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疾病史,如果说一个人的病对历史进程会造成冲击,那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大其词(虽然不乏其例),但是黑死病历史上的多次肆虐导致了社会变革的发生,至今却也是公认的事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感觉自己可能得了痔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感觉自己可能得了痔疮(有一种尴尬叫痔疮)

感觉自己可能得了痔疮

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疾病史,如果说一个人的病对历史进程会造成冲击,那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大其词(虽然不乏其例),但是黑死病历史上的多次肆虐导致了社会变革的发生,至今却也是公认的事实。

很难说痔疮这样一个小小的疾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是滑铁卢战役翌日拿破仑无法亲自指挥军队一直是历史之谜,有传言说那可能是滑铁卢潮湿闷热的气候促成了一代枭雄痔疮的发作,这一下皇帝大人就很是尴尬了;而在中国,明后期最著名的首辅张居正若非治疗痔疮用药导致慢性中毒,说不定还能再活 10 年,由此资本主义萌芽会不会变成茁壮成长,并改变历史进程,至少将之类比工业革命,怎么也要唏嘘二三了吧?

历史上,最早是《黄帝内经》对痔的病理生理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痔本质是血管纵弛不收、血流瘀滞的结果,这个认知的生命力如此之顽强,构成了在不久之前,都和世界范围内的一致看法——“痔”是静脉血回流受阻的一种病理生理产物——相类似,这一看法被写在教科书上,称之为痔的静脉曲张假说,只是到最近十来年,这一假说才受到挑战,目前专业人士更为认可的肛垫下移假说,该假说认为肛垫这一组织结构本身就是痔,功能还相当重要。从解剖学来说,肛垫位于直肠下端,呈环状海绵样分布,它为肛门闭合压力贡献了 20% 的力量,这一闭合压力有啥用?直白点,那就是,若没有这一压力,那就会导致“失禁”的发生。而当肛垫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松脱、下坠、出血时,那么就形成了我们普通老百姓口中的“痔疮”——有并发症并导致不适的痔成为痔疮,否则就是肛垫。

相比之下,国外对“痔”的探讨和认知就没有国内那么深刻,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痔作为正常组织也好,痔疮作为疾病也好,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伴随在我们身边,带来不小的尴尬。相比 18 世纪初才在埃及纸草书“文献”上发现“痔”的存在,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经有医生描述过痔疮的治疗手段,这一手段和中国的病理生理学描述一样,和现代治疗技术颇有神似之处:结扎,待“痔”坏死自行掉落后,用草药涂敷即愈。而我们现在是怎么做的呢?至少有一种叫做“橡皮圈套扎术”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它的原理等同于结扎,当然在适用范围和操作手法上要比传统的精细不少。

而手术,比如“经肛血流阻断术(Transanal Hemorrhoidal Dearterialization,THD)”则是更为套扎术激进版本,是通过手术方法来阻断部分血供,避免脱离原位的组织进一步“坐大”,然后将松脱的组织缝合到原位。相比历史悠久的套扎术,THD 虽然形式激进,但是初看之下,好像比“治本”手术退步了?为什么不切除已经异常的组织呢?是什么原因没有进化掉这种手术呢?

根本原因是和“治本”手术的并发症有关。

说回张居正可能因治疗痔疮而死,野史的核心论据是当时张居正用了一种称为“枯痔散”的药物,其中含有毒性物质蟾酥和砒霜,其目的在于腐蚀“痔”,用过药之后,首辅出现的征兆和砒霜中毒导致的神经毒性反应类似,“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无力”。这里我并不想展开野史来说故事,来探讨出现中毒症状的原因。这里的核心是:肛门这一整片区域属于盆底,是人体血管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张居正案例中,表现为丰富的血运导向吸收效率提升,外敷药物中的毒性成分被人体吸收,则必然引发致命副作用。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背景下,用药导致中毒的可能性几乎已经没有了,但是血管密布则会造成另一种麻烦,那就是对外科手术的干扰。到目前为止,即便是最先进的痔疮手术,都没有办法避免相对其他手术略高一筹的副作用发生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血,而出血一旦配合“特殊卫生环境”就容易造成感染(乃至于败血症)。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除了血管以外,盆底的神经分布也十分复杂,下刀不慎导致神经损伤对应的副作用蜜汁尴尬:大便失禁、尿潴留、便秘、肛门缩窄等等。

