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相约新乡作者 朱新国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

(黄河流域全景 来源 百度地图 制作 朱新国)

黄河,这条从西向东横贯新乡(黄河流经新乡174公里,在我省沿黄8市中,黄河新乡段河段最长、滩区面积最大、河道断面最宽、滩区人口最多。)辖区的大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万里黄沙、雪山水源,造就了沿岸渡口城池的繁荣,也带来了历代频繁的水患和灾害。直到1946年人民治黄之后,这条千古大河才逐渐摆脱“害河”之名,成为造福沿岸群众的“幸福河”。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2)

(黄河新乡段河道及堤防 来源 百度地图 制作 朱新国)

今天就带大家到新乡的黄河拐弯处,去认识黄河善决善徙的历史特征,去触摸黄河古镇的沧海桑田,去感受新时代黄河滩区迁建的丰功伟绩。

何为铜瓦厢

说起铜瓦厢,熟悉黄河历史的人自然会想到1855年的大决口,想起黄河在这里打了个滚儿,转弯改道,形成了现在夺济水、大清河入渤海的局面。

其实,铜瓦厢作为一个历史古镇,在数百年前,静静屹立于兰阳(今兰考)和封丘之间河道漫转东南的黄河北岸上。古镇因河而兴,天远地阔,一河如带,再加上街道宽阔,屋宇巍然,店铺林立,商贾熙攘,让铜瓦厢成为明清黄河下游风景壮美、商业繁华的古渡名埠。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3)

(封丘段黄河今貌)

据明嘉靖《兰阳县志》卷9:“铜牙城,在县治西北二十五里,俗呼铜瓦厢。”另据康熙年间古地图显示,铜瓦厢镇在封丘梁家寨西南,初名“铜牙城”,为古代武将驻军的城池。汉唐时为汴州东北名镇,据《文选注》:“天子出,建大牙”,“大牙”又有牙旗、牙门、牙城、牙门将军之称,铜牙城之名就源于此。元朝时在此设铜牙县,为县治所在地,不久,县废。

明嘉靖《兰阳县志·津渡》开篇即有“铜瓦厢口,即铜瓦厢集”的记述。“口”即为“渡口”,为北京至汉口的古官道咽喉,是大名、滑县、长垣封丘东部前往兰阳、开封以至江南的要津。南来北往的众多客商在此摆渡过河,也会顺便逗留住宿,逛街、吃饭、置物、游玩。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4)

(铜瓦厢附近古今黄河示意图)

又因为黄河在此折向东南,沿泗水进入淮河入海,明清时期铜瓦厢成为黄河堤防的险要所在,众多的治河衙司便设置在此。明弘治五年(1492年),河溢铜牙城,河水退后,百姓用筒瓦镶城口,黄色的琉璃瓦,贴护长长一段堤坝,远望如铜墙铁壁,金光闪闪,又因此城在黄河之左厢,故得名“铜瓦厢”。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5)

(琉璃闪光“铜瓦厢”)

1495年“又筑荆隆等口新堤,起于家店,历铜瓦厢……共一百六十里,两堤相翼,以防北决,以保运河畅通”;1511年“陈桥集、铜瓦厢俱应增筑,请设副使一人专理”;“管河厅,在铜瓦厢,正德六年(1511)创建;管河主簿厅,亦在其右。”“嘉靖二十一年(1542)按察司管河县副亦建衙门于铜瓦厢。……夫门垣之伟丽,庭阶之宏阔,廨宇之严邃、清幽,过者改观而入者改容矣。”

如此众多的官民建筑和堤防工程座落于铜瓦厢,再加上渡口之利,自然成为明清商旅要地。因此明嘉靖《兰阳县志》卷1便有“铜瓦厢,人民丛聚,税课渐多,可当一镇”等文献描述。

不仅如此,明清两朝,朝廷多次派员在铜瓦厢祭祀黄河,以期河水“循规”“安流”。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即便岁修堤工,虔诚护险,吁天敬地,总也难保黄河无虞。

“复于封丘县金龙口、铜瓦厢等处开支河二十……”;“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夏秋,淫雨瀍洛沁水泛涨,决刘兽医口、铜瓦厢、荆隆口、淮黄合流,上以河臣权分,乃使工谏常居敬视事疏塞之。(《开封府志》)。”

河水的不断冲决,堤防的屡屡出险,铜瓦厢也不再是铜墙铁壁。再加上晚清时期朝廷内外交困、自顾不暇,疏于治理,最终导致黄河在铜瓦厢的大决口。

大决铜瓦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原河东河道总督长臻突然病逝于任内。清廷即任命李钧接任总督,但当时李钧尚在北京,一时不能就职,为了使治河工作不受影响,清廷遂命河南彰卫怀兵备道员蒋启敭,暂署河东河道总督职务,同时敦促李钧尽快起程前往接任。

