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名立万》到《古董局中局》,再到上周被我吹爆的《雄狮少年》。

可能有朋友觉得我是个看什么电影都觉得好,毫不挑剔的UP主。

然而今天,就让大家看看我给一部电影差评的样子。

12月15日,《误杀2》点映超前影评,话不多说,马上开评。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

智商不够感情凑,取巧终归不能滥竽充数

说实话,《误杀》这个系列能出第二部,我个人是非常吃惊的。

作为改编剧本拍摄的第一部,虽然口碑、票房和质量都实属上乘。

上马系列续作原本实属正常,但是尴尬的是,影片改编的原作《误杀瞒天记》原本没有续集。

尽管《误杀》改编自的《误杀瞒天记》,原本是根据《较量》一片改编的。

而《较量》这个系列,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续集电影。

但是推出的时间离得太近,立项那会还没上映呢,翻拍不赶趟了。

而且因为国内改编,在《误杀》里让主角李维杰最后被绳之以法了。

所以这个现成的故事,想去翻拍也困难重重。

毕竟犯罪片主角逍遥法外这事,可过不去审核了。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2)

于是乎万般无奈之下,《误杀》只能选择翻拍另一部经典《迫在眉睫》,并冠于续集之名。

可问题在于,《迫在眉睫》的故事核心卖点,和《误杀瞒天记》完全南辕北辙。

那么如今的所谓《误杀2》还跟《误杀》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更换主题的《误杀2》还能像《误杀》一样好看吗?

答案是——不!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3)

《误杀》第一部之所以好看,完全在于烧脑的悬疑剧情搭建。

主角为了替家人做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据,一系列行动丝丝入扣。

从观众完全无法想象的细节入手,将一场原本极易侦破的过失伤害案件,处理成了一场完美的犯罪。

这个故事逻辑和细节的完成度之高,即便是拿出近年华语电影中,品质最好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也难以望其项背。

正是因为有出色的剧本作为支持,才保证了《误杀1》只要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去演绎画面,就能拥有出色的影片效果和节奏。

而此次系列翻拍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以《迫在眉睫》的故事大纲,创作出合格的犯罪故事,才不至于跌了前作的口碑。

可残酷的现实是,在剧情的悬疑层面,本片交出了不合格的答卷。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4)

《误杀1》的故事中,李维杰作为一个超级影迷。

通过自己的电影知识,去实现自己掩护家人犯罪的目的,这是一个十分讨巧且精妙的设计。

续作中同样是肖央主演,主角林日朗的设定则变成了一个电影编剧。

而这个不同于《迫在眉睫》的主角身份,在片中几乎没有被利用起来。

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迫在眉睫》的主角,是个没什么文化的黑人劳工。

他的原片中的挟持犯罪,完全是一场莽撞的冲动犯罪。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5)

比如同样是在医院里和警察对话,丹泽尔·华盛顿塑造的角色,眼神中明显带着不安和慌乱。

而《误杀2》的版本中,林日朗则是一副尽在掌控的沉着姿态。

这就使得角色原本最打动人的地方,消失不见了。

而这种不合理,还真一点不能怪演员肖央。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6)

因为要扣《误杀》系列的悬疑犯罪卖点,翻拍编剧只能自己往故事里加行动细节。

这一下真就暴露编剧能力不足的问题了,直接弄巧成拙。

因为如果对比《误杀2》、《误杀瞒天记》和《迫在眉睫》这三部片子。

真正的共同点实际上是在于无私的父爱,而不是高智商犯罪。

所以本片中,除了前五分钟潜入医院的行动,以及行动过程中几个抖机灵的随机应变之外。

影片在展示高智商犯罪这一块,甚至不如经典的韩国喜剧犯罪片《率性而活》。

而且还丢失了《迫在眉睫》中,展示主角朴实善良的那种手忙脚乱的局促感觉。

基本上就让故事的主角成了一个四不像,有机会的话,可以跟大家聊一下《迫在眉睫》。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7)

这里跳过剧情,针对看过影片的观众聊一下个人对于故事的看法。

这个故事如果要更改《迫在眉睫》的主角背景的话。

以下面我说的方式来呈现,会不会更好一些?

