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开国皇帝也不少,但是能白手起家从最底层的平民逆袭而上最后君领天下的不多见,唯二者,就有大家打趣道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另外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确实是全才,基本做皇帝各种技能都谙熟。政治手腕高超,战略眼光也有,上马统军作战虽不及韩信项羽,但也是一流的。内政制度法规也是精通,虽不及张良萧何,也是一等,用人识人更是拿手绝活。
刘邦
按刘邦自己的话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少年郎谁不仗剑走天涯,行侠仗义。这不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刘邦也是有一个颗做游侠的心。他不想在家种一辈子地,一直听说魏国信陵君仁义于是就想着走出去看一看,去魏国信陵君当门客,可惜的是等去了才发现信陵君已经死了,没见着但是做了张耳的门客。就是这段经历让刘邦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直接说明了怕死如果失败生死族灭,到了这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的地步,还是不敢把路走绝,更看重身家性命。只要不当这个头,一旦到了绝境,还能转投他处,还有活下来的机会,一旦当上了领头的,那就是彻底没退路了。
刘邦就敢这么做,这杆旗帜就这么立起来了,按理说萧何曹参还都是顶头上司在沛县更有威望。关键时刻必须上,没有退路一说。就这样在乱世中有了点自保之力。
月下追韩信
群雄涿鹿,时势造英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已经耳熟能详了。韩信当时没有什么名气,更没有什么战绩,刘邦敢于决策是不一般的,而且当时萧何推荐的不是一般的职位,而是大将军的职位,做这个决定的勇气不一般,刘邦是信任谁,当然不是韩信,而是萧何。
事实上,作为领导者,在专业领域的素养的确不需要太高。但是除了运气,你还必须保持能高度的理性,并且拥有比其他人更强大的意志力。既要能听取专业建议,又不能在关键时刻受情绪的干扰。
刘邦在对待部将和降将的问题上,除非为了特殊目的,他始终处置有道,避免滥怒滥杀滥罚,防止部下因不必要的恐惧和嫉妒背叛自己。韩信破赵灭齐之后,趁刘邦处境危急,逼迫刘邦封其为假齐王,刘邦不但忍下怒火,反而封其为真齐王。关键时刻掉链子,携势邀功,都气炸了但还是隐忍下来。
再看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为了防止功臣们因无望封赏而叛乱,竟然封自己的仇敌雍齿为侯(背叛过刘邦,囚辱过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以稳定众心。
汉军
想想看连这样的仇恨都能放下,还封赏他,如此表率,天下人才能不尽入其手,臣民手下谁不说汉王大度。这些举措,都需要决策者必须舍弃愤怒、报复、虚荣等人性本能。只有具备超出本能自制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刘邦失败了很多次,失败一次,就重来一次。
在刘邦眼里,失败一次不可怕,每一次失败后,刘邦的队伍都能壮大,那是因为刘邦懂得一个道理:团结大多数人,让利于天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各个阶层的利益我都满足,大家好那不是就是我们好。支持我刘邦做皇帝,大家都好。
百姓饱受战乱动荡之苦,那我就减负降税,平乱安民,比如占领咸阳城,制约兵士,秋毫无犯,施以仁义之道,得民心已经赢了一半。进关中我就和百姓约法三章,休养生息,这不就是百姓所求的安稳生活。
秦末群雄混战,合纵连横,交换利益达成同盟是在正常不过的,诸侯贵族交好拉拢,维持贵族的身份和权利地位,再分化吞并。于是除了项羽剩下的都是盟友。
还有打天下的手下,那肯定得有功就赏,官位名誉,珍宝钱财,有福同享嘛,正所谓吃肉也得其他人留点汤,刘邦就是深谙其道,不能说我怠慢苛刻了手下,如此下去,手下多多,朋友多多,何事不成。
从社会底层出来的经验,让刘邦善于把握人心,善于跟人打交道,例如策反英布的例子,对人性精准的把握。
《史记·黥布列传》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这种先大棒后胡萝卜的策略,让人措手不及,钢铁直男英布被收服得妥妥的,这就是刘邦,既大大咧咧,又精准把握人性,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刘邦作为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大一统王朝,而华夏文明也被随之被推上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也为后世人们所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