蒋启敭受命,于六月十日到职,此时正值黄河伏汛,洪水暴涨,蒋启敭防守的黄河地段铜瓦厢发生险情。蒋立即督率道厅文武官兵及民夫,奋力抢堵,终于化险为夷。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6)

(河南段黄河下游决口资料图)

六月中旬,黄河又发大水。从十五日至十七日,下游水位接连上涨。当时河南境内下北厅(是当时黄河防汛的一级机构,管辖祥符、陈留、兰阳三县北岸的堤防)水位骤然升高一丈一尺以上。十七日夜晚,又下了一场大雨,水势更加汹涌,以致“两岸普律漫滩,一望无际,间多堤水相平之处”。十八日,铜瓦厢三堡以下的无工堤段,“登时塌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签桩厢埽抛护砖石,均难措手”。

清咸丰五年(1855年),从六月十八日起,黄河水势再次猛涨,洪水肆虐,激流翻卷,惊涛拍岸,许多堤段洪水已与堤顶相平。

身心交瘁的代理河道总督蒋启敭一边派人飞马报汛,一边组织当地官员和兵丁增运料物,加固危堤,捆埽抛石,竭力进行抢护。无奈水势继续猛涨,偏偏又正值南风骤起,大河巨浪翻腾,直扑堤顶。堤岸上的兵丁民夫立脚不住,纷纷被巨浪击退,人力一时无法施展。

十九日,洪水漫溢,破堤决口。一开始分水三成,不久决口处口门迅速扩大,巨浪滚滚如千军万马争相奔涌。到二十日当天,决堤口门已刷宽至200多米,大河狂涛统统在决口处倾泻而下,正河完全断流。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7)

(铜瓦厢决口形成的黄河古今河道示意图)

河水奔腾怒啸,掉头向东北滔滔流注,跌宕漫溢于农田民舍之间。铜瓦厢附近更是首当其冲。据《封丘县志》《兰考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北从现尹岗乡禅房工程一号坝垛往南,东至兰考东坝头,西至李庄镇前辛庄,南到黄河岸边,共计淹没30多个村镇。封丘、兰仪、祥符、陈留、杞县一片汪洋,远近村落的高树与房屋只露出树梢和屋脊。此次决口共波及河南、直隶、山东3省8府35州县,受灾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灾民多达700万人。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8)

(黄河决口泛滥资料图)

此次铜瓦厢决口,造成黄河由东南流改为漫转西北,再东北入海,也为黄河的最后一个转弯。至此,一条新的河道经东明、东阿,注入大清河,沿济南、济阳由利津入海。

黄河决口改道后,蒋启敭更感罪责重大,在极度恐惧和焦虑中,连夜写出一份请罪奏折,再次派员飞马进京,呈至咸丰皇帝。接到奏折,咸丰皇帝异常震怒。说起来,咸丰皇帝更是时运不济。3年前,也就是咸丰元年,他的龙椅尚未坐热,黄河就在江苏省丰县决口,洪水波及苏北和鲁西南50多个州县。各地官员的奏折里,连连出现了“人皆相食”“市井街巷多弃尸”“尸骸遍野”等惨不忍睹的情状。朝廷派出数万民工、兵员持续一年多才使决口合龙,共耗用银子500万两。

如今黄河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铜瓦厢大改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怒之下,咸丰皇帝立刻下令追责严惩有关官员,下北河副知府王熙文、四品军务守备梁美、兰阳县治河主管林际泰、正营级军官诸葛元一概革职,披枷戴锁,在黄河堤岸示众。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9)

蒋启敭当然不可能幸免,当即被摘去顶戴,撤销署理河督之职。不过,考虑到当时还有治河抢险、救灾赈济等许多急事需要办理,朝廷让他留任督办河工,戴罪效力。据载,蒋启敭从六月署理黄河河道总督到七月被革职,仅有20天时间,可谓中国历史上超级“短命”的黄河河官。

就在蒋启敭“戴罪效力”期间,他在河工上仍然是恪尽职守,毫不懈怠。他建议朝廷下旨拨款,抓紧堵塞决口,挽黄河回归故道。黄河冲决张秋运河,直接危及了统治者的利益,清王朝十分关切。因此,决口之初,即拟兴工堵筑,要求于年内合龙。然而,在治理方策上,有人主张要堵复决口,挽河回徐淮故道;而更多的人则坚持因势利导,就新河筑堤,使之改行山东,朝廷也举棋不定。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0)

(京杭大运河变迁示意图 1855年后黄河水患导致运河山东段无法通航

此后清政府将漕运改为海运)

七月,在蒋启敭盼来的上谕中说:“黄流泛滥,经行三省地方,小民荡析离居,朕心实深轸念。惟历届大工堵合,必需帑项数百万两之多,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若能因势利导,设法疏消,使横流有所归宿,通畅入海,不致旁趋无定,则附近民田庐舍尚可保卫。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蒋启敭大失所望。最终因治河奔忙,积劳成疾,这位短任河官竟于七月初二日,在治河工地陈桥(今封丘陈桥镇)抱憾病逝。

