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是一个成语,是指不正派、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不严肃或不实事求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里也有不少包含三和四这两个数字的,比如朝三暮四、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等,三和四这两个数字有何特别深远的含义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不三不四的人什么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不三不四的人什么样(你知道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的人什么样

“不三不四”,是一个成语,是指不正派、不伦不类、不像样子、不严肃或不实事求是。我们所熟知的成语里也有不少包含三和四这两个数字的,比如朝三暮四、说三道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推三阻四等,三和四这两个数字有何特别深远的含义呢?

“一楼脏,二楼乱,三楼四楼住高干,五楼六楼穷光蛋。”这是当年大家都还都住六层楼时候的一个段子。那时候小高层和高层还很少,大部分的房子都是公家分配的。先不说楼层的自然条件好坏,其实为什么选择“三楼四楼”是有其文化根源的。

说起这个根源,自然就会想到中国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六个爻,俗称六爻卦。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上爻为天。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这样的说法:天有阴阳,人有仁义,地有刚柔,三爻四爻就是天地人中的仁和义,所以就有了“不在三不在四”的“不仁不义”的来历。

我们从“四书”之一的《大学》中也能找到一些内在渊源。《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就是儒学“垂世立教”的“三纲”。达此三纲需要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目。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真义了。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目,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四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三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圣外王”。“三目”和“四目”是“修身”的左膀右臂,如果一个人不在“四目”上“内修”,不在“三目”上“外治”,你离成为一个“不三不四”的人也就不远了。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文化将“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不仅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中外文化出现了许多“三部曲”“三段体”以及“三进”“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的故事情节。因此,汉字也就有了三人成众,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土成垚,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之类的变化字,还有许多名言如“三五成群”、“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等都与“三”有关,细细品味,其意何其深远。

而对于“四”则另有一番说法,谓之“周全”“称心”。“事事(四四)如意”、“四大金刚”“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艺(琴棋书画)”、“书法四体(草隶篆楷)、“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北宋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曲四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明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春夏秋冬四季”“东西南北四方”之类,枚不胜举。

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熟读《金刚经》通常把三比作三心,即: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把四比作:清净心。不三,自然是三心不可得,不四自然是四心亦不可得,这样都是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也叫不三不四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三不四”。

常识背后的常识就是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们常说的“道”。日常生活中往往一句话“我知道”就把我们挡在了门外。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门槛文化,找到门道儿入了门就没有了“坎”,不入门全是“坎”。