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饱读史书,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常将书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用在替后辈取名上。

毛主席替后辈取得名字,每个都饱含着美好寓意,蕴含着对孩子们的无限期望。

譬如李讷,李讷的“讷”字出自《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之人。再譬如李敏,李敏的“敏”字也出自《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毛主席希望成为一个聪敏、通情达理且谦虚好学之人。

1962年10月27日,李敏生下了毛主席的第一个外孙,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高兴,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我到了70岁,还能官升一级!”之后,就像是此前给子女取名一样,毛主席也给外孙取了一个饱含着美好寓意,蕴含着无限期望的名字。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1)

图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

毛主席与李敏

1936年的一天,陕西保安县小石山的一个窑洞中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

在外焦急等待的毛主席听到啼哭声后,担忧的脸色瞬间喜笑颜开,第一时间小跑进窑洞内,眼含喜悦的眼泪,细声安慰着有些虚弱的贺子珍,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眼神中饱含着柔情。

战场上临危不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毛主席,这一刻柔情似水。

贺子珍产女消息传出,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挚友纷纷放下工作,赶来看望。

看到襁褓中粉粉嫩嫩,眼睛半睁半闭,还在哇哇大哭的女婴,母性大发的她们,个个都抢着喊着要去抱这个甚是可爱的女婴儿。

邓颖超抱着女婴,眼神中流露出唯有母亲才会流露出的柔软,全身散发出母性的光辉。

看着对着自己笑嘻嘻的女婴,邓颖超满脸笑容,旁人见此也连连说道女孩与邓颖超好生亲近,看来很是喜欢她。

听到旁人这般说道,邓颖超心中也是欣喜不已,温柔地用手指轻轻触碰着女婴的鼻尖,轻声轻语地说道:“真是个小娇娇。”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2)

图 |邓颖超

“小娇娇”的称呼,让在场的人深为赞同,康克清、刘英等人都觉得这个称呼很是贴切,“娇娇!娇娇!”她们围在女婴跟前连连叫喊着,言语中满是对女婴的喜爱。

毛主席听到“娇娇”二字,正在为女儿的名字有些烦恼的他,想起《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娇’和‘姣’同音,毛主席便为她取名“毛姣姣”,小名“娇娇”。

毛姣姣,她便是后来的李敏。

为什么之后会改名“李敏”,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其中缘由也是毛主席的一片良苦用心。

当时,毛姣姣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毛主席就想着给她取个正式的学名,经深思熟悉,遂取《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敏”来作为她的学名。

此时,毛主席并不想让毛娇娇改名“毛敏”,而是想让她姓李,名敏,唤作“李敏”。

当毛主席决定给毛姣姣取名“敏”时,对她说道:“你的名可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可以叫‘李敏’啊!”毛姣姣听后疑惑地问道:“爸爸这是为什么?大哥叫毛岸英,二哥叫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毛,我为什么不姓毛,要姓李呢?”说完,毛姣姣用很是不解的眼神看着毛主席。

毛主席看着女儿不解的眼神,笑着说道:

“娇娇,爸爸姓毛,这没有错,但是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爸爸曾经用过毛润之、子任、毛学任、杨引之、钟英、杨子任、李得胜等十几个名字,爸爸最喜欢李得胜(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大军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避敌锋芒,转战陕北,此时毛主席就化名“李得胜”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这个名字。”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3)

当然,毛主席让毛姣姣改姓李,除了他最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其实毛主席还有另外一层良苦用心的考虑。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家人备受瞩目,不管是谁,只要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多多少少都会对她特别对待一些,而毛主席生平最不喜的就是“特权”这个东西,他一直教导子女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不要借着自己的名字去要什么特权。

故而,毛主席给毛姣姣改姓“李”,是想让她在上学或是在与同学、伙伴相处的过程中不被特别对待,能做一个普通人,与同学一样被公平公正对待。

言归正传。

李敏出生4个月左右,因为毛主席事务繁忙,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殚精竭力、劳心劳力,时常通宵达旦在工作,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又哪有时间去陪伴、照顾李敏呢?