其实铜瓦厢决口并非蒋启敭一人能阻挡,因为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年久淤塞,长河高悬,堤防危若累卵。就像晚清王朝颓败的国势一样,早就奏响溃决的挽歌了。

铭记铜瓦厢

时光荏苒,转眼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已经167年了。黄河改道东北后,铜瓦厢古镇被淹没河中。此后随着河势来回翻滚,其镇址已成为封丘县的黄河滩地。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1)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2)

(铜瓦厢古镇遗址及黄河转弯处示意图)

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梁家寨、琉璃寺、榆里集、祥符洼、扁担庄、沙岗寺等30多个镇、村没入决口的滚滚黄流之中,侥幸脱逃的民众散入周围兰考、封丘、祥符、陈留各地。其中有15个村庄13个姓氏的部分难民逃难、投亲至贯台村。现封丘李庄镇的张曹村、南曹村、前辛庄村、后辛庄村俱为铜瓦厢决口后再建的村。因此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为了便于管理,河西北上述四村,加上大庄、杜辛庄、双王、苗寨等21村共25个村庄,由兰封县(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地名。即兰考县城关镇、仪封乡等周边地区。)划归封丘县管辖。

今人根据清代《续行水金鉴》记载和康熙年间地图等史料推断,铜瓦厢古镇旧址在今封丘县李庄镇前辛庄村正东2千米原梁家寨村一带。为此,当地政府2008年在封丘临黄大堤东端,设立了一座“铜瓦厢决口处”纪念碑以示纪念。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3)

(位于封丘李庄镇黄河大堤上的铜瓦厢纪念碑)

铜瓦厢决口160多年来,封丘县贯台村的梁姓人家祖祖辈辈一直都在这里的黄河滩地耕作生息。如今,黄河岁岁安澜,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古人“欲庆安澜呈上瑞,且将人寿俟河清”的梦想,真正变成现实。铜瓦厢古镇遗址西侧的封丘县李庄镇,也崛起了一座滩区迁建新城——铜瓦厢新城,成为古铜瓦厢的涅槃新生。

新城铜瓦厢

黄河宁,天下平。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4)

(黄河封丘段 水天一色享安澜)

如今,铜瓦厢所在的新乡封丘黄河滩区,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也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2021年底,李庄、陈桥、荆隆宫、曹岗、尹岗5个乡镇43个村29238户10万群众已顺利搬迁入住新的安置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既定目标,成为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生动样板。

10万群众搬出黄河滩区后,为黄河生态保护拓展了宽广空间,有序退耕还湿的实施,将新增黄河绿色生态廊道1.75万亩,新增耕地9205亩,新增粮食产量1.1亿斤。滩区内的38万亩优质农田,将成为封丘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的优势资源。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5)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6)

(封丘李庄迁建新区:铜瓦厢新城)

新乡封丘按照“生态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化、产业、文化”的五规合一,对李庄、陈桥、曹岗、荆隆宫四座迁建新城进行了长远谋划。其中李庄镇依托花海小镇、铜瓦厢产业园区,打造了一座宜居宜业的特色新城——铜瓦厢新城,成为封丘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滩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7)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8)

(封丘铜瓦厢新城)

2019年以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指引下,李庄镇以黄河历史、迁建特色、独特风貌、文化传承等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特色资源为主干,全力推进铜瓦厢新城的“铜瓦厢生态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实施“两带两区一城一园一传承”工程。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19)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20)

(铜瓦厢新城居民区和产业园)

“两带”即沿黄河大堤生态绿化带——沿黄河大堤(含贯孟堤)两侧500米左右布局,栽植绿化景观树、果树,发展林下经济;黄河控导工程连接线产业生态带——尹岗39道坝通过968防洪堤连接贯台控导工程,沿旧村复垦区与曹岗控导工程相连接,沿两侧500米左右布局;“两区”即黄河大堤以北、李庄新区以东的“五网”建设示范区和搬迁后19个旧村8000亩复垦区;“一城”即以新镇区为依托打造的“铜瓦厢新城”及附属区域;“一园”即铜瓦厢产业园;“一传承”即挖掘铜瓦厢古镇历史、治河历史,来传承弘扬新乡黄河文化。

埋头苦干生态优先,久久为功高质发展。如今的黄河湾畔,铜瓦厢新城已蓬勃崛起,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也徐徐展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正变为生动现实。

新乡有个特色小镇(黄河拐弯铜瓦厢)(21)

(铜瓦厢附近黄河转弯处)

这正是:

忆往昔,黄沙漫卷/古镇铜瓦/见证/历史沧桑;

展未来,初心铿锵/幸福家园/开创/美好生活。

听,铜瓦厢/里/“黄河大合唱”/澎湃激昂,

看,新时代/中/“新乡高质量”/谱写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