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的19首世界名曲为: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芦笛舞曲”“小进行曲”,巴赫《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吉格舞曲”,威尔第《阿依达》“凯旋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非莫扎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比才《卡门》序曲,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瓦尔退费尔《溜冰圆舞曲》,苏佩《轻骑兵序曲》,维瓦尔第《四季》“春”,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柴科夫斯基《天鹅湖》“四小天鹅舞”。最后加上中国代表队出场背景音乐《歌唱祖国》。
今天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严格说大多不属于“古典音乐”,属于古典音乐中偏通俗的一类,轻松、简单、容易理解,娱乐性强,也有叫轻音乐的,当然比克莱德曼、雅尼那种轻音乐还要高雅一点。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9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小约翰·施特劳斯(Yuehan.shitelaosi Johann Strauss , 1825--1899)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创作了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为19世纪维也纳圆舞曲的流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由于他把华尔兹这种原本属于农民的舞曲形式提升为了宫廷中的一项高雅娱乐形式,因此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他的艺术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如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更为人所熟知。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和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圆舞曲也叫华尔兹(Waltz),Waltz一词,据考证是大约在1780年前后出现的,最初来自古德文"Walzl",意思是"滚动""旋转"或"滑动"。3拍子的圆舞则很早之前就流行于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维也纳一带的农民中。华尔兹类型的舞曲,早在17世纪就演奏于哈普斯堡的皇家舞会上。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在欧洲各国的激烈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工人阶级的大规模出现等等,使人们对自娱性舞蹈风格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曾一度广为流行的小步舞和加伏特舞因其刻板、拘谨的风格而被淘汰。身体轻松自然、风度飘逸洒脱的华尔兹一时间成了人们(特别是法国人)更能自得其乐的方式。
《春之声圆舞曲》(Frühlingsstimmen Walzer,op.410),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作于1883年。
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此曲依然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创作完成的,因此此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成为声乐圆舞曲,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这也是此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后来作者又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此曲与作者其它的圆舞曲不同,它并非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也不是作为舞蹈伴奏而创作,而是音乐会舞曲,具有纯粹的音乐表演性质。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此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它有一个多次再现的回旋曲主题A串联了其它几个舞曲。主题在简短热情的引子之后呈现出来,华丽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洋溢着青春活力。其它几个圆舞曲娓娓动听、充满生机。音乐雅俗共赏、经久不衰。
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出现,精致、带有装饰音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第二主题(F大调)的旋律更为平和,但色彩依然丰富。
再现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只舞曲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出现,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
第四主题运用了宽广大音程的大跳,活力四射。
第五和第六主题有了更强烈的对比,略带忧郁,仿佛描写春风里的阴云。
第七主题活跃的节奏将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音乐重回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
乐曲的结尾再现第一主题之后,将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