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梧桐和秋雨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层出不穷。有李清照的愁思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苏轼的失落如“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还有温庭筠的离情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更有纳兰容若的相思如“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1)

不管是相思也好,离愁也罢,秋雨梧桐这两个凄美的意象,所表达的主题不外乎这三点:一是离别伤情;二是思乡怀人;三是伤春悲秋。他们被赋予文学上,经历史发展被世代传承,又反复被历代文人强化,与宏观的宇宙相通,与生命的律动相合,以鲜明的特性来表现人的精神寄托,成为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梧桐的象征

寓意高洁

梧桐又名青桐、碧梧、青玉是我国有诗文记载最早的树种之一。在先秦文献《诗经》有言: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2)

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生长,身披灿烂朝阳。诗人用比兴的手法来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

自古以来,凤凰是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它“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梧桐作为它唯一的栖身之地,可说是一种祥瑞树,能给主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所以在古代人们就大量种植梧桐,有“栽桐引凤”之说,寓意天降祥瑞。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3)

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起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文人笔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象征意象。

忠贞爱情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文人笔下永不褪色的话题,他们擅长用各种事物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比如“红豆寄相思”,“只羡鸳鸯不羡仙”,“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等来传达作者的情意。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4)

相传,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树,桐为雌树,两相偕老,同生共死。这样一个自然的景物,在文人的眼里便寄寓了爱情的审美意蕴。

遗憾的是梧桐常暗示着爱情的失落:在贺铸《鹧鸪天》中,他用“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来痛悼爱妻的逝去;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里梧桐作为连理枝的意象,象征着意中人现实中无法实现相伴相随;白居易的《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点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的凄清氛围......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5)

所以,我们多沿用“秋雨梧桐”来形容二人的爱情悲剧。

离愁别绪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梧桐树是秋天里,最早落叶的。伤春悲秋,历来是文人多愁善感的体现。

宋玉《九辩》有“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白露既下白草兮,奄离披此梧木揪”。

对于心情悲苦的人来说,肃杀的秋天,真是触目成愁。于是,“秋”,“梧桐”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梧桐代表着文人的悲秋之感,离愁别绪争相交织于心。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6)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动写出了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之相;“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寂寞孤独的悲秋诗人;“落尽梧桐秋影瘦”多么孤寂的深秋之景,由两字“尽”和“瘦”便尽情宣泄出来了。

秋雨的象征

春雨细如牛毛,夏雨轻狂豪放,秋雨阴绵未断,冬雨寒冷入骨。

四季之雨,唯有秋雨,绵绵不断,怅若久之,缥缈不定,捉摸不透,无时似有时,有时似无时。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7)

伤春悲秋。秋,往往伴随着惆怅、忧愁、寂寥的情感,因此那秋雨也有几丝哀愁,但是它也多情,无昼无夜,滴滴霏霏,不忍离别。

如果想营造出凄冷的氛围,静夜听秋雨是最能衬托出诗人的情感了。在诗人的笔下,秋雨是离愁的代表,是相思的寄托。

为了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之情,用梧桐和秋雨两个意象营造最佳。

借秋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诗人为何都惯用)(8)

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人借梧桐秋雨,烘托出闺中女子的一怀离愁别怨,极为凄婉动人。有张辑的“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有周紫芝“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还有晏几道的“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等。

总之,有了“梧桐”和“秋雨”,都烘托了一种氛围,不论是词还是诗,都变得唯美了。不论是景美,还是情美,都丰富了诗词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