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着时光……解放前,有 “一濛二敖”称谓的 彭县敖家场(今彭州市敖平镇)中街,有一座 城隍庙(1952年拆除后改修了敖平供销合作社),占地约七、八亩。
城隍庙大门后建有 木质结构戏台一座,台前为一大坝(民国时期为油菜籽、小麦、杂粮市场)。坝后两边厢房塑有十殿阎罗、判官小鬼的偶像;正殿用泥塑了一尊一丈余高的城隍菩萨;后殿有木雕的城隍和大夫人、小夫人的行身;小夫人的寝室内有较高级的床椅箱柜、铺笼帐被等摆设。
每年清明节前后,敖家场均要大办城隍庙会。全街结彩,户户张灯,还要请来川戏班子和成都名演员,演出大戏十余天。庙会期间,供应各种百货、布匹和名小吃,附近场镇的商业人员纷纷前来赶会,旧时的赌场、烟馆也遍布其中。周边几十里的群众结伴而来赶会看戏,品尝敖家场的各种名小吃。
庙会中途还要举办盛大的城隍出驾游行。三乘八人大轿,抬着城隍菩萨及其大、小夫人的行身。轿前几十面彩旗飘扬,彩旗后面是两面大锣,鸣锣开道,接着是“回避”“肃静”的两块木牌高举;轿后有装扮的《八侧》《打渔杀家》《秋江》等戏目和装扮成牛鬼蛇神的“喜神";再后是两膀、胸前及背部两侧和胸口各挂一盏银灯,两手执龙头拐杖撑腰的“七星会”;男女老少、驻军、民团列队随行,中间还穿插着各袍哥码头的“玩友会”敲打出川剧的各种曲牌音乐。
在庙会期间的 川剧演出中,除每年必演《刘氏四娘》《目莲救母》的戏剧外,还要演出《岳母刺字》《三尽忠》《赵五娘》《铡侄》等尽忠、尽孝、惩恶扬善的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剧目。
从成都聘请来的名演员中,有静环、静华、杨云凤、桂蕊(即廖静秋)、姜尚峰、当头棒(即刘成基)、蔡如雷等。这些名演员,除白天在早、午场戏中轮流出台演出外,晚上还在关帝庙内的剧院演出折子戏。每张戏票要大洋(银元)五角(半圆)。
庙会期间还有相互竞赛的各种名小吃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周鸡肉”
人称 “周鸡肉”家的 “五香鸡”,有麻辣鸡、怪味鸡、蒜泥鸡、姜汁鸡、白油鸡五种,各有风味特色,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
关帝庙戏台子下面的“杨荞面”家的荞面是用牛肉佐以笋子或芹菜等作绍子,炒绍子时,先将碎牛肉炒酥后,再加其它佐料,味道麻辣酸烫,吃后回味悠香。
养元粉__
五显庙门口的 养元粉(俗名面面,即三合泥) ,粉子制作精细,米粉中拌以核桃仁、花生仁、猪油渣、香料等炼熟,搅拌时不生锅,拌好后再加上芝麻,香甜可口。看戏的人看完早戏后,吃两碗养元粉,既价廉物美,又可赶时间看戏。
今敖平小学大门右侧当时有家饭店的 虾羹汤 ,是用酥肉、响皮、竹笋、龙虾、鸡蛋、豆粉勾兑而成的汤,再加花椒、葱子、酱油等调味品,味鲜滚烫,既可下酒,又可佐饭,价廉物美使得这家店平时就宾客盈门,庙会期间更是座无虚席。
✿
捱糖豆腐
双栅子楼侧饭店的 捱糖豆腐 制作工艺精细,点出的豆花细嫩纯白,调味时 用调羹捱烂的红糖(也就是捱糖) 加上红油、葱花、花椒、牛肉、大头菜制作成绍子,甜、咸、麻、辣、香五味俱全,所以 又名“五香豆腐” 。前往就餐的妇女小孩居多,如果再买一两个锅魁,那就更有风味了。
✫ 陈豆腐
当然,庙会上最有名的还要数炭市巷的 “陈豆腐” 。敖家场的豆腐远近闻名,“陈豆腐”更是首屈一指,其特点是细嫩。他们家炕的豆腐干,切片可以透亮。
除了上述的美食小吃外,还有 板鸭 、凉糕、珍珠包子、馓子、麻花等 各种名小吃,数不胜数,前来赶庙会的群众,既能饱眼福,又能大饱口福。
随着彭州的快速发展,
庙会、唱大戏等活动,
早已被现代化的休闲娱乐活动所取代;
那些充满童年味道的小吃大多也已无处可寻。
唯有关于这座老城的无数记忆,
伴随着每一个彭州人成长,
温暖着时光……
转自:品鉴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