而李敏的母亲贺子珍也同样在为革命四处奔波着,也没有时间照顾李敏,所以在李敏还未满1岁时,她就被寄养在陕北的老乡家里,为了革命,毛主席和贺子珍只得忍痛与女儿分离。

李敏的童年时期,毛主席没能陪伴在她左右,这是毛主席一生的憾事。

1940年,4岁的李敏被毛主席送往苏联陪伴刚刚遭受丧子之痛的贺子珍,这一别就是9年。在李敏的陪伴下,饱受精神折磨的贺子珍得以大大缓解内心的悲痛,心情渐渐好转,脸上也多了一些笑容,不再似以前那般失去活下去的信念。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4)

7年后,也就是1947年,李敏同母亲贺子珍回国,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回国后,李敏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因为李敏在苏联学校学习的关系,她不太会写汉字,信是用俄文写的,大意是: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您是不是我的爸爸,我是不是您的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身边。”

毛主席接到李敏来信后,很是高兴,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她,内心十分渴望李敏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于是他很快写了一封回信: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没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回来。”

1949年,征得贺子珍同意后,李敏被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从哈尔滨接到北京,与毛主席团聚。

临行前,贺子珍眼含热泪不舍地与李敏告别,叮嘱她:“娇娇,到了爸爸身边,要听爸爸的话,要好好学习,要照顾爸爸的身体,不要淘气。”之后,贺怡带着李敏从哈尔滨乘火车先到大连,后乘船到天津,再换乘火车到北平,经数日奔波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5)

图 |1962年毛主席与李敏等子侄辈合影,后排左起:毛远新、孔令华、王博文、王海容、王起华、李讷

分离9年,见到李敏的那一刻,毛主席喜极而泣。

离开祖国去苏联时,李敏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4岁小女孩,现在却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13岁小女生,时间过去的是如此之快,又如此之慢。

毛主席曾经在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想起李敏,每每想起她小时候跌跌撞撞跑到自己跟前,咿咿呀呀地叫自己爸爸,他总会变得很是伤感,时常幻想着与女儿重逢时的场景。

李敏的归来,给毛主席忙碌的生活中带来了很多的欢声笑语。

每天晚饭过后,毛主席经常会牵着李敏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一路上李敏说着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笑声不断。只要李敏出现在毛主席身边,无论毛主席当时遇到什么样的烦心事,都会瞬间喜笑颜开,心中的苦闷也都会一扫而光。

在毛主席的眼里,李敏就是自己的开心果,有她在,烦心事就不会再烦心。

当然,毛主席虽然很是疼爱李敏,但却从来不溺爱她。

晚年李敏回忆:“从小父亲就教导我,穿衣要艰苦朴素,和普通百姓一样生活。”毛主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李敏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绝对不允许借自己的名字去搞特权。

除了教导李敏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毛主席还特别重视她的素质教育,李敏说:

“从小培养爱祖国,爱亲人,诚信、向上、独立思考的好品质,培养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淳朴气质与达观精神,是我的父亲所要求的。”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6)

毛主席对李敏的教育,可以用严格二字来形容。

李敏还在上学,毛主席便时常对她敲警钟:“你还在上学,告诉人家你是学生,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参加工作后,毛主席仍不忘叮嘱:“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干部,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女儿。”

为了让李敏时刻牢记做一个普通人,毛主席除了在言语上时常告诫她,也在用实际行动努力地让李敏成为一个普通人。

李敏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为免有人发现李敏的真实身份,毛主席就让生活秘书王鹤滨带着她去报名。报名时,学校给了王鹤滨一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中有一栏需要填写学生家长的姓名,这样方便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到家长。

由于需要填写家长名字,王鹤滨想着不能自作主张,便把表带回中南海,交由毛主席决定。

“主席,学生注册登记表上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如何填写?”王鹤滨边说边把表格递给毛主席。此时,毛主席连表格都没看一眼,就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显然毛主席不想让别人知道李敏是自己的孩子,他想让李敏跟一个普通人一样在学校接受教育。

因为毛主席的严格保密,且李敏也经常受到父亲要做一个普通人的教诲,所以在她上学期间,老师、同学从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她与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生活、成长。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7)

毛主席为外孙起名

1959年8月29日,在毛主席的见证下,孔令华和李敏在京结为伉俪。

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开国中将,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等职。

孔令华和李敏是在八一学校结识的,因为两人性格相合,兴趣爱好也相同,所以很快便成为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毕业后李敏考入了师大女附中,孔令华考入了师大附中二部。

对子女的婚姻,毛主席从来不过多干涉,推崇自由恋爱,也没有什么“门当户对”的想法,唯一的希望的就是子女能找一个互相喜欢彼此,又能相互体谅彼此,能相伴一生的伴侣。

孔令华和李敏是自由恋爱,当毛主席得知他们两人在一起时,他没有任何意见,笑着说道:“我一向主张儿女的婚事自己做主,大人不要干涉。你要觉得小孔好,我没有意见。”

婚后,孔令华和李敏住在中南海丰泽园内,陪伴在毛主席左右。

毛主席非常疼爱他们,工作之余时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经常同他们谈心,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一个伟大父亲的慈爱。

而孔令华和李敏闲暇时间也会陪着毛主席吃饭、聊天、散步,他们还会经常去上海看望贺子珍,陪她生活些时日,贺子珍对孔令华也很是疼爱,逢人便夸他是个老实孝顺的好孩子。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8)

图 |李敏和孔令华

1962年10月27日,孔令华和李敏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也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外孙。

孩子出生后,孔令华开心地跑到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居所,激动地说道:

“爸爸,李敏生了,是个男孩,母子平安!”

