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了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总结了上半年工作,并安排了下半年9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践行“不干预”理念,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对此,有人认为“不干预”意味着证监会将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又可以投机了,“又可以嗨起来”不得不说,这种认知存在很大偏差,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证监会传出消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证监会传出消息(证监会最新定调)

证监会传出消息

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了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总结了上半年工作,并安排了下半年9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践行“不干预”理念,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对此,有人认为“不干预”意味着证监会将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又可以投机了,“又可以嗨起来”。不得不说,这种认知存在很大偏差。

首先,要将“不干预”放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中来认识。九字方针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全面理解。

“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首次提出是在今年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在此之前,关于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提法是“不缺位、不越位”。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九字方针提法更精准、更深刻、更具体,抓住了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牛鼻子”。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配套、不连续等薄弱环节,因而“建制度”就是针对以往所说的“不缺位”提出的,其深刻含义是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础制度,同时更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从而让资本市场在科学制度和相关法律框架内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功能作用。

“不干预”就是“不越位”。过去市场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认为行政指令式管理方式见效快,简单易行。但是,“不干预”再一次明确指出了未来监管思路,即减少管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不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主体运行,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

九字方针中的“零容忍”尤其值得市场各方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立在信用、信任、信息基础之上,对财务造假、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是资本市场强基固本的良药。过去,一谈到加强市场监管,往往认为监管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最近一段时期,监管机构把对中介机构的“零容忍”也提到了新高度,抓住了当前一些市场乱象的病根。

因此,从整体上才能正确理解“不干预”的确切内涵。对于“不干预”的重点,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只要是市场约束比较有效的领域,就要坚决放权给市场。为此,要在深化放管结合和改进服务上持续加力。这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治本之策。

据此,监管部门将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将以编制权责清单为抓手,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隐形门槛”,进一步整合规范备案报告事项。健全促进行业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机制,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干预”绝不是放任不管。证监会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要坚持按规则制度办事,保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那么,谁不按制度规则办事,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违法违规,“零容忍”必将紧随其后。

证监会明确提出,将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推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互相支持的立体、有机体系。抓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实施。同时,还将多渠道、多平台强化执法宣传,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经济日报记者:祝惠春)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