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当中,关张、赵云、张辽、许褚等名将数不胜数,相对而言,东吴将领们的“高光时刻”要少很多,可能很多朋友想到的就是“甘宁百骑劫魏寨”或者“丁奉雪中奋短兵”。实际上,在东吴历史上,丁奉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020年,丁奉的墓也被找到了。这是继当年马鞍山发现朱然墓后,第二座重新面世的三国名将之墓。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1)

丁奉其人

在那个门阀观念已经露头的时代,普通人想要变得不普通,就得付出超凡的努力。丁奉起家看不出什么祖荫,全靠个人打拼,《三国志》记载说,他“以骁勇为小将”,而且“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

如此拼命的丁奉,在东吴团队中也是逐渐才脱颖而出的,在孙权去世后,他辅佐孙亮,被册封为都亭侯。

然后就是他的高光时刻——雪中奋短兵。这还真不是罗贯中在演义中的虚构。魏国诸葛诞、胡遵等进攻东兴,吴国太傅诸葛恪带兵抵挡。

丁奉觉得大军行进太慢,如果魏军抢先占据要地,就麻烦了。因此他率三千部众急进,在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与魏军相接。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2)

《三国志》载:(丁奉)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

三国时期,但凡临阵,常用长枪大戟,短兵乃不得已而用之的卫体武器。而当时的兵器又常用百炼钢制作,质量精良,上阵不穿铠甲,实在是自杀行为。所以魏军看到吴军解甲持短兵的这幅样子,都觉得对方莫不是失了智,压根没做防备。

然后结果都知道了,丁奉带着这三千人大获全胜。在吴国名将中,有所谓的江表十二虎臣,丁奉位列其中,可谓实至名归。

后来,权臣孙綝废立皇帝,东吴出现了内乱的危险。在这个时候,仍然是丁奉“大事不糊涂”,擒拿孙綝,也因为这件功劳,他被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3)

要说起来,丁奉死的也很“及时”,他死于建衡三年(271年),8年后西晋灭吴,三分归一统,老将在乱世中得以善终,且并未目睹家国离乱,可谓福气。

丁奉墓的内涵

丁奉墓位于幕府山上。这个山,除了南京本地人,其他人可能很少听到,因为它的体量着实算不得什么名山,主峰的高度还不到200米。

幕府这个词,熟悉历史的朋友应当很了解,是古代将帅运筹帷幄之地。地方志记载,“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名。”但据说东吴时候已经有此名,与王导实无关系。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4)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哪怕不是南京人,也都听说过幕府山,因为这里实在是有着太多的重要墓葬,属于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区——“幕府山古墓葬群区”。过去,考古人员曾在这里发现、发掘过象山东晋王氏、老虎山东晋颜氏、郭家山东晋温氏等家族葬地。

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在东晋时期的风水观念当中,幕府山一定是风水绝佳之地,故而引得世家大族纷纷在此营建墓园。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5)

丁奉家族墓航拍

与上述的墓地相同,丁奉家也在这里聚族而葬,这次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四座墓葬,都是南北向,东西并列分布,十分整齐。

其中丁奉本人的墓是3号墓,由台阶状的墓道和砖砌的墓室构成。墓室包括甬道、前室、耳室、后室。此墓曾经被盗掘,出土文物有陶牛、狗、磨、碓、盘、碗、灯,釉陶魂瓶、骑马俑、盒,漆盘等,一共近 200 件之多。看来在下葬的时候曾经放进的随葬品是更多的。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6)

其他三座墓的形制比较接近,但也都被破坏过,出土文物数量不一,但类型与丁奉墓的十分接近,属于同一时代的特征。

前后室的格局,其实继承的是东汉以来的前堂后室格局,即以墓葬的前室象征阳世的客厅,后室象征寝室。

那么,考古人员又是如何判断墓主人为丁奉的呢?

还得依靠文字。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7)

在三号墓中,出土了四块地券砖,文字内容有:

“建衡三年八月十六日良月吉日大男使持节左军师右大司马徐州牧左护军无难右部都督大将军安丰侯庐江安丰丁奉今于莫府山下立冢宅,从天买地从地买宅……铁券为证如皇帝律令。”

买地券,是东汉晚期至明清时期都比较流行的随葬品,带有浓厚的道教特色,内容是象征性向神明购买墓地,希望获得保佑。

这些文字清楚地道出了墓主人就是丁奉,修墓的时代也和史书记载的丁奉卒年相一致。由此可以判断,3号墓的墓主人是丁奉无疑。

骑马俑的意义

在丁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批表面施釉的骑马俑。虽然大部分在盗扰的时候已经被破坏,但修复之后能够发现,它们原本是一组骑马奏乐的俑。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8)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9)

丁奉墓出土的骑马俑

仔细看上去,这些俑的制作还是相当用心的,人物的衣裤、马具都被清晰而完整地塑造出来,为我们了解那时候的物质文物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但它们的价值不止如此。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是当时的“鼓吹”制度。

鼓吹,在现在并不是什么好词,不过它曾经是一个名词,而且是很有些荣耀感的名词,指的就是骑在马上敲鼓、吹笛的乐队。

在三国时期,鼓吹是有一定身份的官员才配用的。比如在诸葛亮南征时,后主“诏賜亮金鈇鉞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孙权也曾赏赐诸葛恪,也曾“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

这些勋贵将领,生前会被赏赐鼓吹作为荣耀,死后用模仿鼓吹的陶俑来随葬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西晋晚期的长沙金盆岭永宁二年(302年)墓里,也出土了带釉的鼓吹俑,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它们和丁奉墓出土的颇为相似,其源头很可能就在东吴时期的墓葬。

三国时期英雄墓(江表虎臣鼓吹随葬)(10)

永宁二年墓出土的鼓吹俑

一代江表虎臣,身后事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正所谓千古兴亡多少事,尽长江滚滚流,阅读史书和考古材料,能够让人对那个远去的时代产生更多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