这些解剖结构其实也决定了痔的临床表现。痔的英语名称有两种,很能说明问题。最常用的对应痔的英语是 hemorrhoid,有点医学基础的同学若看到“hemo-”,头脑中的反应一定是“血”,是的,hemorrhoid 来自于希腊语,本意是“排出血液”,这个用来描述痔在典型不过了。至少一半患者因痔就诊的首发原因就是便中有鲜血。血液来自何方?当然是肛垫松脱薄弱之后静脉受损破裂而来,由于位置离体外尚近,所以多不会混入排便中,临床上看是鲜血还是陈旧血液,是重要的鉴别出血部位的依据。

这里有两个小 tips 供了解。一个是说,肛管中血管 / 神经的丰富程度可以以某条称之为“齿状线”的结构为界,以上血管丰富、以下神经丰富,因痔出血为首要表现者多为内痔,所谓内痔,离开肛门稍远(靠上)不可见者;第二个是请读者诸君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仰天平躺者之肛门(写下这句的时候,我感觉有点猥琐好像),将其在脑海中类比为一只钟,那么就会发现,痔疮常见部位为 3、7、11 点位置,所以出血者也多见于此,原因是此处肛垫最为肥厚,血管也相对多些,所以以上部位是外科接诊痔疮患者首要检查的部位。嗯,当然用手指来检查,就是你们更为熟悉的爆菊检查——肛指

痔的另一种英语名称成为 piles,是个复数,所谓 piles,就是“一坨”,这个实在是太形象了,大家可以自己脑补画风,神经大条无想象力者也可以自行某度获取更为直观的影响。这里要说的是,由于痔发生在上面提到的齿状线之下,这个位置离肛门口就非常近了,所以更多会表现为痔疮体脱出肛门,肉眼所见,恰恰就是那么“一坨”,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外痔,病情严重者甚至能感觉到发作时有东西“垂”在外面,同时也正因为它在齿状线之下,上述提到的,这个位置神经丰富而血管相对少些,所以症状表现首要就是疼痛(火辣辣,请有经验的同学评论描述,谢谢),出血则是靠后的症状了。

那么现在一定就会有人要问了:我有出血也有疼痛是什么情况呢?——嗯,这个当然就是内、外双修,恭喜,混合痔是也。

无论哪一种痔,其实在早期都几乎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十分轻微,无需医疗干预,理疗注意休息就能解决问题,或又因为发生部位略显尴尬,很多人根本不注意不重视,真的到要去看医生的那会儿,多半已经症状很重了,严重出血或者鸡蛋大一块垂在外面,这种时候,作为患病的人和进行检查的外科医生估计都会蜜汁尴尬到爆了。这当然不仅是文献揭示的客观现实,读者诸君也可以从各大电商痔疮神药(为了避嫌,不具名了)商品评论中热情洋溢的评论中感受到,解决痔疮问题真乃功德无量啊。

所以,痔的牵涉人群到底有多大?恐怕由于讳疾忌医,估计并不容易说清楚,调查保守估计,50% 的人一生当中可能会受累于各种程度痔的影响,中国的数据也差不多,但是要注意,由于上述流行病学调查多半是基于主观问卷的分析,所以基于医疗标准的真实世界数据可能还会高出不少。

虽然这是一种伴随文明社会十分长久的恼人疾病,但是对其发病原因的研究却始终没有什么突破,便秘(或者腹泻)、缺乏锻炼、纤维素摄入不足、静脉先天性异常、肥胖、慢性咳嗽(长期腹内压增高)、甚至怀孕生产等等都曾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对了,在这些所有发病相关性研究中,还有不少有趣的,最显著的是,有研究表明,生活富足的人有着更高的痔疮发病率,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有痔疮,那么恭喜,至少表明你生活富足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所以,认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