你告诉我这叫穷?

第四,莫奈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卖不上天价,但绝对是市场俏品,更有一众艺术赞助人捧他。

于是,结论是,莫奈前50年的生活虽然不是“暴发户”那般的奢侈,但绝对【不穷】!

顺带吐槽该视频的质量,我以为读了多少年艺术的“行家”能对传世艺术品抛出一些眼前一亮的观点,后来我发现,很多表述怎么与我看过的那些艺术论著里提及的那么像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2)

有些人格外喜欢在简介上标注“XX大学毕业”、“XX博士”、“出版过XX等书”,好像这些就是自己品质与众不同的保证。问题的核心是,“XX大学毕业”、“XX博士”、“出版过XX等书”和你作为一名UP主(视频制作者)是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那些还在念书的学生朋友做出比“XX大学毕业”、“XX博士”还精致的作品,这些头衔反而能证明你low啊!更何况,某些标榜自己出过好几本书的人,其出版的作品在市场上反响平平,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是抹粪?

好像是《围城》中的说法,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会对周围表示自己有什么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3)

既然聊了人文类视频,顺带再聊一些关于视频制作方面的事。

我承认视频制作是我的短板,因为我并不擅于特效,更懒于剪辑。我观察了大量10-15分钟的流量视频,涉及艺术、历史、影视这三类。

我会发现演播者不出境的作品,差不多每15秒就要切一个片段,1分钟就要4个,10分钟就需要40个视频片段,即使这40个视频片段可以集中来自某几部作品,但如果从海量素材中精准找到并剪辑它们,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

其实我是怀疑个人是否吃得消这种高强度的剪辑压力,因为做一个视频,涉及资料搜集、文案编写、素材收集、视频剪辑。

如果不抄袭不洗稿,认真写文案,起码要翻阅不少资料和书吧,两三天总还是要的;文案完成,找到对应的视频素材才是更难的,素材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你需要根据文案找到对应的视频,还要剪辑出来,再汇编到一起。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部分要远比写文案花时间。有时我好奇小约翰可汗是怎么做到在一期20分钟的视频中几乎每10秒就能采用一段素材,而且素材五花八门,后来注意到这应该是一个团队在制作,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有人专门负责文案,有人专门负责寻找素材和拼接,一期视频由2、3人协力完成,才与目前的出稿速度相当,而且,应该还有AI智能全网搜素材这样的软件协助——类似识图的功能。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4)

原来如此

那么,有没有降低制作时间的方法呢?

自然是真人出镜

平心而论,真人出镜是最符合“说书人”这种设定的。但是,我一直没能想明白的是,我做的内容,是否适合出镜?反过来说,什么风格的视频才适合出镜表达。

我并不排斥镜头,而是没想明白要如何利用镜头、光线、场景。

另一方面,“说书”这件事其实门槛太低了,这个全民up主的年代,每个人拿起手机对着摄像头点击按钮就可以开腔,看起是一个产业的繁荣,实际上,这已经开始呈现风险了。

因为人太多了。

供给端足够多,需求和消费端更不上,这个产业链是玩不起来的。

单是一个b站,每天就有至少3万活跃up主,每天被观赏的流量高达2亿,目前中国这个经济环境能撑得起大家这么玩么?

我认为不行。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5)

“说书”不能算【技能】,尤其是长期、高频的“整活”,这对个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如果是团队运作,视频又会出现风格单一化,观众在乎的是特色,而特色属于个体。

什么算技能?例如,会建模、会编程就算。

说到这,我挺看好UE、Unity等这样的工具在未来的重要性,娱乐至死的年代还将持续,但大众娱乐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一开始做视频,只是为了分享些许知识,但事实证明,分享快乐比知识更有市场。

大众并不需要知识——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市场和现实会给我们更真实的答案。

我是希望做视频的同时,自己的技能还有所提升,现在想想,这个目标似乎没达到——因为我个人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在找素材、剪辑素材上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至于特效这种东西,套个模板就能上,似乎都是机械重复

这样时间久了是不行的,一旦大环境变了,肯定有一批人会被市场请出局的。

小白兔吃胡萝卜好吗(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16)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望着那些流量极高的作品发怵,因为我是真的想不明白某些作品吸引人的点儿究竟是什么。

有些事情的发生的确是与所谓的逻辑无关,人心不可测。

曾经有做对对子视频的团队,每期都是无聊的对对子,流量甚高;最近有做一款名为《巨影都市》游戏的团队,每期标题都一样,每期流量是将近百万。

有些解析XX成功的内容不可信,因为很多成功只属于运气,和努力没关系。我们习惯把努力放在嘴边,是因为“越努力越幸运”只是让自己坚持的安慰剂,因为努力而没有成绩的情况太多,我们不太想面对,于是,只好自欺欺人。

至于解析XX失败的内容,不是不可信,而是乏味。就像站内特火的各种奇闻怪谈无头案内容,它们就像是以前报纸的民间市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