开篇潜入的段落,和后面通过记者介绍林日朗的身份保持不变。

介绍过他的动机之后,时间线往回倒;

或者来到警察在破案后,找到林日朗的计划书并展开回忆。

然后以林日朗在剧本上计划自己的行动为基础时间线,开始用蒙太奇的手法。

把计划中的行动,结合实际行动中的突发状况,变成两条线放在一起讲述,作为戏剧冲突的对比。

以此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在剧情反转之余,还能加入一些商业的喜剧元素。

如果要举个电影的例子,大概就是《消失的爱人》的感觉,大家觉得怎么样?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8)

只不过在小荐上面说的这个情况下,影片又会遇上另一个矛盾。

那就是本片的核心冲突,不能再以寻找心脏为基础展开。

或者这个故事,至少不能有这么过于悲伤低落的情绪基调。

所以我个人觉得,当整个本片编剧,选择了父子亲情作为切入点的时候。

实际上就已经放弃打磨剧本,而选择了最为取巧的道路。

忽略所有缜密严谨的推理,试图通过过量的煽情催泪弹,去引导观众的关注点。

所以就我个人评论,本片的故事内核更像是刑侦版的《我不是药神》,而不是主打悬疑犯罪的《误杀》。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9)

讽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然后呢?

当因为推荐《雄狮少年》,让小荐我这种小虾米级别的爱好者,都被打成五毛水军时。

我才意识到,互联网敏脆主义的铁拳是何等犀利。

如果《雄狮少年》的角色造型都可以被打成乳化,这股浩然正气可真将我震撼地瑟瑟发抖。

既然上述的各位如此关注社会上的陋习和乱象,那么有趣的来了。

在《误杀2》极力讽刺了医疗制度,和权力下隐藏的腐败与黑暗之后,可还有人会挺身而出振臂高呼?

眯眯眼的乳化不会让人在病床上等死,也不会让人因为欠缴的诊费而选择放弃治疗。

知道什么是医疗产业的悲哀吗?

是救死扶伤这种神圣的事情,成为产业还变得理所应当的时候。

是河北硬汉郑艳良为了保命,用钢锯给自己截肢的无奈!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0)

这样的话题观点,《误杀2》拍出来了,你们可敢睁眼看看?

你们看见了,又可敢站出来说说?

如果只是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用最不疼不痒的发声,去伤害一些普通人。

这样的爱国,未免有些一文不值。

前面的视频写《扬名立万》时,我说他牛,因为他敢讲。

回想几年之前,《我不是药神》则堪称院线商业片中的良心。

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小荐明白文艺觉醒的种子,大概率无法在如今这个利欲熏天的社会中发芽。

就像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时醒悟的那样,学医救不了精神上的疾病。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1)

说回到《误杀2》,讽刺医疗体系,加上展现纯粹父爱的两个大主题。

单独拿出来拍摄,其实已经很够了,但是加在一起的话。

给人的整体观感实在过于沉重,其器官买卖的黑幕,甚至比前几年的《杀破狼 贪狼》还要沉重。

这是一种,可以直接压过电影主题类型的沉重情感。

无论是《误杀2》的犯罪主题,还是《贪狼》的动作主题。

最终都会归于无法调节的悲情故事片基调上去。

所以只有让这个故事,回归到原作《迫在眉睫》那样的纯剧情片,一切的剧情设计才会变得自然合理。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2)

而且在这个悲伤的大基调之下,影片还没给一个宣泄情绪的爽点。

不光对于邪恶的最终审判没有呈现。

试图化身为正义执法官的主角,最终也只是给无穷尽的黑夜,带来了如萤火一般的微弱的光亮。

当林日朗乘坐电梯来到楼上的时候,这个画面让我有了很强的既视感。

然而这个既视感并非来自任何电影作品,而是另外一个归属于第九艺术的游戏作品——《最后生还者》。

非常不好意思,举了一个影视领域之外的例子。

不过如果有玩游戏的影迷朋友的话,应该能明白我的意思。

经典的电车难题选择之下,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遵从后天束缚下的道德。

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在模拟的情况下,得到正确答案。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3)

片子凑合能看,但是《误杀》系列可能不会再有后续了

以免有观众朋友说我评论的点太散总跑题,还是单纯再说说电影。(实际上真偷偷扣题了)

在《误杀2》薄弱的故事背景下,悬疑剧情什么的咱就不提了,基本上是等于没有的。

对于观影老鸟来说,影片的煽情设定过于刻意。

而且做不到《你好,李焕英》那样,巧妙地引发共情。

尽管演员的演技全部在线,但是说实话片中催泪的点,就是轰不到那个情绪。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4)

从影片中比例不正常的慢镜头运用可以感受到,主创在制作时也十分挣扎。

因为整个故事,如果拍得稍微流畅一些的话,90分钟基本上可以完成。

所以想达到前作那样的话题度和票房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5)

而且因为这一次不算成功的续集企划,目前‘误杀’这个系列的定位变得十分尴尬了。

下一部作品如果在拍摄的话,宣发还去讲烧脑悬疑指定是没戏了。

那么拍成纯父爱系列电影?还能和《误杀》这个犯罪题材相关联的经典佳品可不多了!

试一试原创故事?我看悬。

《误杀2》6分,全方位考虑的话算凑合,及格,下次别拍了。

误杀2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果你喜欢误杀)(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