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在清朝历史上其实并不多见,尤其是官阶比较高的汉臣,更是屈指可数。像在我们熟悉的《甄嬛传》当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是汉臣。在其他清朝时期的影视作品当中,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汉臣。在清朝的康熙在位期间,就有这样三个汉臣。这三个汉族的臣子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臣,为国家发展立了大功。不过这三个人虽然都为大清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最终他们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而姚启圣可以说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个,虽然姚启圣经常傲娇的让康熙无所适从,甚至还动摇了康熙辛辛苦苦早就的权利平衡,但是为什么康熙还是给了他一个好归宿呢?
姚启圣的发迹是最具有戏剧性的。姚启圣这个人刚直不阿,却有一说一,说话不知道变通,经常惹人不快,要不是有周培公为他保举,估计他一辈子只能做个最底层的小官,不过他进了官场之后,有官途却并没有如别人预料的那般顺利——别人做官都是平步青云,从偏远小县一直升到京官,而姚启圣呢?非但没有升官,反而官阶越来越低,就职的地方离京城也越来越远。
从顺治二年一直到康熙五年,姚启圣从堂堂巡抚一直被贬到九品小芝麻官。正是因为姚启圣的“臭脾气”,朝中许多大臣不断说他的坏话,称他言辞不雅,心肠歹毒,不能忠君奉主,但康熙他自己也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姚启圣以这样的言辞傍身,就是为了恪守汉家孔孟之道,因为他实在是看不惯这些官场上的污秽之气,所以言辞更加不客气,因此便打算将姚启圣为自己作用。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康熙慢慢的发现,他满腹经纶,也有治世之才,但本人也像牛一样,钻起牛角尖来八匹马也拉不住。他岁数已经很大了,姚启圣年事又高,以前因为脾气太冲又接连贬官,但是时间长了姚启圣就发现,康熙“三观”很正,有这样一个皇帝在,当是天下之大幸。每天看着这个皇帝勤政爱民,姚启圣自然愿意踏踏实实为他处理朝中大小事务。我们都知道,姚启圣是个好官,他入朝为官后,不拉帮结派,更不随风倒,面对官阶比他高的官,他也能做到不卑不亢,这一点让康熙对他放了一万个心。就是这样互相对对方的考察和对对方的欣赏,让二人都互不猜疑。
不过姚启圣虽然得了圣心,但是不能对他“掏心窝”,并且对姚启圣也有所忌惮。姚启圣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表现得不卑不亢,就算是面对皇上,他既不像个小绵羊一样事事顺从,又不会像个刺猬一样,随意的出言顶撞,让康熙当着满朝文武丢了面子。康熙重满臣姚启圣看不下去,认为汉臣也一样该受到重用,就给皇上递了折子,说他这些年对大清的付出也够多了,现在就想辞官回家种田养老。康熙看了折子之后十分无语,他知道自己肯定是哪里说得不对让这个倔老头不高兴了。面对这个很像自己的臣子,他不得不给姚启圣颁了一道骂旨,姚启圣乐乐呵呵的就接受了康熙的骂旨,这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相爱相杀”吧!现在想来,皇上能和臣子以这种模式相处,真的是历史上一大趣事。
其实历史上无奈的事很多,康熙和姚启圣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果,康熙没有成为皇帝,两个人没有这样悬殊的地位差距,那么康熙和姚启圣肯定能成为忘年至交,但康熙和姚启圣的地位太过于悬殊,这才让二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姚启圣不是那种能够听风就是雨,趋炎附势的人,康熙也不是,他们都能坚定自己内心的正义,保持正直之身,面对官场中的污秽之事,姚启圣十分不屑,并且敢于直接指出这些官场痛处,这也导致很多人因为姚启圣的刚正不阿失去了太多利益。如果这种事情比较少,牵涉的面也不大,那么康熙完全乐得看到这样的事,但随着姚启圣权利越来越大,揭露的事情越来越多,康熙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朝中的权利将因为派系斗争无法制衡,这样自己的地位可能会不稳定,所以虽然姚启圣拥有极高的才能,但是康熙依旧将姚启圣当做心中的一根刺,让康熙吃不香也睡不好。事实上,康熙自己也说,要不是姚启圣的才能过人,他早就死上几万次了。
当然,尽管是这样,姚启圣依旧是康熙内心中“镜子”一样的人物,他们又很多共同点,虽然姚启圣本身也不是没有毛病,但姚启圣和其他手下的大臣比已经好的太多了,关键是姚启圣能想他之所想,这也解决了很大问题,因此姚启圣最后被康熙封侯。我觉得康熙此举应该是想留个能说话也敢说话的人在身边,遇到事情了还能和姚启圣聊聊,证明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一个臣子,还是汉族的臣子,在康熙的心中自然是十分新鲜的,更是让康熙难以忘怀的,所以两个人就这样“相爱相杀”,这样的相处模式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当皇上给姚启圣下旨时,姚启圣感动得热泪盈眶,都开始语无伦次,只知道大叫“皇上”,康熙则对此毫不在意,相反,还有些不耐烦,还问姚启圣是不是想抗旨不从,而姚启圣则在激动的表情上添上了一丝窘迫之色,好像有点不好意思。我看这里的时候笑了很多次,就是这样一个成天被康熙在心里吊打的人,康熙却始终舍不得真杀了他,只得嘴上骂着,心里剜着,最终还是让他开开心心的安度晚年,可见康熙其实也是一个又傲娇又有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