毛主席听到这个喜讯后,喜笑颜开,大笑道:

“好啊,好啊,没想到我到了70岁,还能官升一级!”

因为当时李敏和孩子还在医院休养,事务繁忙的毛主席也实在抽不开身跑去医院看望她们,所以就准备等她们回来再去看望。

十多天后,李敏带着孩子出院,得知女儿和外孙回来的消息,毛主席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便急匆匆地跑到李敏住所。

毛主席进门时,李敏正坐在床上逗弄着怀中的儿子,看到父亲走进来,她边用手触碰着儿子的脸蛋边满脸含笑温柔地说道:

“宝宝,你看谁来了?是外公来了哦!叫外公。”

毛主席听到女儿让孩子叫外公,满脸笑容。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9)

“娇娇,孩子才出生没几天,现在怎么会叫外公啊!”毛主席笑着说道。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李敏:“孩子取名字了吗?”

“还没呢!爸爸,要不您给孩子取个名字吧!”李敏笑着说道,在一旁的孔令华也点了点头。

毛主席听后,连连摆手说道:“这哪行,孩子的名字应该你们来取,我取不好。再说,孩子的爷爷都没给孙子取名字呢,我这个外公怎么好意思来凑这个热闹呢!”

听到毛主席的话,身旁的孔令华立即站出来说道:

“父亲打电话来了,说是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名字里选一个字,但到底选哪个还没有定好,他说请您拿一个主意。”

毛主席听后,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因为亲家孔从洲的想法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毛主席也是想从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中文译名中挑选几个字来作为外孙的名字。

为什么毛主席和孔从洲会不约而同想起用革命导师的中文译名来做李敏孩子的名字呢?

孩子出生的时间是10月27日,这和十月革命的纪念日只差两天,所以他们觉得从革命导师里选名字最合适。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10)

到底取哪个名字呢?正当毛主席陷入沉思时,李敏的声音响起:

“爸爸,不如从您用过的名字里取一个字来做孩子的名字吧!”

正在沉思的毛主席,听到李敏的话,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毛主席连连摇头说:“这不行,绝对不行,给孩子取名,不要用我的字。”

“爸爸,这是为什么?”李敏疑惑地问道。

“用我的名字很容易被人知道他是我毛泽东的外孙,这样不好,会给他带来特殊待遇,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你们要记住,要学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平日里不要和外人说是我的后代。”毛主席耐心地解释道,并不忘告诫孔令华和贺子珍。

李敏和孔令华听后,十分赞同父亲所说,也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不再坚持用毛泽东用过的名字来作为孩子的名字。

后来,经深思熟虑,毛主席说道:“列宁的宁字不错,有宁静、安宁之意,希望他将来能继承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

就这样,孔继宁成为了毛主席第一个外孙的姓名。

“继宁”二字,蕴含着毛主席对外孙无限的期望。

毛主席希望长大后的孔继宁能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传承毛、孔两家的革命精神和意志,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11)

图 |李敏、孔继宁、孔令华

伟人的家风传承

作为毛主席的后代,孔继宁始终牢记毛主席“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的谆谆教诲,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他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从来不会跟别人提起自己是毛主席外孙的身份,更不会用这个身份去要什么特权。

孔继宁曾说:“外公总是强调自己的后代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只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来过日子。而且,作为毛主席的后代,这个身份也是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的。但有压力也就是有动力,为了不辜负这个身份,我一定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作为军人世家出身的子弟,孔继宁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

后来,孔继宁靠着自身的努力,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孔继宁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职,后被派往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和英国使馆任武官助理。

1997年,因为李敏和孔令华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太好,无人照顾,孔继宁决定转业回到北京,这样就可以方便照顾父母。离开部队后,孔继宁在照顾父母之余,开始创业,创办了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事业发展得很是红火。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12)

因为创业的缘故,孔继宁开始在媒体曝光,但频率并不高,只是偶尔在媒体露面,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孔继宁总是强调:"我们就是普通人家,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罢了。"

2001年,孔继宁与母亲李敏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次年,他又成立了中国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孔继宁成立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弘扬革命精神,他多次组织举办现实问题的研讨会,并经常资助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家著书立说,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认识、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为自己的未来道路指明方向。

李敏什么起名(62年李敏生子后请爸爸取名)(13)

孔继宁说:“即使和外祖父接触很少,但他的精神我们这些后代永远不会忘记。”他希望后代子孙能够永远铭记毛主席,并将毛泽东思想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