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14日电 题:探访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王阳、高天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60多年来累计查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成为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记者日前就此进行探访。
在山东省栖霞市城西的果园内,高达20米的钻机发出阵阵轰鸣,它的钻头已抵达地下千余米处探取岩心。机长赵夺胜说:“如今,打一个上千米的钻孔已是家常便饭。”
今年6月,六队承担的“山东省招远市大尹格庄金矿3000米科学钻探”项目突破原定设计深度,终孔孔深达到3120.35米。这是六队近三年内第三次刷新全国小口径钻探同类型钻孔钻进效率纪录。
然而,深部找矿曾长期困扰着地勘行业。“国内地表矿和浅部矿越来越少,为了寻找可供开发的金矿资源,我们在本世纪初吹响了‘攻深找盲’的冲锋号。”六队高级工程师鲍中义说,六队人白天翻山越岭、填图测量,晚上回到驻地整理资料、编制报告,“骨头越是难啃我们越不松劲”。
六队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进行勘探。(受访者提供)
2005年2月12日,9台钻机在山东省莱州市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打孔钻探,寺庄金矿“会战”的鼓点,在漫天飞雪中擂响。由于钻孔质量理想,每打一个钻孔,现场就自发响起阵阵掌声。
从地下500米到地下3000米,随着钻探深度不断增加的是六队找矿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十余年来,六队通过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搭建了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制约深部勘查开采的问题联合研发攻关,借助大数据、高精物探、三维地质建模、深孔钻探等新技术,创新探矿方法,提高找矿效率。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攻克了漏失地层封堵、金刚石钻头寿命低等深孔钻探“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向地球深部进发,“问金”成果斐然。据介绍,六队成立至今,累计钻探工作量达500万米,累计探明金金属量约占全国已探明黄金储量的五分之一,六队所在的胶东地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富集区。
借助视频连线,记者见到了远在非洲国家苏丹的六队职工张朋。从2021年6月到苏丹至今,张朋先后参与了5个金矿、铜金矿勘查项目。“六队人在实践中展现出踏实的作风、超高的效率、专业的素养,得到了国外合作方的高度评价。”他说。
像张朋一样离开驻地威海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在六队不胜枚举:探矿工程处主任王金平,工作25年间,有16个年头在省外,且多是西北高海拔地区;探矿工程处“90后”副主任李宽,从蒙古高原的低山丘陵奋战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山谷,数年间完成了由钻工到“全国技术能手”的转变。
2016年11月,李宽来到甘肃省肃北县贾公台金矿区进行钻探施工。由于矿区地层复杂,破碎带、断裂带交替不断,施工过程经常伴随着坍塌、掉块、卡钻等挑战,加之矿区气温低,生产和生活用水极度缺乏,给六队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碰到问题就去钻研,六队人不惧怕任何挑战。”李宽说。在此之后,团队不断调整施工技术方案,优化钻井液体系,用于检测的岩心几乎摆满了矿区现场。在团队的集中攻关下,六队化解了一系列施工难题,在海拔4600米的矿区上展现出开拓有为的担当。
“在跳出胶东的找矿实践中,六队不仅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还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大大锤炼了自身的业务本领。”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说。
今年2月,“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金矿勘探”项目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十大找矿成果”,助力招平断裂带成为继三山岛和焦家断裂带之后我国第三条千吨级控矿断裂带。
“大断裂带成矿,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作为第一代“六队人”,86岁的刘振明回忆道,受传统理论的影响,大断裂带视为地质人的找矿禁区。
三位六队老专家在勘探现场认真讨论。(受访者提供)
1965年冬天,六队在莱州湾东北的三山岛刨开冰雪进行系统采样,发现这是一个与玲珑石英脉型金矿有根本区别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跑野外、下矿井、钻老硐、查资料,从一线实践到理论总结再到工作方法探索,六队人在全新认知中冲破了一道道难关险障。
1977年,六队地质综合研究组完成了《山东焦家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地质特征》的科研报告,提出了新的找金理论。1985年,“焦家式新类型金矿的发现及其突出的找矿效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如今,焦家式金矿已成为胶东矿集区的主要金矿类型之一,其资源总量占胶东金矿的87%。
荣誉和成绩正促使六队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绿色勘探,实现“不带走一样东西,也不留下一点残渣”;推动地质工作与资源、环保、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模式、新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